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祥

我是聽著外婆嘴里“張四狀元”這個名字長大的。外婆從南通搬來江南,每每提到她家鄉的這位名人,總是一臉崇敬的樣子。后來我才知道,這個人叫張謇,因為兄弟中排行老四,又是名震東南的狀元,所以民間以“張四狀元”稱之。
1853年7月1日,張謇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5歲入私塾,15歲開始踏上科舉之路,這一考便是27年,大考小考總計二十余次,直到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60壽辰,清廷特開恩科會試,張謇奉父命赴京應試,高中狀元,終成正果。
然而,他沒有走一般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常規發展之路。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和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空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他赤誠的愛國情懷,在張之洞的鼓勵和支持之下,張謇決定棄政從商,以實業救國。在視工商為“末業”的中國傳統社會,張謇的舉動無異于對傳統禮教的徹底背叛。然而,他成功了。
從1895年開始籌建,經過4年多的重重挫折,1899年,他的第一家企業大生紗廠在南通唐閘鎮正式投產。大生紗廠投產后獲利豐厚,張謇又在啟東建大生二廠,在海門常樂建大生三廠,在南通城南建大生八廠。到1923年,大生集團的四個紡織廠,資產達900萬兩白銀。在這個基礎上,張謇又興辦了一系列相關企業,業務涵蓋香皂、面粉、鋼鐵、水利、船業、汽車等領域。南通西郊的唐閘,運河兩岸工廠林立,晝夜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一個彈丸小鎮因為張謇和他創辦的企業,實現了輝煌發展。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作為有著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的企業家,張謇繼承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文化傳統,以舍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投身于救國的實踐之中。
張謇極其重視教育,有著“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理念。
從1902年辦通州師范學校起至1920年,張謇在南通地區親手創辦與籌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共計初等小學三百多所、中學若干所、師范兩所、職業學校十多所、高校三所,形成了以師范教育為主,涵蓋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完備教育體系。
1920年,美國學者杜威到南通講學考察之后,嘖嘖稱贊,說這里是世界教育的中心。張謇的教育救國壯舉惠及一方,譽滿中華,澤被后人。
張謇特別重視教育中的教育——師范。他說:“師范乃教育之母。”辦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基礎教育要從師范教育抓起,教育救國實際上就是教師救國。百年之后,張謇的教育理論和偉大實踐依然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
張謇感動后人的,不僅在于他的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以個人力量使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還在于他給后人創造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張謇于1905年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2年,創辦南通圖書館;為弘揚中國刺繡藝術,鼓勵女子就業,1914年創辦女工傳習所,聘請著名刺繡藝術家蘇州人沈壽任所長兼教習,還幫助沈壽著書立說;為利用戲劇改良社會風氣,1919年,創建了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邀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任主任兼教務,并于同年建造了專門的演出場所“更俗劇場”,梅蘭芳曾三度在此演出。
張謇還花費了大量財力和精力在惠民、慈善工程上。1911年,張謇興建通州醫院,赤貧者診病可免收藥費;1916年,興建盲啞學校,成為國人自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同年,張謇建造專門收養乞丐的機構南通棲流所;1917年,投資建成設施完備的南通公共體育場。還有一些其他惠民實事工程,茲不一一列舉。
張謇憑一己之力,使南通從閉塞落后的江濱小鎮,一躍騰飛為舉世矚目的現代都市,成為歷史上眾人皆知的“狀元實業家”。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種大愛,叫家國情懷;有一種大德,叫社會擔當。
2020年7月,趁滬通鐵路開通之便,我邀約友人,專程去南通故地重游。在返程的列車上,我在心里默默地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一代英豪,大魁天下,身體力行,至德至善有余慶;百年不磨,濟世安邦,靈光魯殿,獨步當時稱絕倫!
書生報國,熱血忠魂,我的人生楷模和精神之父。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