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喜,趙婧姝
(1.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產業經濟研究院/ 糧食經濟研究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產業經濟研究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2019 年3 月8 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省代表團審議過程中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在中國的“三農”工作中,農村振興與民族振興息息相關,有必要準確把握“三農”的發展方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有必要把“三農”問題放在第一位,使農業成為發展潛力更大的產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推動農村發展,讓農民變成更加受人尊敬的職業。農民經濟獲得感是“三農”問題的重要部分[1]。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利用金融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以及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是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能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助力。
截至2018 年末,河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的各項存款余額649 億元,同比增長8.2%,本外幣余額4 880.76 億元,較2017 年末增長14.9%[2];通過實施資產管理和信貸緊縮的新規定,河南省社會融資規模增加779.36 億元,比2017 年增加28.46 億元,其中表外融資增加111.22 億元;農業和私營企業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1 881 億元和1 030.6 億元,分別比2017 年增加121.2 億元和649.7 億元;在“三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債券凈債務增加483.0 億元,比2017 年增加398.4 億元。
金融支持規模不斷擴大之后,農民獲得信貸資金的渠道也不斷增加,而且受信貸約束的可能性降低,從而有機會調動更多資金為自己增加收入,減少了貧困群體數量,增加了貧困群體收入,并且貧困群體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多[3]。
因此,擴大金融支持規模能提高農民的經濟獲得感,增加他們的財富積累,提升其抗風險能力和意識,提高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一是人地關系趨緊。河南省人口眾多,導致人均耕地水平極度偏低,并且近年來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由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降低,導致人均收入降低[4]。
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河南省區域性龍頭企業相對較少,除了雙匯、華英、思念等企業外,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與河南省農業大省的特點不相符。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河南省的中低產田比重非常大,但是農田灌溉設施建設時間相對較晚,抗災減災能力和金融支持不足,金融設施整體建設不健全。
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高。勞動力、土地和農業材料的價格飛速上漲,導致農業生產和經營成本上升,造成了農民獲得感不強的問題。
從河南省農民生活中發現,經濟發展才是提高農民增收意識的關鍵。2019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和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其他相關文件出臺。
財政支持在改善農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個整體,共同促進了金融政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提高了河南省農民的經濟利益。
河南省許多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與外界的接觸很少,因此無法及時獲得有效的經濟發展信息,使河南省的金融支持情況較差。河南省金融供給的增加對提高金融水平有很大影響。
一方面,增加河南省的金融供給更有利于完善各種農村金融設施建設,吸引更多小型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發展,促進企業形成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開辟新業務。
另一方面,小型金融機構的數量越來越多,在推動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有利于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5]。
2.2.1 農村土地產權不集中,增收途徑少
在當前的農業土地制度下,農民土地所有權不完整,并且產權主體不明導致農民缺失發言權,無法實現收入合理的級差地租以及超額利潤,農民因此失去了大量財富。此外,大多數農民依靠體力活動和土地獲得收入,難以拓寬收入渠道和增加經濟來源。
2.2.2 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
近年來,考慮到風險控制和盈利能力問題,國有商業銀行逐漸將業務重心轉移到大中城市,導致縣級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水平快速下降,農村金融邊緣化現象日益加劇。
同時,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實質上是利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導致總體競爭力跟不上平均水平。必須加強產業化建設,提高收入水平[6]。
2.2.3 農民文化知識不豐富,個人決策意識低
受傳統耕作方式、金融知識、收入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河南省農民科學理財意識較弱,鑒別能力不足。
在獲得一定的過剩收入之后,農民通常選擇保存和購買國債管理其財務或將其用于購買房屋、娛樂和私人借貸。在這種條件下,金融支持水平必定受限,無法提高農民收入。
現階段,河南省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具體表現為貧困群體數量不斷減少,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群體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隨著河南省扶貧工作的推進,河南省農民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金融支持是農民獲得治理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向農民提供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援助,可以增加農民的財富積累,提高農民抵御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對農業的金融支持應更適合農業發展。政府與金融機構應引導多余的信貸資源進入農業,支持與發展優質農產品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增加對新產品的投資流程,提高資本投資效率,促進農業創新發展。
同時,應針對不同的情況建立監督機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向農業金融機構提供補貼并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農業資金,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結構調整。財務機構通過貸款、配額、截止日期和金融創新等方式推動中國農業金融機構調整。
與農業有關的金融機構應考慮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重點,實施有保證的信貸政策,優化綠色信貸優質農產品生產線,將信貸資金轉移至國家支持的行業,推動農業品牌和生態發展。高庫存的農業及畜牧業居民和居民消費需求低的企業應降低信貸額度并積極進行轉型。
此外,農村金融機構不斷擴大有效抵押物的范圍和探索各種抵押擔保模式,如動產抵押、林權制度抵押和倉庫收據抵押等。
生態循環農業對農業的技術和資本的要求很高,科學技術的外部性和長期性特征決定了農業科技投資是政府主導的投資方式。一方面,政府必須執行農業預算支出,增加對試驗基地、儀器設備等農業科研基礎設施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研究生態循環農業創造條件。通過政策調整環保補貼、交通運輸等方面引導農民發展綠色生產,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引導農業向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應更加關注綠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強金融創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綠色金融,需要金融機構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并在農業生態周期、資源再利用、綠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中加大投入,指導農村生態經濟等信貸資金轉移和建設生態農業示范項目。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建立包括綠色信用、綠色環保在內的產品租賃體系,創新綠色投資和綠色債務承銷理財手段,加快推進綠色創新信貸抵押,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環保和可持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