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婕

“要說風光,能做木匠就是一輩子的風光。但是,從我做木匠起,這一輩子也沒風光過。”張井巖,天津市靜海區王口鎮“木工坊”的“掌門人”。與木頭打交道45年的他,靠數十年如一日的木工活攢口碑、討生活,雖然此前從未有過高光時刻,但他一直將錛鑿斧鋸視作一生的驕傲。
2020年,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上,年過半百的張井巖第一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備受矚目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行。在木工項目賽區清一色操作機械工具的選手中,只帶著傳統工具上陣的張井巖吸引了眾多媒體圍觀。
臨行前,張井巖將鋸子、鑿子等日日不離手的工具一一歸攏好,為了參賽,他還特意做了一只新刨子。賽場上,架起眼鏡的他,不緊不慢地埋頭操作,識圖放樣、切割加工、打磨拼接。僅僅兩個半小時后,當大多數年輕工匠還在加工環節時,一塊塊呆板的木料已經在這位頭發花白的58歲“老匠”手中變作了廣州塔“小蠻腰”的模型。
“傳統木工全憑手感判斷木材的軟硬疏密,不需要釘子,僅憑凹凸的榫卯就可以連接木塊,這份手藝可不能丟?!鄙瞄L榫卯工藝的張井巖將賽后對媒體說的話再次向《中國工人》記者強調了一遍。
然而,手工操作只是技能大賽考察的一小部分,賽制規定,底座加工必須完全使用機器。面對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木工設備,無法上手操作的張井巖,選擇繼續用手工制作完成比賽。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張井巖與獲獎的距離越來越遠。此時,他反而坦然了許多,他說:“我要展示出工匠精神,不能給祖師爺魯班丟面兒?!痹谝黄瑱C器的轟鳴聲中,張井巖手工操作發出的沙沙聲和叮咚聲,形成了獨有的韻律和節拍。
由于沒有機器輔助,奮戰到第3天時,這位國賽賽場年齡最大的選手逐漸體力不支,腿軟到站不起來。即便如此,他還是咬著牙完成了累計15個小時的比賽??吹郊兪止ご蛟斓膹V州塔與機器精準切割而成的作品相差無幾后,現場評委忍不住贊嘆起來。但是,按照規定,張井巖手工制作的底座不能得分。
面對不佳的分數,張井巖淡然如常。但是,在徒弟面前,他還是破防了。當見到特意趕來為他加油打氣的徒弟時,他不禁紅了眼眶:“從市賽到國賽,師傅我這輩子只能參加這么一次了,沒機會了,你們以后要積極參加全國大賽,爭取得獎!”
從明清傳延至今的張氏木匠技藝,在天津市靜海縣王口鎮遠近聞名,傳到張井巖已是第五代。從小耳濡目染的三兄弟跟著爺爺學習木工技藝,但最后接班的,只有張井巖。
傳統木工制作最核心的是榫卯功夫。鑿制卯眼時,要根據木質的硬度做出不同的鎖腰,嚴絲合縫的榫卯可以承受上千斤拉力。多年來,張井巖悉心研究和嘗試,總結出50多個榫卯模型。他曾做過一個5厘米長的榫卯,用350塊紅磚垂拉測試。在近1500斤的拉力下,榫卯絲毫不動。他說:“用釘子固定不牢靠,用榫卯做出的物件可以傳世?!?/p>
張井巖精湛的榫卯技藝,在制作仿古木輪轎車中極致地展現了出來。制作有著九輞十八輔的大車轱轆,榫卯的角度必須精準地與曲面相合。為了測試馬車的牢固性,他還特意買了匹馬,架車走了100多公里。
“做木匠就要規規矩矩、穩穩當當,咱頭腦不靈光,也干不了別的。”上世紀90年代,張井巖的哥哥跟隨“下海潮”外出做起了生意,他卻一直堅守在這個行業,即使是在水泥構件代替了古木建筑、鋁合金門窗比實木建材更受歡迎時,他都未曾有過改行的想法。
最有排面的時候,張井巖曾在天津電影制片廠待了3年,專門為一部電影打造龍床、太師椅、八仙桌等古式家具,也曾在建設寺廟時一口氣用刨子推平6米長的木頭,60多個木匠中只有他可以做到嚴絲合縫。而最不濟時,他只能以挨家挨戶做木質窗框為生,“每戶人家都把錢先用來買現成的家具,剩下的才會找木工做活。”
不論境遇如何,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張井巖從沒有因為接不到活兒而發愁。在他看來,不論是做花轱轆轎車、仿古家具還是窗框,并沒有本質區別,做好的關鍵都是要遵循“木頭的邏輯”。
在他開設的“木工坊”的橫梁上,精心裝裱著題為“木道”的書法作品。第一句即為:木道人道,以木悟道。張井巖隨手拿起旁邊的木凳解釋道:“木頭是有靈性的,做凳子腿兒要根據紋理判斷木頭的生長方向—頭朝上、根朝下,這條凳子才能做活了,才能一輩子站著。”
錛是削平木料的斧頭,因其危險程度較高,操作時經常會打滑削到腳背,坊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會使錛的,不應被稱為木工,而是真正的木匠”。
在張井巖開設的“木工坊”里,擺滿了錛、鑿、斧、鋸等傳統工具,他會悉數將使用方法教給每一位前來拜師學藝的徒弟。2016年,張井巖獲得了“靜海工匠”稱號。由此,他開設了培訓班,想把自己40多年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張井巖教過的70多名徒弟中,除了愛好者,有40多人都想以做木工為業,最年輕的一位學徒今年才20歲出頭。為了吸引更多學徒,張井巖的培訓班只收木料費和住宿費,入不敷出時,他就自己做刨子出售給廠家,賺錢補貼。
掄斧推刨,拉鋸鑿卯,每當天蒙蒙亮,張井巖就陪著徒弟們一起做活兒,直到夜晚。最高峰的時候,有10個學徒同時學習,眼睛看不過來,張井巖就用耳朵時刻聽著。
“不對不對,鋸子歪了,往后退一點,腿站直咯?!?/p>
“別急別急,榫眼還沒鑿通呢,別急著清?!?/p>
張井巖常常氣定神閑地說:“告訴你們呀,拉鋸有拉鋸的聲響,鑿眼有鑿眼的聲響,動作不對了,立刻就反應在木頭發出的聲音上,永遠錯不了。”
從最簡單的凳子、桌子再到柜子和馬車,不論學徒是否能堅持學完全部課程,張井巖都執意教會他們自己做工具。他說:“只要工具在,隨時可以做物件,這樣,手藝就不會丟?!?/p>
“木工坊”的屋頂上、墻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工具和一條條木凳,這些都是徒弟們的作品。屋里唯一一件張井巖自己的作品,就是他參加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時制作的廣州塔。
從廣州回來后,張井巖下決心要培養徒弟參加國賽,讓他們的獎杯也能擺進“木工坊”。雖然暫時買不起先進設備,張井巖還是按部就班,先讓徒弟們練好基本功。他說:“機器只是輔助,要潛下心把木頭做活了,才能成為真正的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