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
近日,大型工業史詩電視連續劇《火紅年華》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段播出,該劇以國家“三線建設”為背景,以十九冶、攀鋼、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線”工業企業為故事原型,全景式展現了當年一大批意氣風發的建設者們來到溝壑縱橫的攀西大裂谷深處,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燃燒自己的火紅年華,將一片不毛之地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并帶領青年一代積極順應國家發展,創新升級新工業體系,帶領企業踏上新征程的光輝歷程。
作為一部見證“中國制造”鑄大國重器的工業題材劇,《火紅年華》用樸實的藝術語言,幀幀還原了中國制造從發展到崛起的過程。其尊重歷史、尊重科學的現實主義站位、視角,質樸真實的場景再現鏡頭語言,鮮活豐滿的人物塑造,都為中國工業題材電視劇在藝術表現的厚重質感與時代審美層面提供了范本。回望歷史,該劇的現實意義不僅在于謳歌“三線建設”者艱苦奉獻的精神,更在于強烈觀照了作為年輕人,如何看待工作生活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價值,如何將自身的命運關切融入到國家民族命運的自覺擔當中去,這才是該劇在藝術內涵與價值引領上的重要意義所在。
《現代藝術》本期“專題”特別推出《火紅年華》系列評論,分別從題材立意、人物形塑、影像處理及時代精神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等方面,全面論述了這部現實題材、寫實格調的史詩式電視劇所流露出的蓬勃昂揚的青春斗志、積極向上的理想追求、求真務實的學習和工作精神。讓讀者重溫崢嶸歲月,感悟“三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