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超,王麗俊
(1.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南京 210029;2.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南京 210029;3.常州市金壇區水利局薛埠水利管理服務站,江蘇常州 213200)
根據《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1991年國務院令第77 號發布,2011年修正,2018年修正)與《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水建管〔2003〕271號,以下簡稱《鑒定辦法》),水庫大壩實行定期安全鑒定制度,首次安全鑒定應在竣工驗收后5年內進行,以后應每隔6~10年進行一次;運行中遭遇特大洪水、強烈地震、工程發生重大事故或出現影響安全的異常現象后,應組織專門的安全鑒定[1,2]。
2020年3月,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要求,為準確掌握水庫大壩安全狀況,加強水庫安全管理,水利部印發《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和降等報廢工作的通知》(辦運管[2020]40號,以下簡稱《通知》),就加強水庫安全鑒定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全面摸清本行政區域內2020-2022年達到或超過安全鑒定規定時限的水庫數量,提出分年度目標任務,逐級編制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工作計劃,制訂工作方案,全面開展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同時,《通知》進一步明確改進完善安全鑒定辦法,對于壩高15 m 以下的小(2)型水庫(以下簡稱一般小(2)型水庫),在保障鑒定質量的前提下,地方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結合當地實際,適當簡化程序和內容,委托具有相應資質或能力的水利水電技術單位承擔安全評價工作,采取現場檢查為主、輔以必要專題評價的方式判別大壩安全類別;鑒定周期可從新建、改(擴)建、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并蓄水驗收或投入使用起算,每10年開展一次,遇強烈地震、大洪水等特殊情況或異常現象時要及時組織安全鑒定。
2020年5-9 月,根據水利部統一安排部署,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負責對江西、四川、云南、甘肅等省上報的小型水庫安全鑒定成果進行核查,作者根據參與的核查工作情況,總結了小型水庫安全鑒定常見問題,并提出了下一步提高安全鑒定成果質量、改善小型水庫安全現狀的工作建議。
小型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包括大壩安全評價、大壩安全鑒定技術審查和大壩安全鑒定意見審定三個基本程序。大壩安全評價由鑒定承擔單位依據《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L258-2017,以下簡稱《導則》)等[3],對大壩安全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大壩安全評價報告和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大壩安全鑒定技術審查由鑒定審定部門或委托有關單位組織并主持召開大壩安全鑒定會,組織專家審查大壩安全評價報告,通過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30 m 以上小型水庫鑒定審定部門為市(地)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其他小型水庫鑒定審定部門為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大壩安全鑒定意見審定由鑒定審定部門審定并印發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
核查發現,安全鑒定承擔、組織、審定等各相關單位,均存在對安全鑒定工作重視程度不足的現象。當前小型水庫安全鑒定承擔單位多為地市級水利設計院,因安全鑒定項目經費一般遠少于除險加固設計費,導致部分鑒定承擔單位不重視安全評價報告的編制。因水庫安全鑒定為水利建設前期工作,需各地自行籌措鑒定經費,較多地方因財政緊張或本身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不能提供足額的鑒定經費保障,進一步導致鑒定工作質量難以保證。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印發的除險加固項目立項與設計的重要依據性文件,應嚴格審查把關,但核查發現部分安全鑒定報告書存在表述不規范、前后矛盾、明顯錯誤甚至低級錯誤等現象,甚至部分水庫鑒定會專家組成員數量、專業與組成不滿足《鑒定辦法》要求,如出現其他無關水庫名稱、多處錯別字、依據已作廢標準、鑒定報告書內容和評價報告不一致等。此外,核查發現較多小型水庫未按期開展安全鑒定。
當前,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報告主要依據《導則》進行編制,《導則》明確適用對象為壩高15 m 及以上或庫容100 萬m3及以上的已建水庫大壩,其他一般小(2)型(壩高15 m 以下)已建水庫大壩可參照執行。對適用于《導則》的小型水庫安全評價,應開展必要的混凝土、砌石、金屬結構安全檢測;當缺少大壩工程地質資料或已有地勘資料不能滿足安全評價需要時,應補充必要的地質勘察;對淤積較嚴重且有防洪要求的水庫,應重新測量復核庫容[4],通過上述基礎性工作為大壩安全評價提供能代表目前性狀的計算參數,揭示工程現狀質量狀況。對一般小(2)型水庫,安全檢測與地質勘察等基礎工作可視情況進行簡化。另一方面,小型水庫大多為“三邊”、“三無”工程,本身基礎資料匱乏[5],因此,開展必要的安全檢測與地質勘察對查明水庫病險意義重大。但核查發現《導則》適用范圍內的小型水庫較多未按要求開展必要的安全檢測、地質勘察等,未獲取能代表工程現狀的巖土體物理與力學參數、混凝土結構抗壓強度值、鋼閘門厚度值等,導致鑒定結論依據不充分,病險認定不徹底,無法科學、正確、全面地評價工程安全現狀。
《導則》明確規定,大壩包括永久性擋水建筑物,以及影響大壩安全的泄水、輸水、過船等建筑物與其金屬結構、近壩岸坡。核查發現較多小型水庫僅對擋水建筑物進行安全評價,未評價或簡要評價溢洪道、輸水洞等其他建筑物的工程質量與滲流、結構、抗震安全性。溢洪道、輸水洞等水工建筑物與擋水建筑物均為水庫樞紐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現事故后果同樣非常嚴重,特別是壩下埋涵等穿壩建筑物,常易引發接觸滲漏繼而發展成潰口事故,如我國近年發生的多起水庫潰口事故均與接觸滲漏相關[6]。因此,泄水、輸水、引水建筑物與擋水建筑物同為水庫大壩安全評價的重要對象。此外,對已封堵的建筑物,還應評價其封堵效果。另一方面,小型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常遺漏泄洪安全性、近壩庫岸穩定性、地震液化可能性、供電安全性等重要評價內容。
安全鑒定是水庫除險加固、維修改造的重要依據,若安全鑒定工作深度不足,會導致除險加固針對性不強,除險不盡的不良后果。本次現場核查發現2座水庫輸水洞后壩坡混凝土或砌石結構均出現貫穿性裂縫,表明輸水洞結構出現異常變形或回填質量問題,影響工程安全運行,應屬重大隱患,但安全評價報告均未見相關描述。現場核查部分水庫出現上游混凝土板護坡斷裂、塌陷和防浪墻外傾等異常現象,但評價報告均未分析產生原因與危害,不能為下一步除險加固設計提供針對性建議,不利于病險徹底消除。與之相反,部分水庫安全鑒定避重就輕,將庫區林帶不美觀、啟閉室燈光昏暗等不影響工程安全的問題列入主要問題。此外,部分水庫鑒定報告針對發現的滲漏、變形等重大隱患,僅建議在下一階段除險加固設計過程中查明原因,不符合安全鑒定工作要求。
如較多壩高30 m以下的小型土石壩除依據《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L258-2017)外,參照標準更高、適用于大中型土石壩的《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7]進行評價,應為《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導則》(SL189-2013)[8]。部分水庫滲流、結構、抗震、金屬結構復核計算參數仍采用設計值,應采用能反映工程現狀的地勘或檢測值。壩頂超高復核未按規范推薦工況進行計算,僅根據管理人員口述現象認定壩頂超高不滿足規范要求,缺乏必要的安全復核計算與測量作支撐。僅根據上游壩坡生長的苗木,定性估計防滲土工膜已遭損壞,而缺乏必要的開挖檢查核實。金屬結構僅依據使用時間長、超過報廢折舊年限評定為C級,缺少必要的安全檢測與復核計算進行支撐。
針對近期核查發現的小型水庫安全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筆者工作經歷與當前實際情況,提出下一步提高安全鑒定成果質量、改善小型水庫安全狀況的工作建議。
安全鑒定是確保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的基礎性工作,地方政府和水庫主管部門應提高責任意識,從根本上認識水庫安全鑒定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多渠道籌措并足額落實安全鑒定經費。同時,應加強監督與管理,確保各小型水庫能按期開展安全鑒定。對安全鑒定承擔單位,應建立質量與信用評價體系,對技術力量不滿足要求、安全鑒定工作不到位的承擔單位,應限制其承擔相關業務并采取相應懲戒措施。
在《導則》明確水庫安全評價適用范圍基礎上,《鑒定辦法》規定,市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審定壩高50 m以下中型水庫和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30 m 以上小型水庫鑒定意見,因此,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30 m 以上小型水庫重要性應等同于壩高50 m 以下中型水庫。基于上述規定與小型水庫數量眾多的現狀,當前小型水庫安全鑒定工作可根據壩高、庫容及影響對象提出不同要求。影響縣城安全或壩高30 m 以上的小型水庫,應嚴格按照《導則》要求編制評價報告;對壩高15 m 以上的小(2)型水庫或壩高30 m以下的小(1)型水庫,應按照《導則》要求編制,部分工作可酌情適當簡化;對一般小(2)型水庫,按照水利部近期印發的《壩高小于15米的小(2)型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試行)》編制評價報告。
核查發現安全鑒定工作中存在的較多問題,除各相關單位本身重視程度不足外,安全鑒定承擔單位技術力量薄弱,不能較好勝任安全鑒定工作也是主要原因。安全鑒定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涉及到水文、地質、水工、金屬結構、工程管理等多種學科,與設計工作存在一定區別,對評價單位整體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定期組織各有關單位開展小型水庫安全鑒定技術培訓,對提高安全鑒定成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核查發現部分小型水庫輸水涵管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僅C20,消力池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僅C15,且未考慮抗凍設計,不滿足規范要求,導致短期內輸水涵管再次出現開裂、凍脹、沖刷甚至斷裂等病險。核查發現大部分閘門啟閉設施未設啟閉室、露天安置,直接加速了金屬結構老化銹蝕,縮短了啟閉設施使用年限,繼而出現短期內需再次更換的尷尬現象。個別水庫初設、改擴建、歷次安全鑒定與加固設計均未查明壩基,導致工程運行過程中多次出現險情。某輸水洞出口邊墻因設計不合理,每年凍融破壞嚴重需重復投資維修。因此,選擇綜合實力強、水平過硬的設計單位,并嚴格除險加固設計審查,加強除險加固項目建設管理,是確保水庫能長效、穩定、安全運行的重要舉措。對功能萎縮或喪失,除險加固經濟上不合理的水庫,可結合采用降低報廢、控制運用等手段消除工程安全隱患[9,10]。
當前小型水庫運行管理設施不完善,較多水庫僅設置水尺觀測庫水位,部分水庫甚至無水尺。核查發現較多水庫建議下一步除險加固建設閘門自動化控制系統,且因啟閉機與閘控設備不匹配建議直接更換啟閉機,但并未建議設立必要的安全監測設施。對小型水庫而言,與閘門自動化系統相比,安全監測、視頻監控應為更加重要、優先保障建設的內容,上述現象表明當前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部分地方存在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況。在當前除險加固經費有限的前提下,下一步建議除重點整治影響工程安全的防洪、滲流、結構等問題外,小型土石壩可重點建設壩頂硬化、修整上游護坡、增設下游壩腳排水溝與巡查通道、增建啟閉設施啟閉房、完善大壩安全監測與視頻監控設施等內容,著力改變小型水庫安全現狀與工程面貌。此外,安全監測設施方面,小型水庫應優先設置庫水位與滲漏量監測項目,其他監測項目如表面變形、滲流壓力等可根據建設資金酌情設置[11-13]。
核查發現部分小型水庫上游壩面生長較大苗木,特別是上游壩面鋪設了土工膜的水庫,苗木根系可能刺穿土工膜,影響土工膜防滲性能,危及大壩安全運行。部分水庫下游壩坡與壩腳雜草叢生,嚴重影響巡視檢查,不利于及時發現滲流、變形等隱患。部分水庫金屬結構日常維修養護不到位,甚至運行時間少于5年的金屬結構,當前已出現鋼閘門銹蝕、漏水嚴重,啟閉機老化、運行困難的現象。核查發現的較多病險均因運行管理不善所致,因此,加強水庫日常運行管理與除險加固建設同等重要。建議小型水庫日常管理應及時清除壩區(上游、下游、壩腳及排水溝)雜草,做好混凝土與金屬結構維修養護,規范日常巡視檢查與安全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