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姣 朱小軍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141)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先試先行的重點。2017 年3 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住建部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在全國 46 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天津作為全國46 個試點城市之一,陸續發布了《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設置規范》《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南》等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垃圾分類的目標和標準。2020 年12 月1 日,《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對我市生活垃圾分類作出了詳細規定,這將對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環境、提升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校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著經濟貢獻、人才培養、文化交融等多方面的影響與聯系。高校作為育人陣地,在這個過程中不可缺位。為了找出高校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師生進行垃圾分類的因素,以天津美術學院為例,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的形式,調查師生對于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和行為態度的基礎上,最后結合調查結果分析垃圾分類工作中面臨的困境,提出一些改進性的建議和對策。
根據校園實際情況,對垃圾分類問卷進行精心設計,設計包含垃圾分類認知、垃圾分類行為、對校園垃圾分類的意見等問題。調查問卷以網絡的形式發放,收到電子版問卷216 份,有效問卷212 份,有效問卷率達 98.1%。
(一)垃圾分類認知調查
由圖1 可以看出,對于基本的生活垃圾“四大類”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學生是了解的,仍有7.01%的學生幾乎不了解。
(二)垃圾分類行為
圖2 顯示,幾乎不分類和從不進行垃圾分類,全部垃圾混合投放的學生有45.79 %,有47.2%的學生會將可回收的垃圾出售,其他全部投入垃圾桶,只有7.01%的學生會嚴格分類。由此看出,在垃圾分類行為執行方面,會嚴格執行垃圾分類的學生微乎其微,大多數學生雖然對垃圾分類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沒有付諸到日常生活當中,也沒有采取正確的分類活動。
(三)垃圾分類行為改善
如圖3 所示,學生們愿意通過海報宣傳與講座學習、第二課堂、參加垃圾分類知識競賽以及開設選修課的方式來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其中,選擇海報宣傳和講座的占大多數。
圖4 顯示,如果制定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不分類者給予必要的監督和懲罰,74.3%的學生愿意做好垃圾分類,說明政策的制定是有必要的,但是需要有獎懲措施,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作用。
圖中可以看出,63.55%的同學更希望垃圾分類能實現投放智能化,57.01%的同學認為物質上的獎罰可以激發他們更好地執行垃圾分類,另外,精神上的獎罰、將垃圾分類納入學分考核、納入誠信建設都能激發部分學生的執行能力。
綜合調查問卷及實地調研,我們看到,當前,學校垃圾分類工作面臨的困境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于垃圾分類政策的了解還是有欠缺,大多數學生僅僅是籠統的了解,缺乏主觀能動性。大部分學生僅僅簡單知道垃圾分類分為可回收、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但在真正投放垃圾時,仍然將垃圾全部投放在一個垃圾筒中,能嚴格按照分類投放的少之又少。
(二)學校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實地調研中也發現,除了校園內操場、綠化區域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大部分宿舍、教學區以及辦公區只有綜合垃圾桶,這也導致了大部分師生僅是將所有垃圾統一扔到離自己最近的垃圾桶,并不會考慮是否嚴格按照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校曾試點推行智能垃圾桶,學生們通過注冊賬號登錄手機客戶端,預約垃圾回收,或者到指定點掃二維碼投放分類好的垃圾,每投放成功會有相應的積分,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綠植。但是由于智能垃圾箱數量有限,擺放位置距離宿舍區較遠等各方面因素,導致運行一段時間后出現閑置浪費的現象。
(三)垃圾清運還存在混投、混裝問題。學校在垃圾分類運輸、回收等垃圾后期處理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所有垃圾混在一起處理的現象。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也有同學反映,即使自身做到了嚴格按照標準將垃圾分類,可是清運工人仍然將這些垃圾混合收集運輸,使得源頭上的分類努力付之東流。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同學們對垃圾分類知識學習和垃圾分類執行的積極性。
(四)學校缺乏相關規章制度和約束機制。天津雖正式實施《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但是在真正執行過程中,學校缺乏長效監督管理和約束機制。這也是長期以來,垃圾未能實施分類的原因之一。
(一)學校應強化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意識決定行為,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就談不上垃圾分類的行為。學校要持續加大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力度,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發放垃圾分類指導手冊等,讓學生們熟知垃圾分類政策。根據院校特色舉辦豐富多彩的垃圾分類活動,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活動并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第二課堂課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里認同垃圾分類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垃圾分類意識。2021 年6 月,天津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 年底,建成并開放6 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垃圾分類教育基地,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
(二)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校園內垃圾分類回收的基礎設施。增加校園內的分類垃圾桶,有條件的可以嘗試智能垃圾桶,進一步細化和調整垃圾桶擺放的數量和位置,使其物盡其用。
(三)完善高校垃圾分類回收的制度與管理體系。學校應盡快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的詳細制度,適當增加強制性規定,加強監督懲罰。尤其在垃圾分類工作的起步階段,強制性的規定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必要保障。對于垃圾分類執行到位的單位和個人也應給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質上的獎勵。除了政策制度方面,高校應專設垃圾分類的管理部門,加強對校園垃圾處理的監督管理。
(四)做好垃圾分類運輸環節,重點解決“先分后混”“混裝混運”問題。高校垃圾運輸目前主要還是城市環衛部門在負責,他們主要負責將垃圾從學校送到垃圾處理站。這就需要加強高校與生活垃圾清運單位之間的無縫銜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問題。
垃圾分類是現代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也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漫長且復雜的工作。參與垃圾分類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責任,高校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應該主動參與其中,積極推廣宣傳,做到身體力行,促進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得到實質性的進展,為建設文明生態的校園環境作出貢獻,真正意義上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