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語言習慣。它不只制造了“絕絕子”“永遠的神”這樣的網絡新詞,也在重塑原有詞匯的語義。譬如“瓜田”,在我們的理解中,它應該如魯迅所描述的那樣:“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瓜田,就是種瓜的地方。但在互聯網語境下,“瓜田”成了一個人們追逐、圍觀八卦的地方,它不再是一片物理意義上的土地,而代表了一種網絡虛擬空間。
無遠弗屆而又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每天都有“新瓜”誕生。哪怕是某個普通人,因為某些事情卷入了公共輿論場,也要被“吃瓜群眾”拿著放大鏡打量,甚至被陰謀論、被網絡暴力。所謂“吃瓜”,變成了一些網民公然侵犯他人隱私的擋箭牌。
十幾年前有句話很是流行,叫作“圍觀,改變中國”。那時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剛剛在中國興起,大量的公共議題在社交媒體上被圍觀、被討論,中國公共輿論場達到一個新高度。一定程度上,當下流行的“吃瓜”,也有公共圍觀的意思,對推動一些公共議題的解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更多時候,網民所謂“吃瓜”,壓根不具有公共參與的性質,不過是對獵奇八卦事件的追逐與窺探。他們滿足的是自己的獵奇心理與窺私趣味,于公共生活并沒有什么真正價值。
在一個熱點事件轉瞬即逝的時代,“吃瓜群眾”就像一個個被八卦牽著走的木偶。他們沒有固定標準,也談不上“情緒穩定”,想要的只是那種虛無縹緲的參與感,把他人的事情搞得一地雞毛。等到熱度一過,他們也哄的一聲,作鳥獸散。

前幾年在中文互聯網世界中頗受歡迎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對“吃瓜學”有一個專業的解釋:自人類認知革命后,八卦就成了人性剛需。這充分肯定了“吃瓜”的價值。但“吃瓜”在互聯網語境之下,除了追求無意義的新聞瑣屑,還正在侵害當事人的權利,成了一種可怖的武器。
一些網民“吃瓜”很“不講武德”,他們在圍觀網絡事件的時候,已經超越了道德與法律邊界,造成了當事人權益的折損。前一段時間,花樣滑冰世界冠軍陳露因為與某霍姓藝人前女友同名,被一些人網絡暴力,生活遭到嚴重侵擾,不得不公開發布聲明譴責無良網友。這在讓人氣憤之余,也令人有點兒哭笑不得。
如果說,某些明星因為享受了大眾圍觀帶來的名利、紅利,還可以讓渡一些私人空間,那很多普通人,就完全是無辜的受害者了。譬如被錯換人生二十八年的姚策,由于其身世的復雜,引來了大量的“陰謀黨”與網絡暴力,給當事人及其家人帶來極大困擾。一些網友僅憑情緒與一知半解的信息,就隨意猜測錯換原因,辱罵當事人,盡顯丑態。甚至把“吃瓜”搞成了“無邊界的自由”,滑向了違法邊緣。
“吃瓜群眾”最大的悲劇就是,人人手持心中圣旗,卻滿面紅光走向了不義。他們不知道,正義的實現靠的是理性、邏輯和客觀,而絕不是情緒與以我為主的成見。
公共圍觀不只有“吃瓜”,還有更重要的內容等著網友去參與,比如輿論監督、建言獻策等。有品質的公共圍觀,絕不在各色八卦與狗血互撕里,它多出現在對不義事件的批評中,對公平正義的呼喚中。從這個意義而言,多去魯迅筆下的“瓜田”里走一走,遠比把“網絡瓜田”搞得烏煙瘴氣有價值得多。
【原載《時代郵刊》】
插圖 / 網絡暴力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