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符浩翔 廣州市碧航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對規劃區內的水聲水庫、水聲溪、南崗河采用單因子指數進行評價,其中水聲水庫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 類標準,水聲溪、南崗河采用III類標準。結果表明:水聲水庫的超標項目為TP、TN、糞大腸菌群;水聲溪的超標項目為COD、BOD5、TN、糞大腸菌群、NH3-N、TP;南崗河的超標項目為NH3-N、TP、TN、糞大腸菌群。其余監測項目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相應標準要求。
在規劃區內設有4個采用空氣自動采樣監測系統的監測站點,依照國家標準(GB3095-1996)規定的采樣頻率及采樣時間要求進行采樣。監測項目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臭氧(O3-1h、O3-8h)、細顆粒物(PM2.5)。
對連續7天的空氣質量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各監測點SO2超標率為0%,最大濃度值60.0ug/m3為標準(150ug/m3)的40%;PM10超標率為0%,最大濃度值122.0ug/m3標準(150ug/m3)的81.3%,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
而NO2的超標率為14.28%,14.28%,最大濃度值98.0ug/m3超出標準(80ug/m3)的22.5%;O3-1h超標率為7.14%,最大濃度值230.0ug/m3超出標準(200ug/m3)的15%;O3-8h超標率為7.14%,最大濃度值179.8ug/m3超出標準(160ug/m3)的12.4%;PM2.5超標率為3.6%,最大濃度值80.6ug/m3超出評價標準限值(75ug/m3)的7.5%,均無法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
規劃區范圍內科學城點的NO2,兩點的O3-1h、O3-8h,一點的PM2.5出現超標情況,其余監測指標均能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
在規劃區內用混合采樣法采集5個表層土樣,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中的單因子污染指數法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見表1。

表1 土壤檢測污染指數評價結果
由表1可知,規劃區內土壤重金屬污染物濃度較低,屬于清潔級,規劃區以及周圍的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濃度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評價標準。
連續兩天對區域內聲環境質量現狀進行檢測,主干線測點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4A類標準,其余監測點執行2類標準。評價范圍內所有監測點的聲環境,監測結果均能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4A類標準,所在區域聲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規劃區預計污水產生總量約5.64萬m3/d,分東西兩片區分別納入永和污水處理系統和中心區污水處理系統,污水量分別占永和水質凈化廠和中心區水質凈化廠污水處理能力的45.45%(新增部分為4.55%)和15.7%,規劃區全部污水接入污水處理廠能得到有效處理。
在規劃區外排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的情況下,污水污染負荷仍大于納污水域的最大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因此,應在考慮將現有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一并納入污水廠處理的前提下,還應采用對一部分污水采取深度處理、中水回用等措施,以有效地削減周圍城鎮生活污水帶來的COD、氨氮負荷。
綜上所述,在對部分污水采取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等措施的情況下,將污水全部排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對地表水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規劃區地下水為地下水水源涵養區,地下水水質保護目標為維持較高水位,維持現有水質,因此限制地下水的開采,水質保護類別為Ⅳ類。
本規劃實施后,區域地層滲透性變弱,地下水基本全靠規劃區地表水源補給。因此,只要杜絕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外環境,就不會對地下水環境產生較大影響。
規劃區內計劃使用電、天然氣、太陽能為能源,其中電和天然氣均屬于清潔燃料,且區內不設燃煤、燃油鍋爐,因此廢氣主要為餐廳廚房油煙氣、汽車尾氣、垃圾臨時收集點的異味。餐廳廚房油煙氣,排放量不大,經凈化裝置處理達標后于屋頂排放。汽車尾氣主要來自于車輛的啟動時及車輛行駛的過程,尾氣中含HC、NO2、CO等少量污染物,呈無組織排放。垃圾臨時收集點在運行時產生一定的異味,若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可能會影響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
因此,規劃區現有的工業企業需進行遷建或改造升級,控制空氣污染物的產生量,使規劃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能夠接受。
本規劃區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居民、工作人員、流動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餐廳、酒店、商務中心等產生的營運垃圾,以及規劃范圍內工業企業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全部實施垃圾分類袋裝,放置于臨時收集點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處置。一般工業固廢首先進行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交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妥善處置。危險固廢全部交由具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理。
規劃區建成后,工業固廢采用優先綜合利用和委托處理的方式,得到合適的處置,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活污泥分別運往相應的場所進行處理。總體而言,規劃實施后產生的固廢對環境的影響輕微。
①大力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將規劃區內人均用水量將至210L/d,同時建立水價調節制度,形成階梯用水價格。②對現有排水設施進行配套改造,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全區污水的集中處理。③對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建,擴大處理規模,提高污水收集率,改善收納污水水質。④開展中水回用實踐,建議初步使中水回用率達到15%,同時將中水回用納入控規中。
①使用清潔能源,禁止重油、煤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②廣泛應用節能低碳技術,實現建筑節能、辦公節能、交通節能。③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加大機動車排氣污染路檢或抽檢力度,提高區內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④控制工業廢氣污染,對排氣污染嚴重的企業要求增加處理裝置,各工廠應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①加強聲環境管理力度,加強聲環境監測,使監測網絡覆蓋更廣更全面。②合理規劃布局,預防噪聲污染,應根據對噪聲敏感程度進行分區規劃建設,合理規劃道路路網、停車場。③控制交通噪聲,應嚴格執行禁鳴喇叭,嚴格車輛定期檢測制度,并在道路沿線建設聲屏障,并加強綠化。④控制施工噪聲,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
①完善固廢處置方案,實現區內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②對城鄉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置,逐步推進垃圾分類,健全規劃區生活垃圾的轉運系統。③健全餐廚垃圾收集、處置政策,實現餐廚垃圾的無害化排放。④對醫療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置,建立完善的醫療垃圾管理及監督體系。
規劃實施后,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環境噪聲平均值、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等生態環保指標目標預期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