柯玲



蘇朝青,東華三期學員。她的黔西南州玉秀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守在興義的“七塊地”上。合作社迎門的墻上掛著一塊“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傳習所”的牌子,這是她參加東華大學研培學習回來以后新掛上的。我仔細看了一下落款是貴州省民宗委和文聯于一年前頒發的,遂豎起大拇指道:“恭喜恭喜!有經費支持嗎?”“有的有的,不過還沒有下來,哈哈哈哈哈……”
蘇朝青的合作社很是熱鬧。聽說東華老師要來回訪,桌上已擺好一盆巨大的水煮的新鮮花生,現摘的葡萄,還有炒好的葵花籽等。合作社里外有三間,兩間是門店,一間是工坊,工坊里擺著織布機。里面還有廚房衛生間等,設施齊全。蘇朝青說這個合作社共有12名工人,6名刺繡,6名織布。工資多勞多得,計件發放,一般人每月能掙2000多元。店里的傳統服裝比較好賣,蘇朝青的手藝當地人很認可,做一套衣服能賺兩三千。她和別人合作開店,自己主要負責工藝和質量。問到具體營收數額,答曰:“不知道,因為沒有算過。哈哈哈!”
今天店里分外熱鬧,有很多人在里間打粑粑。又是粑粑!并非飯點,也要打粑粑!無疑粑粑是布依人的待客禮儀,是迎賓之道!蘇朝青的嗓音清脆,笑聲特別有穿透力。見其人聞其聲,不難想象肯定是一位外向開朗的學員。隨行的老師證實了這一點,說朝青是那一期班上唱歌唱得最好的。聽到此處,蘇朝青又是哈哈笑個不停。“是的,苗族同學唱歌不一定唱得過我的哦,哈哈哈哈……”
高校非遺研培使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承人有了集中學習交流的機會。他們在一起,除了學習學校安排的課程,相互之間也會切磋借鑒技藝,沒想到還有相互“練歌”這一說。而在老師們的印象中,苗族學員似乎更為外向開朗,布依族同胞無論從服飾配色還是言談舉止方面都要內斂沉靜一點。但蘇朝青或許是個特例。
蘇朝青的笑聲脆而圓潤,有點像興義的山水,是可以聽出形狀的聲音。她的笑聲仿佛是從心底直接發出,一笑就是一連串。更有意思的是,只要攝影師鏡頭對著她,她立馬緊抿雙唇,硬是將那恣肆的笑聲關在里面。我問她為何如此,她說,在東華研培時,老師說不管何時拍照,都要留下美美的自己。但她自己的上門牙稍微有點兒外撅,所以,每次拍照時她都牢記著抿嘴。太可愛了!但我還是喜歡朝青毫無遮攔的笑臉和勢不可擋的笑聲,于是偷偷拍下了這張側影。
刺繡和歌聲在很多少數民族藝術中是相互共生的關系。布依族原來同樣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蘇朝青給我的驚喜遠不止這些。我們一邊聽蘇朝青聊她的近況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一邊喝茶、剝花生、吃葡萄、嗑瓜子。因為她的手工好,衣服做得非常漂亮,隨行的同事禁不住想穿了拍照。蘇朝青開心地說:“好啊好啊,大家也都說我巧,哈哈哈哈……什么花兒都會繡,什么布都會織,什么衣服都會做,什么歌都會唱,哈哈哈哈……”
蘇朝青的隨口應答卻引起了我的好奇,她竟如此自信!“嗯?真的什么歌都會唱?!”我笑指著桌上的果盆:“來一段?”“沒有問題,老師!哈哈哈哈……”于是,大家屏住呼吸聆聽——蘇朝青將花生、葡萄、葵花籽一一唱來。合作社里都是蘇朝青的歌聲,大家都沉浸其中。老實說,歌詞我是一句也沒能聽懂,但卻能聽得出美好、愉悅、有趣,加上蘇朝青生動的表情,甚至仿佛看見了生龍活虎的勞動場景。唱完大家一起鼓掌,“太美了!能說說歌詞大意嗎?”老師們不約而同夸贊,又異口同聲地提問。“這些歌都是些關于植物的歌,一般都是唱這個怎么種、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如何收、什么時候吃、如何吃等等,都是我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學的,哈哈哈哈……”太聰明了!布依語沒有文字,人們卻靠歌聲口口相傳代代相續,傳遞著生活常識和生存智慧。
“你嗓音這么好,是不是也會布依八音啊?”我再次隨口問道。我們知道,布依八音是這里的一項國家級非遺。
“當然!老師們來得突然,一下子湊不齊,要不然也可以給老師們表演一段。”蘇朝青邊說邊朝里面看了一下,無疑里面打粑粑的人中也有會八音樂器的。原來當地風俗,誰家有紅白喜事或其他重要活動,往往都會邀請“八音”來表演助興。八種樂器有男有女也可以表演各種流行音樂及歌曲。演唱時,男藝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看來布依族同胞的文化基因里藝術的成分還不少。他們自己說自己是“會說話即會唱歌,能走路便能跳舞”的民族。
查閱資料得知,布依民歌更是舉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應景而生,隨感而發,開口成調,歌詠成章。歌詞自然素樸卻均發自心底,是心弦的顫動,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橫生,有的哀婉動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詼諧。有人將布依民歌的內容做了分類,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哀歌、巫歌、放牛歌、歷史傳說歌等,可見,生活中的布依人幾乎是無事不歌、無時不歌、無物不歌。蘇朝青的“什么歌兒都會唱”是實話,也是布依族同胞豐富藝術細胞的體現。百度上說布依族民歌“歌詞長短也是靈活自如。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五個音節,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幾百句的,不管哪種句式都講究押韻,歌詞一般都用比興的表現方法。曲調有大調和小調之分,因場地、時間、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一般有獨唱、男聲二重唱、男女聲二重唱、回旋反復吟唱等,其間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節奏和慢節奏之別,各盡其妙,各有其趣”。2021年暑假,我再次帶隊到黔西南回訪其他學員時,當地非遺部門正積極申報“布依族民間藝術之鄉”,看來應是實至名歸。
說到布依民歌,人們可能會立馬想起那首名揚全國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旋律迂回曲折,悠緩自如;歌詞樸素而有哲理,看似寫實也在言情——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樹,哪朵向陽哪朵紅。
開頭四句,平白如話的歌詞描述的是眼中所見的景物,看似在客觀揭示植物的基本習性和生長規律,同時也是采用傳統比興手法抒情達意。《好花紅》中的“好花”指的是布依族村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刺藜花。據說過去布依族人演唱這一曲調主要是為了聯絡感情,尋找意中人,所以必須選擇場合,是不能隨口就唱的。男女雙方對唱情歌時,一般先唱敬客歌,再唱問候歌,然后唱抬愛歌。通過歌聲雙方逐步試探,情意已相當融洽時,才能以“好花紅”為歌頭,盡情對唱。《好花紅》簡約明快、悠揚婉轉的曲調和清新簡練、寓意深遠的歌詞表現了布依族人民健康的生活情趣,同時成為布依族傳統文化變遷的形象印證。
《好花紅》發源于貴州黔南州惠水縣的好花紅鎮,聽起來自然著色、波瀾不驚的《好花紅》,其實曲調在清朝時即已在布依族民眾間傳唱,至今已有兩百余年歷史。我國民間藝術的再生功能和可持續智慧在《好花紅》的傳唱中也有很好的體現。《好花紅》歌詞具備靈活性、包容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時代性。其歌詞基本結構為一個歌頭,n個結尾。以歌引歌,即編即唱,用比喻手法見物生情,內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可塑性和時代性。無疑,《好花紅》已成為一種文化品牌而被布依族及其他民族廣泛認同,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優秀代表。它反映出布依族人民醇厚多情的心理素質及激越向上的精神風貌,因而成為布依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符號。2008年6月7日,貴州省惠水縣申報的《好花紅》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貴州布依族“活態”文化的民歌代表,《好花紅》所體現的鮮明的民族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識,對研究布依族傳統音樂以及布依族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繼承與發展辯證統一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直傳唱也一直與時俱進,《好花紅》不止一次成為布依族人大代表獻唱給國家領導人的民族心聲,新時代布依族百姓的日子真正實現了“好花紅”。蘇朝青是新時代我國非遺傳承隊伍中的普通一員,能去東華大學參加培訓,是王菁的推薦,還因為別人去不了她臨時候補才有了機會。至今說起這些,蘇朝青仍是喜不自禁,咯咯笑個不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布依族的很多歌都是大家一起唱才更有意思,一個人唱沒有意思的。” 蘇朝青無意中又說出了布依族民歌的另一特點:多合唱,喜合唱。朋友圈中不止一位黔西南的布依族學員曬過各種合唱被刷屏。尤其是下半年,可謂高歌不斷。歡歌笑語滿天飛的民族自然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民族,布依族同胞的怡然自得、快樂生活讓大都市人艷羨不已。2019年中國氣象學會授予黔西南州“黔西南·中國四季康養之都”稱號,可謂實至名歸,也令人心儀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