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揚中市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因此,以土地股份合作的方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統一生產經營和農產品加工、銷售,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揚中市農戶土地流轉意愿較強,農業規模經營要求迫切,通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更好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截止目前,揚中市共有8個村完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組建工作,入社農戶2 000余戶,流轉耕地340余hm2,獎勵財政資金80萬元。通過土地股份合作試點,進一步規范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保障了農民對土地經營的長期收益權,開創了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新渠道,奠定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運作基礎。在具體實踐中,揚中市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有以下三種發展模式:
一是自主經營型。即合作社直接經營農戶入股土地。其中,油坊鎮長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此典型模式。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現有股份總數855.5股。其中,農戶土地股737.5股,村民小組集體土地股98股,村集體資金股20股。在收益分配上,合作社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這種模式雖然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益,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但如果合作社經營不善,也會造成虧損。
二是內股外租型。即合作社出租經營農戶入股土地。開發區德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西來橋鎮三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都是按照該模式運營的,其中德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從事優質稻谷的種植;三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將土地出租給種田大戶。這種模式解決了村里因流轉土地增加財務支出的風險,但農民以土地入股分享的產業增值收益空間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合作社將土地出租后還存在風險控制問題,如果承租者出現虧損而無法支付租金,合作社將難以兌現保底分紅。
三是兩者結合型。即合作社除了向外出租土地外,還自主經營部分土地。三茅街道營房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按照這種模式運行的。該社入股農戶129戶,涉及8個村民小組,初始股權總數為595.9股,其中農戶土地股236.2股,村民小組集體土地股277.34股,村集體資金股82.3股。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形式,即先確定保底分配基數,減少農戶入股風險,再按合作社實現的利潤進行股份分紅。這種模式既涵蓋了上述兩種模式的優點,也合理控制了合作社經營相關風險,是一種值得前期推廣的發展模式。
一是干部思想認識不足。一些鎮、村干部對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的意義、好處和特點缺乏足夠認識;另一方面,土地股份合作社一般由村級組織牽頭組建,主要工作由村干部運作管理,勢必加重了村干部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存在互相推諉的情況,同時一些合作社經營不佳、虧損嚴重,致使工作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目標性。
二是農戶合作意愿不強。目前農戶流轉土地意愿較強,但不少農戶樂意接受固定租金收益的租賃流轉方式,不愿與經營狀況掛鉤,承擔經營風險。即使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農戶往往也不切實際提高保底收益的額度,增加了合作社的經營壓力和風險。再加上農戶入股土地面積較少,收益不高,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民主意識也不強。
三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風險較大。這是制約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土地股份合作社由農民組建,主體也是農民,雖然具有一定的種植經驗,但在經營管理土地股份合作社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時,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低,創新意識不足,由此還可能引發技術風險、管理風險和道德風險。另一方面,農業作為一個弱質產業,本身存在利潤空間小、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致命弱點,一旦市場行情出現波動或遇到極端氣候影響,容易造成巨大虧損[1]。
一是強化宣傳發動和政策引導。通過會議、培訓、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提高基層干部對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的認識,增強農戶把土地經營權變股權發展合作經營的意識,樹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觀念。加大對土地股份合作的扶持力度,優先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承擔財政支農項目,同時在稅收優惠、金融、用地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可探索村干部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合理報酬的辦法。
二是規范組建運作培育典型示范。指導合作社制定章程,成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建立健全生產經營、股權設置、股份分紅及內部管理等制度,確保規范有序運作。培育一批可學可推廣的示范典型,以點帶面,努力讓更多農戶感受到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優越性,也為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積累經驗、提供借鑒[2]。
三是拓寬農業技術人才發展路徑。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招募各大高校農學相關專業的人才,增強組織的創新性和技術性。此外,還可以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構建“互聯網+農業”。以自主經營、入股或合作共建等經營方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性服務。
四是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加強農業保險宣傳力度,不斷拓展農業保險領域,積極開發適應各類規模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例如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蓮藕、茨菰和茭白等經濟作物保險,實現愿保盡保。同時,提高各類險種的保險金額,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進一步優化保險承保理賠服務,簡化理賠手續,提高理賠效率,加快賠款支付速度,為受災農戶的恢復生產和重建工作給予及時幫助[3]。
五是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通過市鎮兩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組織交易、交易鑒證等服務。鼓勵承包農戶充分利用市鎮兩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承包農戶自發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外,村組集體受承包農戶委托統一組織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必須全部進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公開交易,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營效益,進一步增強土地流轉的透明度和市場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呂志紅,趙復強.關于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問題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3):56-57.
[2]宋曹穎. "兼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農民權益辨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7):71-72,89.
[3]于春賢.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路徑選擇[J].鄉村科技,2017(13):19-20.
(江蘇省揚中市農業農村局政策與改革科陳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