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紹成
2003年11月7日,由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中國古琴藝術,被列入第二批28種“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后,古琴藝術越來越受到我國各級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重視。作為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蜀中古琴,自漢代以來,先后出現過不少琴家、琴人、琴譜、琴曲、琴詩、琴器、琴址等寶貴文化遺產。近代以來,蜀中除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琴家外 ,還在創建琴館、琴社機構,舉辦雅集、琴會活動,開展琴學研究,探討蜀中古琴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特別是2009年7月,隸屬蜀中古琴的重要琴派——蜀派古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蜀中古琴更是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有識之士的關注。
一、歷史悠久的蜀中古琴傳統
蜀中古琴具有悠久豐厚的藝術傳統,為后世古琴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琴人琴事揚名天下
西漢時期,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與臨邛人卓文君以琴為媒結成姻緣的故事,為天下人家喻戶曉。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并召令。令即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英才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被譽為漢代蜀中四大著名文學家之一的郫縣人楊雄,著有《琴清英》一書,是一部重要的古琴美學著作,可惜現已散佚。楊雄崇尚雅頌,貶斥鄭衛,總結前人思想,提出“中正則雅,多哇則鄭”的審美標準,反對音調復雜多變、情緒激越奔放,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按笠舯叵!薄奥曋鹫卟豢赏诒娙酥钡乃枷胍矠橐院蟮氖看蠓蛩邮?,對古琴音樂美學思想有一定影響。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張道陵,他不僅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道教創始人,而且也是一位在漢代有影響的琴家。據《琴書大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1965年合編)載:“性沉默,好古博經史,兼明星氣圖緯之學,尤妙撫琴,別得真趣。”
唐時,詩人李白除自身喜愛彈琴外,又愛欣賞別人彈琴,僅見唐中六先生所編的《中國樂舞詩·琴卷》(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書統計,李白所寫的詠琴詩就多達40余首。在他所寫的琴詩中,最著名的當數《聽蜀僧浚彈琴》這首贊美蜀中琴僧高超琴藝的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遺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從中可見他與古琴的情緣十分密切。
五代前蜀時,臨邛人黃崇嘏不僅是一位巾幗英雄,而且還是一位琴人。關于她的事跡,《辭海》(1947年版第1557頁)有這樣的記載:“前蜀臨邛女子,工詞翰,又善琴棋 ,妙書畫。幼失覆蔭,與老嫗同居,為男子裝。以失火下獄,貢詩蜀相周庠;庠重其才,釋之,召為掾。復薦攝府司戶參軍,胥吏畏伏。庠欲妻以女,崇嘏貢詩自白以謝,有‘幕府若容為坦腹,愿天速變作男兒之句。庠大驚嘆,后復歸隱,不知所終?!庇嘘P她的傳奇,后來又被明代著名文學藝術家徐渭編成劇本《女狀元辭凰得鳳》,與他的另一劇本《雌木蘭替父從軍》成為姊妹篇廣為流傳。
北宋時,著名文學家蘇軾不僅精通詩文、繪畫、書法,而且還極為精于音樂,自幼愛琴,一生與古琴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除家藏雷琴“九霄環珮”外,而且還為琴曲《醉翁吟》填詞,并撰有琴學專論《雜書琴事》十三則。一生中寫有琴詩40余首,其中的《題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是一首哲理性很強、富有禪機的詩。它闡述了琴與聲,指與心之間的關系,美妙的琴聲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在于手指與琴之間的配合上,即靠心來控制。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入蜀時,曾琴劍相隨,并寫有多篇關于古琴的詩章,其中的《文君井》一詩,記述了他再度到臨邛拜謁琴臺的心境:“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幾度上琴臺。青鞋自笑無羈束,又向文君井畔來?!薄稇雅f》一詩中,記述了他在蜀中青城山聽道士彈琴的情景:“青城之西溪谷深,道翁巢居獨鼓琴。一杯松麨留我宿,夜半虎嘯風生林?!睆拇嗽娭锌梢钥闯?,早在宋代的四川、尤其是青城山就有了道士彈琴的傳統?,F今,青城山仍保留有北宋淳化年間和清宣統年間的古琴各一張。
明時,著名文學家楊升庵,不僅喜愛古琴,而且有藏琴傳世。有關他在古琴演奏、創作和琴學研究上的成就,雖然沒有更多的文獻資料記載,但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張由他監制、題名、鈐著“乾隆御府珍藏”印記的古琴實物,可說明他對古琴是有研究的。
清時,著名道士張孔山入蜀寓居青城山。咸豐年間,他不僅在青城山中皇觀傳授琴藝,而且還常常云游在外,與當時灌縣道士楊紫東,《錢氏十操》的作者錢綬詹等人都曾有過交往,相互談樂論琴;光緒元年,他作為清客協助唐彝銘將多年搜集的數百首琴曲譜集細加核訂,挑出了145首編為《天聞閣琴譜》,由其弟子葉介福資助刊行?!短炻勯w琴譜》是明清以來收入琴曲最多的譜集,除收錄琴曲外,還收集了有關古琴美學、律學、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論學說。并親自整理了《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八首他最擅長彈奏的琴曲,其中,他獨創的“七十二滾拂”《流水》,現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和“宇宙之音”。
(二)古琴文化遺址與文物圖像眾多
正因為蜀中古琴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因而在現今的四川各地發掘的文化遺跡和文物圖像中,就大量遺存有古琴文化遺址和文物圖像:
在古琴遺址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地處蜀中之地的古琴文化遺址分別有:成都的“相如琴臺”和諸葛亮“琴亭”,蓬安的“相如琴臺”,邛崍的“相如撫琴臺”和“文君井”,梓潼的“相如讀書撫琴臺”,廣漢的“留琴館”,崇州的“琴鶴堂”,浦江的“魏了翁古琴臺”,新繁龍藏寺琴樓“妙音閣”等。
在古琴文物圖像方面,有關反映蜀中古琴活動的文物圖像分別有:漢代以來雅安的“漢高頣闕師曠鼓琴圖”,成都營門口的“漢墓撫琴俑”,新都三河鄉馬家山的“崖墓撫琴俑”,綿陽的“彈琴唱歌俑”,“何家山撫琴俑”,樂山麻浩的“漢代崖墓撫琴俑”,遂寧的“漢墓陶房撫琴俑”,廣漢連山杜家嘴的“東漢彈琴俑”,郫縣的“東漢撫琴俑”;以及后世成都出現的“朱申撫琴瓷俑”“銅鑄撫琴俑”等。
(三)制琴工藝繁榮發達
蜀中不僅是古琴文化的薈萃之地,而且還是盛產古琴材料和制造名琴的好地方。早在先秦時,《詩經·定之方中》中就提到過“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句,其中所提到的六種植物,均是制作古琴的材料,而它們都盛產于西蜀?!肚贂笕分杏嘘P于在蜀地選取良材制作古琴的傳說。相傳,隋文帝在仁壽年間封其子楊秀為蜀王。蜀王召四方工匠“斫琴千面,散在人世間”。另外,詩人白居易《夜琴》一詩中也有關于“蜀桐木性實”的評價。
正因為蜀地有生長制作琴材的良好環境,因而在唐代的成都才產生了由雷霄、雷儼、雷威、雷玨、雷文、雷生等構成的雷氏家族綿延后世的制琴工藝,其影響之深遠,后世被譽為“雷琴”,其中之精品“九霄環珮”琴,被奉為國寶,現藏故宮博物院。另外,與雷氏家族齊名的還有西蜀斫琴名手郭亮、以及從山西絳州到西川供職的斫琴家裴說。
清代至今,蜀地仍聚集有一批制琴能手,分別有葉介福、符乾、陳蘊儒、裴鐵俠、卓斗書、伍洛書、何明威、李星琪、曾成偉、周成、劉漢雄、周明成、李妮萊、覃剛、嚴超等。其中,以曾成偉、何明威等人為代表,其制琴技藝已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所制古琴受到海內外諸多琴家的青睞。
二、全面開展的蜀中古琴活動
(一)琴館、琴社遍布蜀中
大約從清代以來,蜀中地區就相繼出現了諸多琴館和琴社,它們在提供琴人學習、表演、交流和研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來蜀中地區相繼出現的琴館與琴社主要有:新都桂湖的“唐彝銘琴館”,新繁的龍藏寺“妙音閣”,1916年在成都組建的“長嘯琴館”,1937年在成都成立的“律和琴社”,1948年在成都成立的“秀明琴社”,1957年在成都成立的“百花樂社·古琴組”,1979年在成都成立的“蜀新琴社”,1980年在“蜀新琴社”基礎上更名的“錦江琴社”,1985年在成都成立的“東坡詩琴社”,1993年在江油成立的“詩仙琴社”,1995年在成都成立的“缶琴堂”,2000年成立的“四川大學古琴社”,2005年在成都成立的“川師古琴社”,2006年相繼在成都成立的“合真琴社”“草堂琴社”“成都摩詰琴院”等。
(二)蜀派古琴在四川音樂學院受到重視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開始,西南音樂??茖W校(現四川音樂學院)便開設了古琴演奏專業;八十年代以來,該院古琴更是受到學院時任領導的重視,并且將蜀派古琴列入了學院的重要研究課題。除先后培養了一批以古琴演奏為專業的學生外,還在該院另一教學單位音樂學系招收了一部分以古琴為研究對象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為蜀中古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蜀中琴人代代相傳
歷史上,蜀地除了產生過許多著名的琴家外,近代以來又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琴家,如葉介福、廖文甫、喻紹澤、裴鐵俠、龍琴舫、王華德、俞伯蓀、胡濟璋、寇文犀、曾成偉、俞秦琴、戴茹、李妮萊、鄧麗珠等。蜀中琴人正在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從蜀中多次舉辦各種古琴交流活動的中外古琴名家和琴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來自蜀中本地,并且老、中、青、少齊備。
(四)理論建設受到有識之士重視
歷史上,蜀地除刊印有《天聞閣琴譜》(清·唐彝銘纂輯、張孔山同修,光緒二年成都葉宗祦本)《沙堰琴編》(裴鐵俠編于1946年)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四川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室還編印了著名蜀派琴家喻紹澤先生所著的《古琴概述》一書(1982年3月30日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省著名琴學家、音樂社會活動家唐中六先生先后主編《琴韻》《中國樂舞詩·琴卷》《中國樂舞詩·歌卷》《中國樂舞詩·舞蹈卷》《中國樂舞詩·樂器卷》《草堂琴譜》(上下冊)、《臨邛琴粹》《古琴清英》《琴都流韻》《十四家川派琴曲傳譜精選》等古琴文集和音樂史料10余部;厘清整理川派傳統古譜《稚云琴譜》《荻灰館琴譜》《百瓶齋琴譜》《天聞閣琴譜》《錢氏十鈔琴譜》《沙堰琴編》6部;重新印制出版《百瓶齋琴譜》《天聞閣琴譜》《沙堰琴編》3部;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與成都錦江古琴社合編有《懷園琴韻——紀念蜀派古琴大師喻紹澤先生百年誕辰》(2006年7月內部刊?。┮粫?。此外,蜀中還有數位古琴演奏家如喻紹澤、俞伯蓀、胡濟璋、寇文犀、曾成偉等,還在國內外錄制了各種版本的古琴演奏專集。
(五)古琴活動積極開展
據不完全統計,蜀中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有識之士的倡導和組織下舉辦過紀念性琴會、慶祝性琴會、展演性琴會、交流性琴會等數百場。其中,具有國際性和影響力的古琴學術交流活動就有5次,如1990年舉辦的“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1995年舉辦的“95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2006年舉辦的“2006 成都·中國古琴國際藝術節暨文君文化節”,2011年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古琴藝術大展”,2016年舉辦的“2016成都中國古琴藝術薈”等,這在全國實屬罕見。另外,蜀中各地民間琴社幾乎在每年都要開展數次不同形式的古琴交流活動,為蜀中古琴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搭建了平臺。
三、蜚聲中外的蜀中古琴藝術
蜀中古琴藝術在中國古琴藝術中獨樹一幟,其影響蜚聲中外。
(一)在國內的影響
早在唐代,蜀中古琴就已被當時的琴家譽為“蜀聲”而響譽琴壇。明清以來,以張孔山為代表的一批琴家所傳譜的琴曲成為我國古琴音樂的經典作品,其中《流水》一曲,不僅成為后人學習的首選曲譜,而且還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隨美國“旅行者”1號飛船進入茫茫太空,在那里尋找人類的宇宙“知音”。
自漢代以來,蜀中的蜀派琴人除大部分分布在四川的成都、廣漢、新都、新繁、樂山等地外,而且還有一部分琴人的足跡遍布至重慶、浙江、湖北、湖南、蘇州、上海、北京、沈陽、西安等地,對上述地區古琴藝術的發展起過直接或間接推動作用。
蜀中古琴藝術在中國古琴藝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蜀中琴壇的一批琴家如裴鐵俠、龍琴舫、喻紹澤、卓希鐘、俞伯蓀、王華德等人,由于彈琴藝術出眾而受到國家文化部門的重視,或被安排到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工作,或被推薦至北京參加全國古琴交流活動等,蜀中古琴藝術在中國古琴藝術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另外,自古以來參與蜀中古琴表演、創作、研究和制作的琴人,可以說容納了儒、釋、道、醫和仕、農、工、商等各方人士,他們在傳承、保護、宣傳和推動蜀中古琴藝術的發展方面,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在國外的影響
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祈,曾將古琴介紹到歐洲,并著有專著《翻譯琴譜之研究》,并邀請古琴家凌純聲到德國法蘭克福演奏古琴,向歐洲乃至世界介紹了我國的藝術。七八十年代以來,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以喻紹澤、曾成偉、王華德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琴家,不僅先后接待了來自澳州、法國、英國、日本、捷克、加拿大以及來自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琴之人,而且還應邀出訪過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
結? 語
盡管蜀中古琴在上述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以下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其一,古琴曲的打譜與創作應有更大的發展,蜀中琴人連同作曲家們都應當有所作為。應當積極鼓勵琴家創作琴曲,除琴歌外,還應增加重奏、協奏等形式的琴曲作品;除發揮琴家作用外,還應吸引更多專業作曲家參與琴曲的創作;除古琴雅集活動外,有關方面還應開展琴曲新作展演和創作比賽,以豐富蜀中古琴的活動。
其二,關于蜀派(或川派)、泛川派,它們之間究竟屬于一種什么關系,二者是否可以統一為一個琴派?筆者以為二者的共性應大于個性,完全可以將它們合而為一。這樣不僅便于對外交流,而且便于我進一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什么蜀派古琴至今還沒有申報成功國家級項目?一方面與我們所做的文本質量相關,一方面與我們蜀中古琴界自身觀點不統一也不無關系。對此,筆者建議蜀中琴界應該靜下來認真討論一下這一問題。
其三,古琴藝術特別是蜀中古琴藝術的研究還應向縱深發展,除對演奏、傳人、作品進行研究外,各民間琴社還應組織相關人員對蜀中古琴音樂在各地的分布、遺址、曲目進行挖掘、整理,以便提供一個較為準確的數據,供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參考。
其四,蜀中各地凡有古琴遺跡的地方,除繼續管理好原有的琴臺遺址外,還應廣泛搜集與古琴相關文物、文獻資料,以作為地方博物館的一項文化建設,供廣大古琴研究者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