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俠
摘 要:農業生產是我國國民經濟以及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在農業生產中受到病蟲害影響的環節眾多,如果不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就會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民經濟受損等問題,只有及時掌握植保工作規律,才能更好地采取病蟲害預防措施,提升農業發展綜合水平。
關鍵詞:農業;植保工作;病蟲害;防治措施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且由于農業種植較為分散,因此在進行農業植保工作時面臨著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植保工作穩步提升,可以有計劃地推行集中化、規模化的鄉村農業植保規劃。
我國的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注重現代農業的發展是我國完成經濟轉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植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效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植物保護和新技術還要從經濟層面考慮種植成本,同時也要通過對病蟲害防治方案進行探討如何降低對農作物的破壞,以此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及數量。在生態農業發展背景下,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更加強調物理與生物技術的融合,減少了化學農藥等造成的污染。
2.1 探索多樣化的病蟲害防治策略
植物保護物理技術的運用需要通過物理方式對害蟲及益蟲進行有效甄別,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對農作物的破壞,同時也可以降低農藥使用量,但是物理防治技術的效果還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的農業種植需求,因此目前的物理技術需要與其他技術進行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生物技術是近些年來較流行的植物保護核心技術,主要是通過利用生物之間相生相克原理,減少害蟲數量。一般而言生物技術需要針對不同的種植物選用害蟲天敵,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而對于病蟲害種類較多的農作物而言,可能會提高自身的運營成本。化學技術是當前農業種植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且在短時期內具有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但是如果不能夠有效采用科學的用量,不僅會對區域性的環境造成污染,同時還可能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因此建議相關種植戶采用綜合技術方式,即物理技術、生物技術以及化學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為了更好地掌握各類技術比使用比例,需要在種植區域設立觀測點以及報警系統針對病蟲害的發病規律進行大數據整合,然后制訂科學策略,既要考慮各類技術的使用成本,同時也要將危害降到最低。
2.2 出臺綠色植保技術的扶持政策
農村地區的人們思想較為保守,因此政府應該注重自身的行政指導效能,根據當地的綠色種植技術推廣情況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鼓勵出臺綠色種植技術扶持政策。政策的出臺需要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和操作性,因此需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實際調研,讓農戶以眼見為實的方式看到更多綠色種植技術的優勢,并強調農戶與相關企業進行聯合,通過政策傾斜、獎勵補貼等方式激發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從傳統的被動種植轉向現代的主動種植模式。
2.3 發揮技術優勢形成示范效應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類型多種多樣,并不一定符合地區推廣,因此要根據地方性的地理條件、種植歷史進行深入探究,注重技術推廣的創造力及創新力,秉承“摸著石頭過河”原則、充分發揮人力優勢,不斷強化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多角度分析。各級地方政府以及農業部門應針對區域性的農業發展現狀成立植保示范基地,并以示范基地為中心向四周進行技術和服務擴散,尤其對病蟲害頻繁的季節可以充分利用中心資源進行系統化部署,提高檢驗檢疫、病害防治以及供藥治療等多個環節效能,充分發揮植保示范中心的帶頭作用,也能讓區域性的農戶了解更多的先進技術。
綜上所述,植保技術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具有深遠性影響,同時也對于我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具有促進作用,植保工作對于農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認真分析植物保護和新技術的優勢,才能對病蟲害防治方式有更加深入地了解,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有針對性地思考,如何將植物保護和新技術運用到生態農業當中,并建立相應的病蟲害防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