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婕
42年前,珠江之畔,南海之濱,迎來了改革的春風。42年后的今天,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崛起。
數字浪潮、平臺經濟中涌現出的千萬勞動者,勾連起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為深圳注入新動能。
目前,深圳約有170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占全市職工總數的15%。作為先行先試的前沿陣地,深圳市總工會探索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種子,已經在“特區”這個1997平方公里的“試驗田”中生根發芽。
立于市場經濟潮頭的深圳,產業和企業迭代迅速,隨之而來的便是較大數量的流動職工。過去幾年間,深圳已經形成了行業、園區以及社區工會聯合會(以下簡稱“工聯會”)形式的服務職工架構。
深圳現有各類工聯會941家,覆蓋職工513萬人,占全市職工人數的40%。當全國開始陸續組建工聯會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兜底服務時,深圳市總工會出臺《深圳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改革方案》,在“量”的基礎上開始尋求“質”的突破。
鹽田港口汽車運輸行業工會聯合會(以下簡稱“鹽田港運工聯會”)化解勞資矛盾、爭取政府支持的做法,是深圳市工會聯合會綜合改革的典型案例。鹽田港運工聯會創新“黨建帶工建、工建服務黨建”工作模式,在推動基層工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協同治理新機制上先行先試。
位于深圳市東端的鹽田港,單港集裝箱吞吐量長年穩居全球第一,在近1.5萬名的貨車司機中,有80%的司機只能在企業掛靠,無固定勞動關系,少有社會保險保障。當出現勞資糾紛、交通事故時,孤立無援的司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工聯會成立后,一方面引入駐點律師進行勞動爭議調解,另一方面與深圳市集裝箱運輸協會簽訂工資集體協商協議,貨車司機的權益保障得到質的提升。
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鹽田港運工聯會主席黃祖勝。他原本在深圳市集裝箱運輸協會工作,主要和市交管局、各運輸企業打交道,2010年當選工聯會主席后,他帶動工聯會成為司機、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黏合劑—不僅解決企業和司機的勞動糾紛,還組織司機成立巡邏隊幫助交管部門疏導路面交通,貢獻積極力量。
工聯會形成的良好基礎,成為深圳市總工會服務職工的有力抓手。2021年,深圳市總工會根據工聯會類型、勞動關系風險程度、職工人數、企業數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分布情況等,按照“分類分級分層”原則對工會聯合會進行改革,將深圳941家工聯會分為一至五個等級。
鹽田港運工聯會被列入一級工聯會,由市總工會牽頭負責。同樣列入一級工聯會的,還包括2019年由滴滴公司及其兩家合作公司成立的滴瑞工會聯合會。
網約車司機楊小記清楚地記著2019年8月27日這個日子,當天,他又多了一重身份— 工聯會副主席。一年后的7月,針對滴滴平臺即將推出的“調價政策”,工聯會站了出來,經出租車汽車行業黨委和上級主管深圳市工交工會協調,10名網約車司機代表和5名滴滴平臺負責人第一次坐在了一起。
為什么可以任意調價?為什么不顯示平臺抽成?為什么司機派單幾率不等?面對楊小記等網約車司機代表的三連問,平臺方代表一時語塞,無法當場作出回應,但同意將訴求反饋總部。
直至今年9月,不少加入滴瑞工聯會的網約車司機驚喜地發現,乘客付完車費后,平臺扣除的費用在頁面上跳了出來。雖然僅僅是個微小的變化,但卻是平臺回應司機訴求的開始。
這一改變,歸功于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政府的政策支持、工會的多方協調,也來自司機會員隊伍的壯大。看著工聯會會員人數從最初的300多人增加到如今的1000多人,滴瑞工聯會專職工會副主席周寨偉在繁忙瑣碎的日常中體會到了價值感,他說:“網約車司機們有了組織,也就有了話語權。”目前,滴瑞工會聯合會力爭將工會聯合會打造成聯系黨委、(上級)工會、企業及勞動者的樞紐平臺。
破解新就業形態領域工會工作難題,打通工會維權服務“最后一公里”,深圳市工聯會改革有了良好開端。盡管如此,深圳市總工會仍看到了不足之處,針對工聯會資源配置不足、治理能力不強等體制機制痛點,深圳市總工會大力開展工會聯合會綜合改革,逐步破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難題,探索工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新模式。
當生產方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物理空間,如何才能讓像蜂鳥一樣“懸浮”在城市中的勞動者有“家”可依?2021年,深圳市總工會牽頭推進的“1+11+N”服務陣地正在全市陸續鋪開,延伸了工會聯合會的服務觸角。
相較于1家市級和11個區級服務陣地規模化、標準化的搭建,基層工會主導建設的N個站點正在以N種不同的服務方式為分散流動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起新的“家”。
2020年10月16日,坐落在產業園區的福田區園嶺街道工會大食堂開設了專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暖蜂窗口”。從這天起,專屬窗口開始接待快遞員和外賣配送員。近幾年,園區陸續建起了快遞配送站點,外賣配送員也會不時地疾馳而過。如何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利用現有資源疊加服務?福田區園嶺街道總工會開始開辟服務新路徑。
福田區是深圳工會推進、企業自辦的工會大食堂發源地,作為該區域成立的第12家食堂,這里打造了目前全市第一家集工會大食堂、職工服務中心、職工培訓基地為一體的職工綜合服務基地。從吃飯8.8折優惠到免費預約心理和法律咨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們享受著和園區2萬多名職工同等的服務。2021年春節,當大多數外地職工返鄉時,工會大食堂還特意為依舊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勞動者開放了24小時不打烊的守候。
除利用原有場地疊加服務外,深圳工會積極推動基層工會建立標準化服務站點,將服務覆蓋更多勞動者。然而,想要快速鋪開,缺人、缺錢、缺場地是基層工會面臨的主要問題。
于是,深圳工會開始了新嘗試,根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實際需求,積極拓展適合他們的陣地建設模式。2021年1月,嵌入到外賣站點、沿街商家的“勞動者愛心角”開始陸續出現在深圳龍崗區的商業街道上,“一張椅、一瓶水、一藥箱”切實滿足外賣員需求。

“勞動者愛心角”萌芽于龍崗區總工會資助、專業社工組織開展的“城市騎士”外賣員關愛溫暖計劃項目,目前已募集到32萬元企業捐助,預計今年內在全區完成50家“勞動者愛心角”的建設,形成工會聯系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基層服務網。龍崗區總工會權益保障部部長楊飛告訴《中國工人》記者,未來工會將以愛心角為陣地,采用“政企社”多方聯動的運作模式繼續引入多方資源,以項目化的運作方式服務集聚在各個商圈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如今,細心的深圳市民還會發現,在電動汽車充電站、快遞中轉站、大型商圈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較為集中的地方,多了一些標識統一、外觀搶眼的“暖蜂驛站”,里面放置著飲水機、微波爐等,甚至還有簡易衛生間。既能滿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飲水、就餐、如廁、休息的需求,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像蜜蜂一樣辛勤勞作且默默無聞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正在被看見、被溫暖、被認可,他們和城市中的勞動者一起,共同建設城市,共享城市建設成果。
一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快遞員群體工傷保險參保率為38.1%,外賣員為11%;網約工中反映“治療職業病或工傷”“為治病欠下很多債”的達33.3%,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2%。社會保障,成為除收入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最關心的問題。
面對外賣配送員、快遞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深圳市總工會啟動了專屬他們的“E路守護”綜合保障服務。從2021年9月28日起,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均可免費享受為期一年的專屬權益保障。年齡在16周歲至60周歲之間的工會會員,經平臺注冊并實際工作3個月以上,且事故或疾病發生前一個月為在崗服務狀態,最高可獲得累計149萬元的賠付。這份專屬權益保障不僅包括重大疾病保障、意外傷害保障、突發疾病身故(猝死)三類,還增加了第三者責任險。目前已發生兩起賠付案例,都是外賣員在送餐途中與行人和車輛發生剮蹭,對方相應得到了3000元和8000元的理賠,外賣員無需另行支付。
比起自行購買的商業保險,本次深圳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屬“E路守護”綜合保障服務是由深圳市總工會提供的。2021年9月,深圳市總工會及其所屬深圳市職工解困濟難基金會成立了“暖工基金”,市總工會計劃連續3年每年投入3000萬元資金用于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關愛行動。基金會秘書長劉宇星告訴《中國工人》記者,這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屬綜合保障服務預計覆蓋30萬人,目前該項目所需的其他資金將通過動員各級工會、企業、職工等社會資源參與捐贈。
2021年10月,深圳龍華區總工會聯合共青團和婦聯共建的數字群團管理平臺上線,用“互聯網+”方式,創新組織、管理、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方式。
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員、外賣員等注冊后,可隨時上報環境衛生、安全隱患、防風防汛等線索,也可以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獲取相應積分,達到一定分數后,即可獲得申請廉價公共住房的機會。這項福利,僅是龍華區群團工作部以黨建帶群建,創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線上管理和服務的功能之一。“我們要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與到基層治理中,增強社會融入感與建設深圳的向心力。”龍華區群團工作部黨組副書記彭程如是說。
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建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采取單獨特別立法模式。作為特區的深圳,其工會工作也在不斷創新嘗試,期待在這片“試驗田”中,能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拓展更多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