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悅
一首古琴曲承載著多少文化,能夠穿越千年影響至今?古琴(亦稱琴或七弦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古典音樂中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明珠,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可考歷史。據史籍記載,古琴為中國史前的帝王神農、伏羲制造,以“桐木為琴體,純蠶絲為弦索”撥彈以發出悠揚的琴聲,是歷代文人雅士的必修之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
中國古琴藝術,由于人文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自唐代以來,出現各具風格的琴系流派,在這些琴派中,每派都有自己的師承淵源、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系統化的琴譜。著名的琴派有:“九嶷派”(北京)、“廣陵派”(江蘇)、“諸城派”(山東)、和后繼的“梅庵派”、“虞山派”(常熟)、“浙派”(浙江)、“嶺南派”(廣東)、“浦城派”(福建)、“金陵派”(南京)、“蜀派”(四川),四川還有泛川派。
斗轉星移,歲月更替。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多年以來,古琴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為更多人了解與喜愛。
巴山蜀水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琴藝術在巴蜀歷史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這一盛況雖不單指古琴,但古琴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成都的撫琴臺、琴臺故徑、武候祠孔明琴亭、邛崍文君公園琴臺、崇州市罨畫池公園中的琴鶴堂、螟琴待鶴之軒、琴鶴橋等都是紀念古代琴人的建筑物或古人彈琴遺址。可見蜀中撫弄古琴者甚眾,除卓文君、司馬相如、諸葛亮、趙汴為彈琴的行家外,漢代的大文豪楊雄著有著名的《琴清音》一書,宋朝蘇軾著有《雜書琴事》一書,都對巴蜀琴學影響很大。
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蜀派古琴因其質樸沉靜、穩健厚重的藝術風格,在國內眾多琴派中獨樹一幟,也成為琴樂愛好者的首選。為傳承、弘揚蜀派古琴藝術,團結四川省內外古琴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四川省藝術院于2020年10月發起成立四川省蜀派古琴藝術中心。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蜀派古琴藝術家公益培養計劃首期班”,第三屆“弘琴杯”古琴展演四川選區的活動,蜀派古琴藝術骨干人才培訓班。
2021年9月17日上午10時,由四川省文聯指導、四川省藝術院主辦、四川省蜀派古琴藝術中心承辦的“蜀派古琴繼承與創新研討會”在四川省藝術院舉行。此次研討會是四川少有的立足本土文化、圍繞蜀派古琴的傳承與創新進行全面梳理的研討活動,尤其是創新部分,是四川古琴首次討論古琴創新現狀與方向的研討活動。四川省文聯原副主席、四川省音協名譽主席、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敖昌群,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張莉娟,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甘紹成,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鄒向平,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美學副教授歐陽霄,四川省藝術院副院長(負責人)吳曉東等出席此次會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討會采用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線上觀看達3500人(次)。
研討會上,敖昌群作了總結發言,他從關于繼承與創新和大數據時代下的古琴藝術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目前對古琴藝術的研究還有大量缺失,對祖先留下的寶藏藝術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們首先要靜下心來,把繼承的問題解決,然后在尊重傳統、保護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古琴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最有歷史分量,影響中國人情操、道德、文化最悠長的音樂藝術,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要學習使用大數據來保存、研究、傳播古琴藝術,從而影響更多喜歡古琴藝術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美學欣賞已經變得多元化,古琴藝術家有責任去發展古琴藝術,盛世的藝術氛圍就要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接受《現代藝術》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在古琴藝術蓬勃發展的當下,舉辦此次研討會,是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順應潮流之舉,有利于推動蜀派古琴的傳承創新、交流發展;有利于加強四川省藝術院下屬四川省蜀派古琴藝術中心的發展,提升中心的水準。
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精神領袖嵇康在《琴賦》開篇中寫道:“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古琴藝術承載了中華民族高尚的精神品格。古琴奏響的天籟之音,折射出當今世界依然耀人的中華文化的思想光芒,引領煩躁不安的現代人類返樸歸真,轉向大自然的山水天地之間。保護和發展古琴藝術,不僅是某種藝術樣式的延續,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須。為此,《現代藝術》特別攜手四川省蜀派古琴藝術中心,特別約稿唐中六、喻文燕、何大治、曾成偉、俞秦琴、甘紹成六位蜀中古琴研究學者和古琴演奏大家作為古琴的“傳”,約稿戴茹、宋文庭、鄧麗珠三位蜀中青年古琴表演藝術家作為古琴的“承”。“傳”千年文化,“承”古琴雅韻,一傳一承,交相輝映,共同促進古琴藝術的發展。需要說明的是,此次約稿的古琴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后;囿于篇幅和時間有限,還有眾多蜀派古琴研究學者和演奏藝術家未能呈現,誠請讀者和作者諒解。
湊巧的是,在此次策劃的過程中恰逢五年一屆的成都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在成都舉辦,唐中六擔任總顧問。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是為繼承和發展古琴藝術,以琴會友,加強古琴藝術在國際間的交流,提高它的理論研究及演奏水平,培養新一代演奏家和理論家,為演出學術研討的綜合性交流活動。活動自1990年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七屆,成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并積極參與的重要節會,是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展示巴蜀文化魅力、傳播天府文化,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文化品牌。
我們欣喜地從此次“蜀派古琴繼承與創新研討會”中、約稿的琴家中和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中可以窺見到,老一輩琴家雄風依舊,技藝爐火純青;中年琴家如中流砥柱,琴藝頗富獨創性,是各路古琴隊伍的學術帶頭人,青少年習琴的風氣越來越濃,各地都有一批有希望的青少年琴藝人才健康成長……每一位琴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古琴的傳與承貢獻力量。“清風明月自來往,高山流水無古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蜀中琴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蜀派古琴藝術的優秀基因,必將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煥發出永恒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