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的水泥馬路整潔平坦,新居前的院壩干凈敞亮,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進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各個鄉村院落,一股親切、清新之風迎面撲來。這些都是丹棱縣推行“道德銀行”后帶來的新氣象。近年來,為加快推進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丹棱縣探索創立并推行了“道德銀行”,建立“道德可積分、文明又加分、滿意度得分”的家庭道德積分激勵機制,讓德者有得,讓文明有價,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習慣、形成文明新風。
臨近初夏,丹棱縣張場鎮廖店村因海拔較高而涼風習習。這時,丹棱縣民政局派駐的第一書記張慧正忙著接待一群來自友鄰縣的客人,向他們講述著廖店村被大山隔絕的過去和幫扶開始后引入“道德銀行”模式的變化。
2021年4月1日,又是廖店村“道德銀行”為該村“儲戶”兌現的日子,盡管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但100多位村民早早就趕到“銀行”門口。下午3點,張慧現場公布每家每戶第一季度在“道德銀行”的積分和物資兌換情況。會場一片寂靜,人人側耳傾聽。
這樣的積分兌現大會,每個季度都會在廖店村如期舉行,前來兌換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廖店村之前是一個典型的省級貧困村,經過市、縣兩級的傾力幫扶,廖店村硬化了村組道路,通了自來水,用上了安全電,修起了巴山新居,有了中藥材種植等產業,順利脫貧。”張慧說。
脫貧只是奔小康的起點。幫扶干部發現,不少村民缺乏健康的生活常識,有些村民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鄰里之間關系淡薄……
“針對村民思想不脫貧的現狀,市、縣多次探討制訂一個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的鄉村文明培育計劃,最終決定以德治為切入口。”丹棱縣民政局局長嚴忠池介紹。經過半年的逐戶調查、村民大會討論等程序,丹棱縣最終形成了以“黨政引導、村組實施、群眾主體、活動引領、常態推進”的“道德銀行”積分管理模式,并率先在廖店村試點。
“今天兌換了4把掛面,下個季度,我再努把力,爭取多兌換點東西。”2021年4月5日,在仁美鎮雄義村“道德銀行”外,剛用積分兌換了物資的張麗春高興地說。
走進雄義村“道德銀行”,貨架上擺滿了各種生活物資,和超市不同的是,商品標簽上標注的不是價格而是積分。村民挑選好自己中意的商品后不需要付款,而是用積分兌換,這些積分都是他們平日善行義舉和參加志愿服務積攢下來的。“這些商品都是通過整合社會捐助資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以及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資金采購的。”村黨支部書記張亮如是說。
在“道德銀行”,村民可用自己的道德積分,兌換米、面、衛生紙、洗衣液等。道德積分的計算,根據各村《村規民約》分為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勤勞致富、清潔衛生、孝老愛親等項目,并細化分值,內容涵蓋群眾日常行為和民風的方方面面,每完成一個道德加分項,由評審組進行評定后積分上漲3至5分不等,出現問題則進行相應地扣分,積分實行“一月一共議共評,一季一公示兌現,一年一通報表彰”的程序。
“說起現在的我,大家都夸我的變化大。”2019年,廖店村70歲的老人沈六軍因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小洋樓,但生活習慣仍然沒有改變,鍋碗瓢盆隨意擺在地上,好好的房子弄得亂七八糟。
當時村里剛成立“道德銀行”,村“兩委”正四處物色評審組成員,生活習慣不好的沈六軍被納入了候選名單。“就是要讓他主動學習找差距。”果不其然,村“兩委”做了正確的決定。
“去別人家評定時,看到家家戶戶整潔干凈,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沈六軍說。如今,沈六軍家里實現了大變樣,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當看到“道德銀行”評分細則中創業能加分時,沈六軍還搞起了副業,發展起了魚塘養殖和中藥材種植,2020年僅川烏就賣了1.7萬元,獲得20分的加分。
楊場鎮小林村村民李良兵,因母親患有慢性病,便辭去高收入的工作回家照料母親,還種植了30畝的金銀花來提高經濟收入。在村“道德銀行”的年度評選中,李良兵被評為“孝道之星”和“致富之星”。“就算沒有‘道德銀行’,我該做的一樣要做,但是現在我做的事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心里就更有干勁了。”李良兵高興地說。
小林村黨支部書記杜偉對“道德銀行”實施后的效果不禁感慨:“以前,村里召集村民開會很難到齊,現在只要通知一聲,大家都來了。我當著全村點名批評得分低的幾戶人時,他們也都心服口服。”
目前,丹棱縣104個村都在推行“道德銀行”,其目的就是以“德治培育鄉風文明”為切入點,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讓廣袤的農村大地呈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