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宇
黃兩宜很熱情。
幾次和他通話,都被他爽朗的笑聲所感染。他身邊的工友也常說:“跟著黃經理干活,有勁兒。”
自18歲離開湖南家鄉,從重慶到山西,從山西再到深圳,變化的是工作環境,沒變的是黃兩宜的初心。他說:“我就想踏踏實實地做點事。”
扎根地鐵建設一線20年來,無論身處何地、擔任何職,黃兩宜總是兢兢業業、不敢懈怠一絲一毫。2012年,深圳地鐵9號線項目建設啟動,他受命擔任項目工區經理。此后的7年里,他又先后擔任深圳地鐵9號線西延線9111標、深圳地鐵13號線一工區兩個項目的經理,啃下深圳地鐵建設中的3塊“硬骨頭”。
2020年,黃兩宜作為中建五局隧道有限公司地鐵13號線一工區項目經理,被授予深圳市勞動模范獎章。無論是在建筑工地的地下隧道里,還是在表彰臺上的聚光燈下,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淡妝”“濃抹”兩相宜。
“干工程的人,拼的就是誰更能吃苦。”
說起最苦的一段經歷,黃兩宜最先想到的就是深圳地鐵9號線的人民南車站項目,當時這個項目被稱為“深圳地鐵第一難”。
難在哪里?該項目位于深圳最繁華的羅湖區,全市最貴的小區、奢侈品牌云集的購物中心和城市最擁堵的主干道都匯聚于此。車站主體北挨高架橋樁基、南靠德興大廈、西臨廣深鐵路、東貼地鐵線路,下踏地質斷裂帶,上頂高架橋,地下燃氣、通信、排水管線多達300多條,建設環境十分復雜。
頂著壓力,黃兩宜帶著項目部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96位工友進駐了工地。一年多的時間里,黃兩宜幾乎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施工現場一根鋼筋、一塊鐵皮放在哪里他全都掌握。“在深圳,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吃苦,遇見問題不畏懼,想辦法去解決。”他說。
2013年8月28日,這是人民南車站位于春風高架橋下的首幅連續墻鋼筋籠入槽的日子。黃兩宜回憶說,項目駐地和車站主體有三分之一位于高架橋下,根據工程需要,需在該橋下安裝20多幅單幅長32米的鋼筋籠,構筑地下連續墻。然而棘手的是,橋梁底板距地面僅有8米的間距,相對于鋼筋籠吊裝需要30多米的高度來說,再好的設備也無用武之地。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他苦苦思索,每個人的意見他都要認真琢磨。從確定起吊裝備、到選擇運用連接方式、再到吊裝次數和米數,他都反復推演、精細論證,最后形成的技術方案,堆起來幾乎能鋪滿一整面墻。
最終,難題被攻克了!黃兩宜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低凈空條件下地下連續墻成槽施工工藝等多項新工藝,人民南站也成為深圳乃至整個廣東地鐵建設史上的標志性工程。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特別是應對地下復雜的建設環境時,更需要在技術創新上狠下功夫。
黃兩宜“轉戰”深圳地鐵13號線深圳灣口岸站時,該站主體位于填海區,從直徑1.5米的塊石,到厚達17米的淤泥層,給地下施工帶來了極大挑戰。對此,黃兩宜帶領項目團隊創新性地采用直徑1.8米的全回轉全套管咬合樁進行施工。
“這一技術就像是地鐵安全施工的鼻子和眼睛,不僅保障了填海區地下施工的安全,也為類似地下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了借鑒。”黃兩宜說。
隨著施工深入,更多難題暴露了出來。
深圳灣口岸站地質情況復雜,填塊石地層廣布,套管咬合樁施工效率低。黃兩宜和項目總工曹勇牽頭,積極推動深圳灣口岸站圍護結構由套管咬合樁變更為地下連續墻。據測算,平均1.5天施工就能完成一幅地連墻,折合成樁,平均0.4天一根,較之前套管咬合樁效率提高了約67%,大大提高了圍護結構的施工效率。
在深圳地鐵13號線項目施工中,黃兩宜憑借其豐富的施工經驗,帶領團隊創新思路拿下了數個首次:首次探索性地提出了在前海怡海大道主道路圍擋上安裝警示燈帶;首次提出并在地鐵工地使用可移動式鋼筋加工棚;首次在前海范圍內提出車站深基坑防淹墻施工工藝……
與此同時,作為項目經理的他帶領團隊成立了“黃兩宜勞模工作室”,對5年來深圳地鐵相關的數據進行系統的跟蹤和分析,最終團隊的“融合多源數據的地鐵施工一體化監測技術及應用”課題成果獲得了2019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古代,“家國天下”被認為是先賢的“大任”。而在黃兩宜的眼中,“家國天下”就是要干事創業,項目施工要在速度上比快,在質量上比好。
2007年8月來到中建五局隧道公司后,一本施工日志成了黃兩宜的枕邊書,每日里必記下施工細節、進度。在記錄中總結,在總結中反思,無論人員配置、創新技術工藝,還是勞務隊伍選擇、設計工程藍圖,在項目進場之前,他已“修建好了心中的地鐵”。
項目建設過程中,黃兩宜特別注重施工員填寫施工日志,他還經常親自檢查。有一次,一個晚班施工員著急下班,沒有認真填寫施工日志。黃兩宜把他叫到跟前說:“我就問你一個問題,你接班的時候,隧道里出了多少方土?”施工員一下子就被問住了,知道自己應付填寫的日志被發現了。
在黃兩宜看來,記施工日志是對每天工作的回顧和總結,一天兩天看不出差距,日子久了,差距就拉開了。動不動腦、用不用心,干工作的效果肯定不一樣。現如今,他仍然常和班組長說:“我們每天的工程干到什么程度?最后要干成什么樣?每天心中都要有數。對于班組員工,我們要把他當家人,只有常和員工泡在一起才能了解他的思想狀況、家庭情況、業務水平。”
多年來,黃兩宜負責的項目總是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圍。從一般員工到部門經理再到領導班子,整個團隊積極向上,從無慵懶懈怠氣象。
“之前覺得把手頭工作搞好就可以了,現在才深刻認識到,有國才有家,社會穩定才能帶來家庭幸福。”去年疫情期間,黃兩宜主動放棄休假機會,選擇留守一線,帶領值班黨員落實各項防疫和復工準備工作。他說:“我想從自身做起,給員工們樹立一個榜樣。我希望我是一個星星之火,用自身經歷感染帶動更多的年輕人。”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新時代的大舞臺上,黃兩宜不懼挑戰、敢為人先、堅持創新,20年扎根一線,厚積薄發,用最炙熱的初心和最頑強的拼搏,貢獻著自己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