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婕
從毗鄰天津港的保稅區一路向東行駛,高樓越來越遠,被一輛輛疾馳而過的貨車甩在身后;港口越來越近,一座座巨型塔吊搭載著集裝箱勾勒出綿延的海岸線。
經過一小時的車程,《中國工人》記者進入了天津港保稅區下轄的臨港區域。不斷運轉的大機車、大吊車、大礦機無一不在傳遞著一個信息:歡迎來到重型裝備制造業基地。然而,十幾年前,這片土地還是一片海域。
2007年,開始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的天津臨港經濟區啟動12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陸工程,大型裝備制造業開始集聚,吸引著源源不斷的產業工人參與建設。
在這片港口與工業集成化的“新大陸”上,隨著占地13.65萬平方米的臨港藍領職工公寓—明灣公寓建成,如何服務好居住在此的職工,如何讓滿是鋼筋水泥的土地煥發出生機活力,考驗著保稅區總工會服務職工的能力。
2019年,專屬該區域職工的服務中心—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正式建成,作為保稅區總工會深化“一公里”服務圈陣地建設項目,工會將關心關愛直接送到了1萬多名藍領職工的家門口。
白天的喧囂屬于轟鳴的工廠,夜晚的熱鬧則聚集在明灣公寓。每當夜幕降臨,灰色大樓內的兩臺電梯開始上下穿梭,指示燈頻頻在4層亮起,將夜晚的熱鬧匯集于職工服務中心。2000平方米的空間,被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功能區:國家級標準的乒乓球、臺球室和健身房,能容納近百名觀眾的放映廳,藏書4000余冊的閱覽室……每個人都能在這里享受到工作后的歡愉時光。
近20平方米的瑜伽室是太重(天津)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女工主任莊壁清工作之余最喜歡去的地方。來到這里,她可以脫下灰色工服,結識志同道合的工友。
2013年,隨著工廠搬遷,莊壁清來到了彼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臨港。白天工廠內機器轟鳴不斷,回到公寓卻安靜得出奇,空曠的夜晚只能聽到飛機掠過的聲音。因為遠離市區且交通不便,無處可去的周末,她只能待在宿舍。職工服務中心的入駐終于改變了莊壁清閉塞、無聊的生活狀態。午休時間,她也會頂著太陽騎車到職工服務中心。有時還會碰到一個廠的同事,她說:“有了活動和社交,感覺大家心氣兒都不一樣了。”
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講座是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的服務準則。不僅要打造實體的服務陣地,服務中心還不斷激發職工持續參與的內生動力。除了健身、臺球、乒乓球、象棋、書畫攝影等五大社團舉辦的常規賽事,新增的鵲橋相親會成為目前職工呼聲最高的活動。
臨港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從事財務出納的張元旭,已經參加了多次相親會。第二次參加時,在“你畫我猜”的游戲環節結識一個男生并且成功牽手。雖然他倆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卻也成為朋友。張元旭感慨地說:“每天都能和很多人打照面,就是沒有認識的契機,相親會是一個很好的交友平臺。”
產業工人聚集的臨港,以男職工為主。職工服務中心每次舉辦相親會前,都會動員其他片區的女職工前來參加。活動場場爆滿,職工興致高漲。
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的成立并非偶然。2019年8月,隨著首批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增派至臨港,保稅區助力臨港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戰略東移”計劃正式啟動。同一年,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成立,由區財政撥付運營費用,工會負責設施配置。
明灣公寓工會主席、職工服務中心部長李曼告訴《中國工人》記者,工會就是要服務先行,成為聯系職工群眾的“橋頭堡”,了解一線職工需求,將服務延伸到家門口。
除了深化服務陣地建設、豐富服務活動質量,職工服務中心還精心打造了線上服務內容—“明灣之聲”廣播,打造宣傳喉舌、傳遞工會聲音,現已成為公寓內所有職工必不可少的日常陪伴。從2021年6月開始,每晚6點鐘,每棟樓的上空都會響起一個聲音:“大家好!這里是明灣之聲。”
從黨政宣傳、時事新聞到明灣新鮮事、明灣點歌臺,以及明灣面對面的職工訪談,1個小時的廣播時間里,多個欄目不間斷播放。其實,每日的廣播節目都是專職工作人員趁職工上班時抓緊時間錄制的,為了吸引職工關注,每期還會根據節目內容設置一道問題,第一個答對的職工即可獲贈一份禮品。
原本設置廣播是為了緊急狀況發生時可以及時通知和疏散職工,沒想到嘗試以廣播形式作為日常宣傳后,竟然比微信推送和直播更受職工歡迎。
走進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一抹抹亮麗的紅色躍動在眼前。志愿者們身穿紅色隊服在中心各個功能區來回巡場,隨時準備幫助職工解決現場遇到的問題。
佟賽琪成為青鳥志愿者團隊隊員已滿一年,這位來自東北的21歲小伙,第一次走進職工服務中心時,竟不敢相信這里所有設施全部免費使用。因為從事質檢工作不用上夜班,佟賽琪幾乎每晚都會待到閉館。當他看到中心招募職工志愿者的海報后,便第一時間加入進來。

“我喜歡這里的氛圍,服務大家和自己玩一樣開心。”如今,他更多的時間會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在各類活動現場,不論是運動會的計時員、游園會的安保員,還是消防演練的宣傳員……佟賽琪一直活躍在100多位志愿者中。漸漸與公寓職工熟識后,很多人見到他都會主動打招呼,幾位同事在他的感召下也相繼成為志愿者。
作為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端口,天津港保稅區正吸引著新興產業不斷匯集。近萬家企業,15萬產業大軍,外來務工人員是保稅區建設的主力。如何用有限的人力與財力服務數以萬計的職工,如何滿足不同文化程度的職工需求,如何讓職工成長道路契合區域發展大局?僅僅依靠數十名工會干部在保稅區202.4平方公里區域內是無法做到的。
通過與職工朝夕相處廣泛調研,保稅區總工會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在下轄區域職工集體居住的公寓設置服務中心,除幾位專職的工會干事外,招募職工組建起一支支志愿者團隊,鼓勵職工在日常開展的活動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循環”。
明灣公寓志愿者團隊是保稅區總工會以公寓職工服務中心為陣地,最新組建起的區域內第4支公寓志愿者團隊,也是職工協同工會開展錯峰服務傳統的延續和優化。
公寓工會工作是保稅區“錯峰服務”“志愿服務”品牌的發源地和試驗田,細致化、高效化的志愿服務,離不開保稅區總工會對志愿者團隊的投入。定期培訓、素質拓展、外出學習……為促進志愿者提升服務能力,總工會每年在全區和各下轄區域的職工公寓進行優秀志愿者評選表彰,2020年保稅區還舉辦了首屆公益志愿服務項目創意大賽。
“志愿者來源于職工,更能了解職工的所思所想和所求。”保稅區總工會主席劉廷國告訴《中國工人》記者,自己和工會干部也都加入了志愿者團隊,紅色隊服就掛在他辦公室的衣櫥里。
進一步打造“錯峰服務”“志愿服務”的明灣公寓職工服務中心是保稅區總工會力爭讓萬余名藍領職工實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娛有所樂目標的新界碑、新起點,服務職工,工會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