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銀 趙瑞方 晏新程 舒桂芳
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是檢測實驗室最為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需要采用各種方法來對檢測結果進行質量控制,實驗室間比對是確保實驗室檢測結果準確性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1]。通過組織或參加實驗室間比對試驗活動,考察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分析實驗室間的差異與實驗室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防止、解決可能存在問題,以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可靠,最終保證檢測結果的質量。
光、汗復合色牢度簡稱光汗色牢度,是指紡織品的顏色在服用過程中受人體汗液和日光共同作用下保持原來色澤的能力。汗液中的成分與日光中的能量會對染料發生光還原反應,使染料褪色,嚴重影響穿著外觀。紡織服裝因色牢度差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之一[2]。目前,國內實驗室測試紡織品光汗色牢度的標準為GB/T 14576—2009《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光、汗復合色牢度》[3]。但是對于同一測試樣品,不同的檢測人員出具的檢測數據卻存在差異,測試儀器設備、曝曬時長、試驗人員目光、藍標種類、評級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都可能影響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結果評級。本文通過實驗室間比對試驗,分析各實驗室光、汗復合色牢度評級結果和測試條件,來查找影響織物光、汗復合色牢度測試結果差異化的主要原因,從而采取必要的糾正、預防、改進措施,一定程度降低實驗室風險。
此次參加耐光、汗復合色牢度實驗室間比對的實驗室有13家,包括四川、江蘇、上海、廣東等8個省市的各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實驗室、纖維產品檢測院和第三方檢測公司。為方便比對及結果分析,從01~13隨機給參加比對的實驗室賦予不同的編號。
比對樣品為經過均勻性、穩定性分析的藍色針織面料,每塊試樣尺寸為80mm×100mm,樣品上均貼有標簽,貼標簽面為樣品測試面。
本次實驗室間比對計劃要求實驗室按照GB/T 14576—2009《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光、汗復合色牢度》測試。
本次實驗室間比對以實驗室結果的眾數作為指定值,實驗室結果出現眾數數量相等時以中位值為指定值。結果評價依據CNAS-TRL-005:2018《輕紡檢測領域質量控制方法》[4],耐光、汗復合色牢度質控限為人工±0.5級,具體如下:
(1)實驗室結果與指定值相比較,其差值小于等于±0.5級時,為滿意結果;
(2)實驗室結果與指定值相比較,其差值大于±0.5級時,為離群值。
參加比對的實驗室均在要求的時間內提交了試驗結果,實驗室測試條件及評級結果見表1。

表1 各實驗室測試條件及評級結果
由表1知,曝曬終點的確定是決定耐光、汗復合色牢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同一藍標來源下,曝曬時長為7.5h和12h的評級結果一致,曝曬時長為12.3h和19h的評級結果一致,可推知不同實驗室人員在對標準GB/T 14576—2009規定藍色羊毛標樣4的變色達到4~5級時曝曬終點的目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準確確定曝曬終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率。
對實驗室評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各實驗室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結果統計
由表2知,比對樣品的耐光、汗復合色牢度酸性汗液結果中5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3~4級,5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3級,3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2~3級,則眾數是3級和3~4級,而中位值為3級。其堿性汗液結果中7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3級,2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3~4級,4家實驗室評定結果為2~3級,則眾數和中位值均為3級。故比對樣品的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的指定值均為3級。
按照CNAS-TRL-005:2018《輕紡檢測領域質量控制方法》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見表3。從表3可知,所有比對實驗室的測試結果與指定值均在±0.5級偏差內,比對結果均為滿意。表明在比對活動中實驗室測試值均為有效。

表3 各實驗室耐光、汗復合色牢度測試結果評價分析
結合各實驗室測試條件(表1),發現曝曬時間在6h~11h段,樣品光汗色牢度的評級范圍在3級和3~4級間,而曝曬時間在11h~19h段,樣品光汗色牢度的評級范圍在2~3級和3級間,且曝曬時間最短6h和最長19h,樣品光汗色牢度的評級相差1級。表明曝曬時間是影響光汗色牢度的最重要因素,曝曬時間越長,樣品變色越明顯,不同的曝曬時長評級結果有0.5~1.0級的偏差。
本次比對試驗中,雖然所有測試結果統計分析能夠滿足標準要求的±0.5級的控制范圍,但對于級差為1級的測試結果會隨樣本數量減少可能變為離散結果,特別是在進行符合判斷時,比較容易引起爭議和投訴,增加實驗室風險。從本次實驗室間比對結果可以看出,耐光、汗復合色牢度測試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曝曬時長,曝曬時間越長,樣品變色越明顯,不同的曝曬時長評級結果有0.5~1.0級的偏差。同時,實驗室人員的目光一致性和曝曬終點的確定,也是本次比對試驗中發現能夠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因此,實驗室應定期對疑難樣品組織內外比對試驗,識別實驗室內外檢測結果的差異,同時,實驗室應采用質控樣品,將儀器和人工評級相結合,降低檢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