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鳳
雙減政策實施,教育回歸本位。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和能力的主陣地。 葉圣陶先生曾經有兩句名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現行的教材加進來很多長篇文章,但是語文課課時有限,要想把所有的文章從頭到尾講一遍,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勞神費力效率不高 。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讓學生欣賞美文,學到方法,又能學以致用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呢 ?
一、課堂教學設計要選取精準的切入點,注重裁剪取舍
新的教學改革,為了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選入課本的文章大多篇幅較長,洋洋灑灑幾千字。如果按以前的教法,往往先分段落層次。然后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各講了什么等等。這樣去設計,內容繁雜零碎,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重點,有時自己就覺得思路混亂,學生更是聽的迷迷糊糊,收效甚微。那么如何達到長文短教目的呢?那就在設計思路上下功夫。精準選取切入點,注重裁剪和取舍,狠抓文章的重難點,逐層深入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例如我在教《故鄉》時就采取了新的設計思路。 《故鄉》是一篇篇幅長,內容多的小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案的設計上,沒有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而是更換了一種新思路。 我從文學常識入手,魯迅是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為切入點入手。文學家:注重分析閏土、楊二嫂的語態,尤其是刻畫閏土部分省略號的運用,表現閏土的麻木以及封建等級觀念,楊二嫂的庸俗勢利。從對兩個人物的分析中既能感受到魯迅作為文學大家在語言運用的高明之處,又能體會到他剖析社會的深刻。思想家:著重分析第86段我對宏兒和水生未來生活的思考,以及對“我”、閏土、楊二嫂生活的否定,對新生活充滿向往。 革命家:最后一段指出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表現了為新生活而去奮斗的決心。通過分析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水到渠成的體現文章的主題,那就是通過對閏土和楊二嫂生活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命后農村經濟的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真切的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熱切希望,以及為此的奮斗的決心 。
總之,通過選取文章最精致的部分,重點教育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既緊扣中考考點,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
二、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要從小處著手,具體準確,操作性強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過程重要的一環,問題設計對于教學效果非常關鍵。問題設計的好,能給學生搭建思維的跳板,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這樣既能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又能給老師及時反饋。因此要做到從小處著手切忌大而空,問題太大太模糊學生理解不了,問題小太簡單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此設計問題時一定要多下功夫,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如果這樣問:于勒是怎樣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就太大了,太模糊了,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此我的設計問題時分成了五步:(一)我眼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人?(二)菲利普夫婦眼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人?(三)為什么兩者眼中于勒不一樣呢?作者更傾向于誰呢?(四))從中可以看出飛利浦夫婦是怎樣的人,我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五)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是怎樣的呢? 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文中通過勾畫、跳讀能迅速找到答案,并且逐層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
總之,在設計問題時多動腦子,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課堂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語文教學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習慣之外,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培養遷移能力,解決學生在閱讀和做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一)關注文本閱讀,不要架空分析文章,重視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以此作為賞析文章的鑰匙。
(二)要善于勾畫、圈點、跳讀、概括,挑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三)概括事件時運用:誰干什么?的形式
(四)翻譯文言句子時基于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的特點,可以用“把文言文單音節詞通過組詞的方式,變成一個合適的雙音節詞”來翻譯文言句子
(五)課堂回答問題時,要用完整的一句話來回答。
(六)課堂小組討論時要遵循自己對自己說——對同位(前后位)——說對大家說,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小方法看起來不起眼,卻能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題和考試中的實際問題,平常多加訓練能夠使學生遷移能力得到提高,真正達到了課內的學是為了課外的用的目的。
(四)課堂教學要重視想象能力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進步,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教材中散文、詩歌、小說等文藝性課文占有很大的分量,這類文章都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因此在教學中積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想象去領悟作品的意境和主題,使學生思維閃現出創造性的智慧火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
1)人物類的文章或詩詞,要指導學生進行換位想象,把握主旨。在教讀這類文章時,啟發學生轉換角色,進入課文情景,揣摩人物內心的世界,進行創造性想象 例如《背影》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文中的父親,你想對孩子說些什么呢? 《范進中舉》胡屠戶緊緊攥著范進給的銀子千恩萬謝,低著頭,笑瞇瞇的回去了,過了沒多久,忽然有一報錄人飛馬而至,叫道報錯了!中舉者非此范進,而是鄰縣范進。如果你是胡屠戶你會怎么樣呢?
2)寫景類的文章或詩詞,指導學生想象優美的意境畫面,進而把握主旨。例如《商山早行》指導學生將詩中的意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用詞語連綴成句子,然后閉上眼睛,想象成一幅畫面,領略作者所創設的凄清、悲涼的感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指導學生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四個景物連綴成一段話,然后閉上眼睛想象:曠遠的沙漠之上,一股狼煙孤零零筆直上升,沒有一絲風 ;黃河流向遠方,背后是一輪落日西下。學生想象出一幅曠達、荒涼的畫面。
總之,想象就是深度。只要我們能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變無聲為有聲,變靜態為動態,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他們語文素養。
總之,通過以上各種各樣的方式和途徑,課堂教學設計靈活有動,課堂成為學生生命的發展場,使學生和老師都體驗到教與學的快樂,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