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瑞
(霍州煤電金能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靜樂 031500)
為緩解采掘接替壓力,提高掘進效率,采區和區段巷道常布置在煤層中。由于煤層內部富存節理裂隙,頂底板常為泥巖、砂質泥巖等軟弱巖層,因此大斷面煤層巷道若支護參數設計不合理,后期易發生顯著變形,影響巷道的正常服務使用。因此,有必要開展大斷面煤巷掘進支護技術研究以解決圍巖變形顯著問題。
在大斷面煤巷支護技術方面,專家學者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理想的現場實踐效果[1-4]。為解決金能煤業東翼集中回風上山巷道掘成后變形顯著問題,本文分析了原支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注漿錨索改善圍巖變形控制效果的方案。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擔負中一采區的回風任務,巷道的地面標高為+1382~ +1450 m,底板標高為+919.5 m,長度為1306 m,坡度為12°。巷道沿山西組2#煤層掘進,2#煤層厚度為0.6~10.4 m,煤層傾角為7°~28°。煤層直接頂為4 m 厚的泥巖,基本頂為6.37 m 厚的砂質泥巖,直接底為2.6 m 的砂質泥巖,基本底為9.6 m 厚的細粒泥巖。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的斷面形狀設計為直墻半圓拱形,巷道寬度為5.44 m,高度為4.82 m。原支護設計采用錨網索噴支護。
(1)錨桿支護。選用Φ22 mm×2400 mm 型錨桿,每排15 根,每根使用2 根Z2835 樹脂錨固劑,頂錨桿預緊力矩不小于200 N·m/根,間排距800 mm×800 mm,配備尺寸為1000 mm×2000 mm 的Φ6 mm 鋼筋焊接網護表,網格尺寸為100 mm×100 mm。
(2)錨索支護。選用Φ17.8 mm×6500 mm 型普通錨索,每排布置5 根,間排距1200 mm×1600 mm,每根錨索使用4根Z2360和1根CK2360 錨固劑,錨索錨固力不小于120 kN。
(3)噴漿支護。巷道表面噴射厚度為120 mm的C20 混凝土支護。
具體支護參數如圖1。

圖1 原支護參數斷面圖(mm)
東翼集中回風上山頂底板巖性均為泥巖,圍巖較為破碎,承載能力不佳。同時,由于巷道沿煤層掘進,煤層厚度變化不均,部分區域巷道頂板存在托頂煤問題,增大了巷道圍巖支護難度,掘成巷道發生顯著變形,影響巷道服務期間的正常使用。現場圍巖破壞呈現如下特征:
(1)巷道掘成一周內,變形速率均值可達21~27 mm/d,峰值可達105 mm/d,測得的頂底板移近量達1.12~1.54 m,兩幫收斂量達0.92~1.47 m。
(2)巷道穩定周期長。根據對巷道變形數據的分析,發現巷道掘成后需經歷至少28~57 d 方能達到穩定狀態。
通過對巷道支護效果進行現場調查,發現原巷道支護存在以下問題:
(1)錨索長度不足。由于巷道沿底板掘進,煤層厚度變化大,錨索未能錨固在深層穩定巖層內。
(2)支護密度不夠,支護強度不足。巷幫僅使用了錨桿支護,未布置錨索,幫部變形嚴重。
(3)支護失效現象普遍。由于圍巖破碎,普通錨桿、錨索支護后預緊力損失嚴重,未能實現對圍巖的主動支護,使得巷道圍巖持續變形失穩。
(4)巷道掘進方式影響。由于巷道沿煤層底板掘進,巷道頂板存在頂煤,采動影響下頂板變形破碎嚴重,出現大范圍支護構件失效現象。
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注漿錨索強力支護技術。通過增大錨桿索的預緊力,實現主動支護;通過注漿錨索對圍巖進行注漿改性,將圍巖裂隙封堵粘結,保證預緊力擴散效果,變被動支護為主動支護,實現預應力全長錨固,改善圍巖控制效果。注漿錨索支護具有以下特點:
(1)改善圍巖力學性能
煤系地層由于屬于沉積巖,巖性普遍較軟,同時內部富存節理裂隙。煤層巷道受擾動作用,易發生變形破壞。通過注漿錨索對圍巖注漿,可顯著提升巖體的剛度和抗剪能力,從而保證在受擾動影響時變形較小。
(2)降低圍巖松動圈范圍
巷道開挖后,圍巖應力環境發生改變,由三向應力向二向應力狀態轉變,受開挖卸荷作用,巷道淺部圍巖變形破壞,形成圍巖松動圈。圍巖松動圈的產生,表明圍巖的承載性能不足以承受所處環境的集中應力作用,圍巖發生了變形破壞。通過注漿對圍巖進行加固,其承載能力得到提升,巷道圍巖不再變形破壞從而降低了圍巖松動圈范圍,保證巷道的穩定性。
(3)避免風化作用
通過注漿液對巖層裂隙進行封堵,限制巖體同空氣接觸,可避免巷道圍巖內部受風化影響力學性能降低。
(4)實現主動支護
巷道圍巖通過使用注漿錨索注漿加固,圍巖的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同時松動圈范圍明顯降低,可保證支護附加應力場在圍巖內的擴散,保證巖體與支護體形成整體承載結構,達到主動支護效果,使巷道頂板穩定而不易產生破壞。
基于前文對原支護存在問題的分析,根據圍巖變形控制原則,提出了支護優化方案,如圖2。

圖2 支護優化方案斷面圖(mm)
由于原支護為普通錨桿、錨索支護,當圍巖破碎時預應力傳遞效果差,易出現支護失效,對此通過使用注漿錨索加強對圍巖的控制。
錨桿采用型號為Φ22 mm×2400 mm,間排距800 mm×800 mm。注漿錨索型號Φ22 mm×8500 mm,每排布置9 根注漿錨索,頂板注漿錨索間排距為1200 mm×1600 mm,幫部注漿錨索的間排距為1000 mm×1600 mm,每根錨索使用4 根Z2360 和1根CK2360 錨固劑,錨索錨固力不小于300 kN。
為實現對圍巖裂隙的快速封堵強化,選用P.O 42.5 硅酸鹽水泥作為注漿錨索的注漿材料,選用波密度37 的液體水玻璃(硅酸鈉)為注漿材料的添加劑。水泥漿的水灰比為水:水泥(質量比)=1:1;水泥漿:水玻璃(體積比)=1:0.25~0.5。
為評價提出的支護優化參數對圍巖的控制效果,在掘進工作面布置了巷道表面位移觀測點,監測巷道掘成后的頂板下沉量、兩幫移近量和底鼓量變化情況,監測數據整理如圖3。

圖3 巷道圍巖變形情況
(1)隨著測點距掘進工作面距離的增加,測得的巷道變形量逐漸增加,但趨勢趨于穩定,在距掘進工作面30 m 處巷道變形量趨于穩定。待巷道變形穩定時,頂板下沉量為22 mm,兩幫移近量為72 mm,底鼓量為24 mm。
(2)圖3 中巷道圍巖變形觀測數據,表明采用注漿錨索對圍巖進行強化支護后,巷道的變形得到有效控制,同原支護下巷道圍巖變形量相比降低95%以上,表明提出的支護優化方案較為合理。

圖3 試驗巷道圍巖移近曲線圖
(1)為解決金能煤業掘進巷道變形顯著問題,針對巷道地質條件,對原支護方案進行了優化,提出使用注漿錨索改善圍巖變形控制方案。
(2)采取優化支護方案后,現場觀測數據顯示巷道圍巖變形得到有效控制,巷道變形量較小。同原支護相比圍巖變形量降低了95%以上,表明提出的圍巖變形控制技術適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