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珮
弗蘭克·安吉列斯(Franck Angelis),1962年出生于法國塞納馬恩省,從小學習演奏手風琴、鋼琴等多種樂器,展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現于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任教,是當代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作為手風琴演奏家,他以高超的演奏技巧、精準的表達和自如的臺風征服了所有人,多次摘得世界級手風琴大賽的冠軍。作為作曲家,他為手風琴創作的許多優秀作品被世界各大手風琴賽事作為規定曲目,得到了世界范圍內手風琴專業業界的認可和普通觀眾的喜愛。同時,安吉列斯積極推動了手風琴教學在法國乃至世界的發展,他在各地開辦藝術培訓中心,到世界各地舉辦大師班,與各國青年學生交流,對手風琴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安吉列斯的音樂創作大多集中在手風琴作品上,其代表作有《浪漫曲》、《音樂會組曲》、《音樂鬧鐘》、《海蒂》、《絕境》、《夜曲》、《托卡塔》等。他的音樂創作不僅融合了西歐傳統的作曲技法和近現代的流行音樂元素,還吸收了法國音樂的浪漫色彩與各類不同的民族音樂素材。與此同時,安吉列斯在創作中還充分挖掘了手風琴的音色特點與演奏技巧,展現了手風琴的藝術表現力,使得更多的人加深了對手風琴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風琴作品也得到了全世界范圍內手風琴專業業界的高度評價及手風琴愛好者的喜愛。
二十世紀后期的法國,隨著多種外來音樂的涌入,使得法國本土的音樂發展變得愈加豐富多彩,出現了各種音樂流派和音樂思潮,它們相互交流、碰撞,使得法國迎來了一個多元化的音樂時代。作為當時青年作曲家的一員,安吉列斯在時代的發展、變化中不斷學習、進步,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音樂會組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作品采用了復調音樂、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和爵士樂元素,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同時,這首作品也是安吉列斯為紀念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逝世250周年而作的一部手風琴作品,具有向巴赫致敬之意。
《音樂會組曲》共有三個樂章,作曲家為每個樂章加上了標題,不僅準確的詮釋了音樂的內容,同時也增加了畫面感。每個樂章采用了不同的曲式結構和音樂素材。
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為A+B+A1。主調是a小調,4/4拍。A部分:由a+a1兩個樂句構成,采用了相同的主題材料,為平行樂段。A部分的主要旋律進行主要在中、低聲部,由時值較長的單音與時值較短的音程組成。B部分由b+b1兩個樂句構成,是一個由相同主題材料構成的平行樂段。B部分主題旋律主要在高聲部,中聲部多為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同時低聲部為簡單的單音旋律對位進行,推動音樂持續發展。再現部A1:這一部分是A段的減縮再現,由帶擴充的a2一個樂句構成,主要旋律回到中、低聲部,采用抖風箱技巧,以一種飽滿的音樂情緒結束。
第二樂章《獨白》采用獨樂段曲式結構,由a+a1+a2三個平行樂句構成,為12/8拍,全樂章調性變化頻繁。a樂句由A大調開始,主題旋律主要在高聲部,多為16分音符和8分音符結合的波浪式跑動,中、低聲部長線條的單音及音程,表現出了法國音樂的浪漫特點。a1樂句主題旋律繼續延用上一樂句的音樂材料,但是調性變為降A大調,在第12小節又轉到B大調,結束在B大調的三級七和弦上。a2樂句仍采用a樂句的主題旋律作為開頭發展材料,但僅有三個小節,運用了緊縮的收束寫作手法。
第三樂章《亞洲之光》是全曲最具特色的樂章,采用復三部曲式結構:【A】+【B】+【A1】。【A】部分:由A+B兩個樂段構成。A樂段只有一個帶反復的a樂句構成,為5/4拍。第一小節高聲部以A大調上行音階引出主題旋律,在第三小節轉為a小調。B樂段是b+b1兩個樂句構成的平行樂段,節拍變為3/4拍。b樂句調性轉為降A大調,右手旋律大多采用8分音符,并加入三連音的節奏型變化。左手為柱式和弦,采用切分節奏。b1樂句是對上一樂句的模進,采用了和b樂句相同的主題素材。【B】部分:由C+D兩個樂段構成。C樂段在主調a小調的基礎上展開,采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左右手重音的變化與動機的重復使用,體現了爵士樂元素的運用。D樂段以A大調開始,較短,為抒情慢板,與C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A1】部分:由B1+假再現+B2+A1構成。B1樂段調性為c和聲小調,節拍為4/4拍與2/4拍交替變換,主要以低聲部的旋律發展為主,采用切分節奏,與高聲部旋律相互交錯進行,推動音樂的發展。假再現調性為降B大調,采用了和【A】部分的A樂段相同的旋律材料和伴奏織體。B2樂段采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在第82小節出現主題旋律與伴奏織體的回歸。A1樂段調性回歸到主調a小調上,完整再現了【A】部分中A樂段的主題旋律,并運用模進手法進行變化。結尾處突然由弱變強的力度變化產生了極具張力的音樂效果,最后干脆利落的結束。
《音樂會組曲》第一樂章的標題為《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它表達了安吉列斯對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崇敬之情。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代表了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的最高水平。安吉列斯在這一樂章中運用復調音樂進行創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與表現技巧進行了創新。
以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主題的三次出現為例:第41小節主題在高聲部出現,中、低聲部形成簡單的織體對位(譜例1);第44小節主題依然在高聲部出現,此處中聲部加入了大量的32分音符使音響更加豐富(譜例2);第49小節主題再次在高聲部出現,此時中聲部又加入了三連音節奏型以增加變化,而低聲部則采用符點節奏,推動主題旋律變化發展(譜例3)。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又如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4小節,三個聲部并行發展,高聲部只有一個主持續音,但中聲部采用了流行音樂特點的節奏型并加入了抖風箱的技巧,豐富了音響效果,使其具有了流行音樂的色彩(譜例4)。
譜例4:

《音樂會組曲》的第二樂章《獨白》通過細膩婉轉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體現了法國音樂的浪漫特點。
以第二樂章《獨白》中的第1至第6小節為例,高聲部旋律寧靜舒緩,但調性變化十分頻繁,適當加入的保持音和時而舒展時而緊湊的音型變化,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中、低兩個聲部配以相應的和聲進行,推動音樂持續發展,使音樂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譜例5)。
譜例5:

又如第二樂章《獨白》中的第14至第17小節采用了豐富的和聲織體、漸弱的力度變化及不完滿的終止式,都為音樂增添了獨特的浪漫氣息,營造了一種沉思與訴說的意境,體現了此樂章的標題“獨白”(譜例6)。
譜例6:

在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安吉列斯采用了大量的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與爵士樂的音樂元素,使人耳目一新。
以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的第1至第8小節為例,主題旋律以中國民族五聲調式C羽調式為基礎,圍繞著其幾個主干音進行變化、展開。右手聲部為16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并加入了三連音節奏型,左手聲部采用短促的和弦進行,塑造出一個堅定有力的音樂形象(譜例7)。
譜例7:

又如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的第26至第36小節,采用了爵士樂的音樂元素。頻繁變換的節拍、重音位置的轉換以及不協和的七和弦的使用,都使音樂呈現出獨特的不穩定的搖擺感(譜例8)。
譜例8:


隨著自由低音手風琴的出現,手風琴左手貝司的音域得到了拓寬,這給予了作曲家在創作上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現代作品中都出現了三行記譜法。安吉列斯在《音樂會組曲》中也采用了大段的三行記譜法,它的演奏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演奏高、中聲部,左手演奏低聲部;另一種是右手演奏高聲部,左手演奏中、低聲部。在演奏中,需要根據樂譜來選擇不同的演奏方式。
以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2小節為例,右手高聲部只有一個主持續音,而左手需要用抖風箱的技巧演奏低聲部旋律,因此中聲部在這里應由右手演奏(譜例9)。
譜例9:

又如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20至第22小節,右手高聲部為柱式和弦,左手低聲部為單音旋律進行,此處中聲部就由左手演奏(譜例10)。
譜例10:

變音器是手風琴上一種獨特的裝置,它可以用來改變手風琴的音色及音量。變音器分為手動變音器和下顎變音器,前者是演奏時通過手指的觸動使其發生變化,后者則是通過下巴來觸按。手動變音器在演奏中使用較為普遍,而下顎變音器可以減輕右手使用手動變音器的負擔,使變音器的轉換更為快捷、流暢。在演奏中,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選擇使用。
如在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的第46到第51小節的變音器轉換極為頻繁,為了避免音樂的進行因更換變音器而被打斷,因此應盡量選擇運用下顎變音器(譜例11)。
譜例11:

安吉列斯在《音樂會組曲》中采用了多樣化的節奏。他通過運用多種節奏型和頻繁轉換的節拍使音樂的節奏充滿了豐富的變化,同時也加大了演奏的難度,需要我們更加準確的把握。
以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57小節為例,右手中聲部采用了三連音節奏型和快速跑動的32分音符,為音樂帶來了流動性,增加了旋律的變化。在演奏中要注意三連音的均勻性,保持旋律線條的流暢,一氣呵成(譜例12)。
譜例12:

又如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的第31至第36小節,此處加入了大量的切分節奏型配合不斷變換的節拍,使音樂具有了不穩定性。在演奏時,觸鍵要短促、有力并富有彈性,同時風箱要控制好力度,這樣才能使聲音更加飽滿、集中(譜例13)。
譜例13:

1、平風箱
平風箱是指在風箱的開合運行中保持平穩,它關系到樂句的劃分、氣息的轉換及音樂的流暢性。以第二樂章《獨白》中的第1至第3小節為例,高聲部密集的音符自由地流動與中、低聲部的和聲共同營造了浪漫抒情的音樂氛圍。在演奏時,需要控制好風箱開合的平穩性,保持氣息的連貫。開風箱時可以屏住呼吸,左手手腕集中力量將風箱平穩地拉開,直至樂句結束再換氣,然后借助左臂力量繃住風箱慢慢推回(譜例14)。
譜例14:

2、抖風箱
抖風箱是一種獨特的手風琴演奏技巧,與弦樂器的顫弓技巧相似,通過左臂的力量推拉風箱使其在很短的時間和距離內快速地變換方向,從而產生一種強勁且持續的音響效果,用來表現某些特定的音樂形象、渲染音樂氛圍,具有一定的炫技性。抖風箱技巧通常分為二抖、三抖和四抖幾種。
以第一樂章《為巴赫而作的自由低音作品》中的第1至第2小節為例,此處為二抖風箱。左手低聲部的長音旋律采用二抖風箱,配合右手高聲部的保持音及中聲部跳躍的音程進行,豐富了音響效果,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譜例15)。
譜例15:

又如第三樂章《亞洲之光》中的第78小節,此處采用了四抖風箱使音樂變得緊張、急促起來,推動音樂情緒進入一個小高潮。四抖風箱的技術動作分為開風箱、回風箱、抬風箱、開風箱四個步驟,需要放慢速度將動作分解進行練習,才能做到清晰、有力(譜例16)。
譜例16:

安吉列斯是當代法國優秀的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為手風琴音樂在法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創作的眾多優秀的手風琴作品中,《音樂會組曲》極具特色。這首作品采用了復調音樂、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和爵士樂元素,充分展現了多元化音樂特征。
本文以安吉列斯具有代表性的手風琴作品《音樂會組曲》為分析和研究對象,闡述了作曲家生平及創作,分析了作品的創作背景及曲式結構,深入探究了這首作品的多元化音樂特征及在演奏中所需要的演奏技巧,加深了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也得以在今后的演奏實踐中使用準確的演奏技巧進行表現,從而提高手風琴演奏水平,增強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