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層巒疊嶂的大山里,當地的侗族人民立足于自然環境和本民族獨特的發展歷程,選擇和形成了在糯稻田地中“種植一季稻、放養一批魚、飼養一群鴨”的農業生產方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生態環境長期穩定的特點決定了這一農業生產方式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農業生產作用。同時,也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
每年谷雨節氣前后,侗鄉人勞作的身影就出現在了層層的梯田里,秧苗插進了稻田,魚苗也就跟著放了進去,等到魚苗長到兩三指長,再把鴨苗放入稻田。稻田為魚和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餌料,魚和鴨在覓食的過程中,不僅為稻田清除了蟲害和雜草,還大大減少了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而且魚和鴨來回游動也攪動了土壤,無形中幫助稻田松了土,魚和鴨的糞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機肥,保持和育肥了地力。
侗鄉人都說,“魚無水則死,水無魚不沃。”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保證了田間隨時都有足夠的水,如此魚才不死,稻才不枯,鴨才不渴。侗鄉人所養育的鴨種也不是一般的鴨種,而是經過世代選育馴化的小香鴨,鴨子對稻、魚、鴨的共生有很多好處。小香鴨的個頭很小,可以靈活地在水稻間穿行但不會撞壞水稻,而且不用投入精飼料,水稻中的害蟲、小蝦、小魚、各種雜草都是小香鴨上好的食物。侗鄉人利用智慧,使稻、魚、鴨三者和諧共處,互惠互利。
長期的稻魚鴨生產活動產生了與之相應的農耕信仰和相關的農時節日等文化內容。具體來說,包括款約古歌、鄉規民約、宗教儀式、民間節日、風俗習慣、故事傳說、歌舞藝術,以及飲食文化等。與稻魚鴨農業系統相關聯的民間節事活動包括:開田、下秧節、開魚塘、開秧門、洗牛節、吃新節、斗牛、月也、侗年等。這些節日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程序和儀式,具有比較廣闊的文化展示空間。從江縣的各侗族地區與稻魚鴨系統相關的節日在時間上和具體種類上會有所不同。此外,稻魚鴨相關的農耕文化滲入到侗鄉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侗族的鼓樓、戲臺和風雨橋上的繪畫,服飾上的刺繡和印染圖案,建筑的設計和功用等方面均體現了當地的農耕文化和農耕景象。
從江縣侗鄉各地稻魚鴨系統因其稻田海拔、水域冷暖、日照時長等差異和農業遺產具有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特點,產生了種類豐富的農業產品。當地居民選育并保留了豐富多樣的糯稻品種。在侗族的集體做客活動和嘗新節等民間節日中,各侗寨之間會進行糯稻品種的交換,以此促進糯稻品種資源的保存和新品種的培育。稻田里的田螺、河蚌、蝦、泥鰍、黃鱔、蝗蟲等,都是當地居民蛋白質的補充來源和日常美食。目前,從江香禾糯、從江香鴨都已經成為著名的地方特產。其中,香禾糯因其味道香甜,更是有著“一家蒸飯滿寨香”的美譽。
從江縣坐落于云貴高原和廣西丘陵山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山地面積296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1.34%,壩子面積64平方千米,占2%。這樣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從江縣擁有多姿多彩的山水。美麗的自然風光下,農耕場景、農耕設備、農耕建筑等內容,都是可以供人們觀賞、旅游和體驗的景觀。從江縣加榜鄉的加榜梯田擁有近1萬畝的梯田景觀,每年都吸引大量旅客前來旅游。特別是每年10月份的時候,金黃色的稻谷與銀色的水面交錯,煞是好看。高增鄉占里村沿寨中河流沿岸設計了景觀禾晾,禾晾上秋季晾滿糯稻時也是一種美麗的景觀。岜扒村的禾倉錯落有致地分布于村口山坡上,搭配著全村的美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觀看。
依托從江縣具有特色的稻魚鴨系統,可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一是讓游客參與農耕器具的制作活動,編織飯幽、簸箕、瓢簍、鐮刀簍、米篩、糠篩、撈箕、鴨籠、魚籠、曬席、籮筐等農具。二是可以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如在糯稻種植中,開展整地、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等活動;也可組織捉魚、腌魚、烤魚等活動;還可舉辦捉泥鰍、撿田螺、捉蝗蟲等活動。對農事活動的體驗,有助于游客了解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農業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
糯米飯、香鴨、腌魚、腌肉、牛癟、油茶、燒魚作為稻魚鴨系統的傳統美食,是當地發展鄉村旅游餐飲中推出的重要特色美食。當地居民依托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中國重要農業遺產的品牌優勢,進行地理標志產品、名牌產品的申報和打造。香禾糯、香鴨以及相關聯的蔬菜、果品、肉類、油料、木材、藥材、燃料、染料、糖料等都是從江縣侗鄉重要的農業產品。
水車、打谷機等農事工具,禾晾、谷倉等建筑,農忙時的場景,依山而建的梯田都已成為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從江縣平求侗寨憑借水車、水碾、水磨、水碓等傳統農具來進行村寨旅游景觀的打造,被稱為“‘水磨’平求”。目前,依托這一特色,平求侗寨成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重點打造的“七星侗寨”旅游線路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