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2019年1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消費扶貧正式納入國家脫貧攻堅的政策體系,旨在發動社會各界消費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從而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兩年來,各地積極響應號召,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要想消費扶貧可持續發展,有些問題還需要加以重視。
在當前,消費扶貧主要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顧客導向觀念淡薄,產需還不能完全對接。一是體現在以產訂銷,而不是以銷訂產;二是幫扶供給主要以農副產品為主,文化、旅游和康養等幫扶形式較少,且農副產品單一,還存在有些貨品質量不優,不太符合消費者需要;三是產品分級粗放。以土豆為例,有的包裝里面個大且均勻,有的則個小,導致消費體驗差。
產品價格高且無產品認證,無法識別其價值。同一產地的產品,價格之間有差異。例如,同一產地的柑橘,某生鮮店賣19.9元/5斤(單果70~80MM),某扶貧館29.9元/5斤(單果70~75MM);蘿卜銷售方面,某扶貧點2元/斤,市場1元/斤,相比之下扶貧點貴了100%;某地產白菌,扶貧館390元/300g,某網400元/500g,貴了60%。此外,多數扶貧產品包裝不規范,如缺少出產期和保質期等必要信息,缺少體現其價值的認證信息。
營運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以“以購代捐”的商品為例,從訂購到收到物資的時間較長,最長的時間有達半個月之久,與消費及時性的要求差距較大。此外還有,從采購到運輸,有的時間長距離遠,如果整個過程儲存不當,特別是如柑桔、肉類等易腐的食品,還會出現送到訂購者手里已腐壞變質的情況。
扶貧產品網絡市場較混亂,電商的銷售潛力仍有較大空間。扶貧產品的電商平臺,既有政府的,如國務院扶貧辦的“中國社會扶貧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扶貧的“建設系統電商扶貧館”等,也有企業性的,如蘇寧電商扶貧館、阿里電商扶貧館、拼多多等,此外還有地方性的電商平臺。雖然有這么多的電商平臺,但消費者想購買扶貧區域的有機食品卻不知道在哪里可獲取,且有的平臺展示品種很少、幾乎沒有銷售量,有的扶貧館已處于暫停營業中,銷售量遠低于非扶貧館的銷售,售后好評量也多低于同類商品的非扶貧館的評價。
這些問題的存在,歸結起來,其原因主要有:
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化仍滯后。貧困地區因交通不便、技術人員缺乏等原因對大龍頭企業的吸引力較小;多數貧困地區的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甚至有些扶貧區域還沒有合作社,導致價高、質量不能保證,更無法形成區域品牌。
沒有形成有區分度的扶貧認證工作。雖然國家認監委于2017年發布了有機產品認證扶貧信息,但許多地方并沒有開展有機產品認證,或有些地方達不到有機認證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就出臺了地方性的產品質量管理辦法,但這些標識只能標識出產自扶貧地區,無法區分產品的等級,更無法區分扶貧區域產品與非扶貧區域產品的差異。
各扶貧組織統籌整合不足。一是扶貧工作涉及到各省市扶貧部門、財政部門、農業部門、信息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部門,各部門分別從資金、農產品及信息管理等各方面進行管理,協調存在一定困難。二是目前已形成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高等院校、醫療單位等扶貧力量,但各幫扶組織因分散采買未形成合力,此外各省、市、縣甚至合作社也成立了各自的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各自宣傳自己的平臺,力量未聚合且增強信息管理的難度。三是電商扶貧模式還在摸索中。因按傳統電商的“買一單,發一單”方式運輸成本過高,不適合消費扶貧模式。
貧困地區交通建設滯后,第三方物流實現無縫對接較難。貧困地區多處于交通不發達的地方,許多還是地廣人稀,物流極不方便,這種狀況對于扶貧產品的銷售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他們需要將產品先運送至較大或人口較為密集的一些地方,然后再尋找全國性的物流企業轉運,由此造成成本高且運輸時間長。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解決:
首先,加快集約化生產模式和認證工作,走差異化路線。一是優先支持覆蓋面廣、產業鏈比較完整、風險相對較小的扶貧產業,采取“目標市場+新型農業體+龍頭核心企業+金融保險服務+貧困戶”集約化生產模式,鼓勵扶貧對象根據自身實際,以勞務抵扣或者農地等生產資料作價等形式入股進入新型農業體,并借助核心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實現農產品生產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從而加快農業產業升級。二是加快有機食品扶貧工作認證,逐漸建立統一編碼標識體系的追溯體系,提高產品的區分度,增加用戶的認可度。
其次,理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市場拓展有序展開。電商發展是助力消費扶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系統疏理現有各扶貧部門建設的消費扶貧電商平臺,將影響力較大的電商平臺進行整合到統一的平臺,并加強宣傳;設計好激勵政策,引導電商平臺深度參與扶貧,形成既有從省、市到縣的統一的政府扶貧電商平臺,也有企業參與的線上線下、縱向橫向交織的電商扶貧平臺。
再次,充分發揮物流企業、金融機構等服務功能。一是根據各區域特點發揮物流企業的服務作用。對于條件較好區域應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物流體系,特別是冷鏈物流,而對于一些貧困地方則應關注本土的物流企業發展,引導根據各區域特點制定合理的物流價格,同時還應為本土物流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實現與全國性物流企業的無縫連接,降低轉運損耗。二是探索創新金融服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加快供應鏈金融服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使銀行以供應鏈上下游經營的各種業務形式而產生的應收帳款、預付帳款或交付過程的貨物作為融資擔保品,據此提供應收帳款融資、核心企業擔保融資和貨權融資等靈活多樣的貸款服務,在一定程度緩解貧困區域農戶或合作社的資金困難;將農業保險機構納入到農業產業鏈貸款中,解決農戶、核心企業、銀行的后顧之憂;積極探索入股經營、農產品期貨交易等創新融資模式;結合各地實情探索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