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彪
(蘭花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山西 澤州 048200)
蘭花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9#煤層輔運大巷掘進工作面為太原組煤層,屬石炭系太原組灰巖裂隙巖溶含水層。9#煤層主要含水層為上部太原組K5、K6 灰巖和K7 砂巖,9#煤層距K5 為17.08~27.19 m,含水層分布穩定,裂隙較巖溶發育,各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0.004 9 L/s.m,屬弱富水性的含水層,相互間水力聯系較弱。9#煤層呈黑色塊狀特征,平均厚度1.14 m。9#煤層輔運大巷沿煤層頂板掘進,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厚2.6 m,砂泥巖上層為細砂巖,厚2.7 m;直接底為泥巖,厚4.7 m。依據9#煤層輔運大巷掘進經驗及現場實際情況,在上部含水層影響下,成巷后頂板多處淋水,巷道頂板下沉量較大,局部冒頂、片幫嚴重,需定期返修,為解決此類問題進行輔運大巷支護研究。巷道位置詳情如圖1。

圖1 9#煤輔運大巷、回風大巷位置詳情
通過FLAC3D數值模擬分析含水層對巷道圍巖表面位移、圍巖塑性破壞、圍巖內應力集中情況等的影響[1-2],以輔運大巷掘進為工程背景,結合具體的地質條件建立三維模型,模型長(X 軸)、高(Z 軸)為60 m,厚(Z 軸)為6 m,模型上方模擬300 m 埋深,巖層平均容重取2500 kg/m3,模型頂面施加均布載荷為7.5 MPa。根據礦方提供的巖石力學試驗結果確定各巖層的巖石力學參數,輔運大巷掘進斷面寬×高=5.4 m×3.6 m,煤層上覆巖層開啟Config fluid 滲流模式,巷道圍巖孔隙率為0.3,水的密度為1000 kg/m3,巷道周邊巖體內設定為300 m 埋深的孔隙水壓力,在有水、無水條件下分別計算平衡得到初始應力場,然后巷道一次開挖到位,計算平衡后觀察巷道圍巖受力、變形、破壞等特征。由于篇幅所限,僅將較典型的模擬結果給出。有水與無水條件下,巷道圍巖數值模擬結果如圖2。

圖2 數值模擬結果
由圖2(a)、(b)所示結果可以看出,無水條件下,輔運大巷頂板塑性破壞深度為1.6 m,兩幫塑性破壞深度2.0 m,底板破壞深度1.6 m;含水層條件下,頂底板及兩幫塑性破壞深度對比無水條件下可以發現,有水條件下,巷道圍巖塑性破壞深度顯著增大,約為無水條件下的2.25 倍,巷道頂角、底角部位塑性破壞深度和范圍同樣明顯增大。由圖2(c)、(d)所示結果可以看出,無水條件下,輔運大巷圍巖發生矢量位移的深度基本保持在4.0 m以下,而在有水條件下,巷道頂板、兩幫圍巖存在矢量位移的深度達到4~5.5 m,含水層影響下,圍巖出現矢量位移的范圍明顯增大。結合以上數值模擬結果,總結含水層對輔運大巷圍巖穩定性的影響,巷道圍巖內的水對巖層本身的影響主要體現:孔隙水壓在巷道開挖卸荷后形成更大的負壓力作用[3];對圍巖的軟化作用[4],含水層影響下,巷道掘進期間圍巖塑性破壞范圍顯著增大,巷道表面位移量明顯增大,發生矢量位移的深度增大,這必然加重支護承載負擔和支護控制難度。
結合數值模擬結果,總結出含水層下大巷圍巖控制思路:提高支護強度;改善圍巖力學條件;加強頂板水的疏導措施。
根據9#煤層輔運大巷的地質條件并結合前文的數值模擬結果,提出以高強錨桿、錨索為主的圍巖控制措施:頂板和兩幫采用高強錨桿,選取適當的錨固方式。巷道淺部圍巖塑性破壞嚴重,采用高強錨桿+金屬網改善淺部圍巖的受力特征,調整巷道肩角處錨桿角度,減小頂板和兩幫間的錯動。合理配置錨索:以求對圍巖的協同控制,頂板和兩幫均需布置錨索,選擇合適的錨索長度。巷道表面噴漿封閉:通過表面噴漿,提高巷道表面圍巖的整體性,充分發揮錨桿、錨索的作用,調動深部穩定圍巖的錨固效果。綜上所述,9#煤層輔運大巷圍巖控制思路如圖3。

圖3 輔運大巷圍巖聯合支護思路
9#煤層輔運大巷采用“高預應力高強錨桿+預應力錨索+混凝土噴漿”的聯合支護方案。錨桿選用規格為Ф22 mm×2500 mm 高強度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頂板中間5 根間排距1.0 m,最邊緣錨桿間距0.6 m,錨桿向巷道外側傾斜30°,兩幫錨桿間排距1.0 m,每根錨桿均采用CK2369 樹脂藥卷錨固劑一支,錨桿直接由7 孔W 鋼帶聯結,鋼帶寬200 mm,長5400 mm;頂板和兩幫錨索選用Ф15.6 mm×6500 mm 鋼絞線,間排距2.4 m×4.0 m,頂板每排4 根,頂板4 根錨索沿巷道中線兩側對稱布置,均沿頂板法線方向安裝,兩幫每側每排2 根,較上部一根距頂板1.6 m,較下部一根距底板1.0 m,每根錨索采用3 根CK2360 樹脂藥卷進行錨固;鋼筋梯子梁由Ф14 mm 光圓鋼筋焊接;金屬網采用6#鋼筋焊接,網格為100 mm×100 mm,搭接長度100 mm,用16 號鐵絲聯結,雙絲雙扣,隔孔相連。頂板和兩幫噴射混凝土厚度100 mm,混凝土標號C20;鋪底厚度為200 mm,混凝土標號C30。根據輔運大巷掘進期間頂板淋水情況,酌情設置疏水孔和導水槽。9#煤層輔運大巷支護詳情如圖4。

圖4 輔運大巷支護斷面
9#煤層輔運大巷采用上述支護方案工業試驗期間,在輔運大巷過后方聯絡巷50 m 處布置測點,采取十字布點法定期記錄巷道表面的位移情況,每天早班和晚班各記錄一次,兩次結果的平均值為監測數據,選取適當的數據,整理得到輔運大巷表面位移量變化曲線如圖5。如圖5 所示,掘巷前期,巷道表面變形量并不大;截至第22 d,頂底板移近量僅為24 mm,兩幫移近量僅為15 mm;在成巷第20~60 d,圍巖變形量明顯增大,頂底板移近量增大至126 mm,兩幫移近量增大至72 mm;而在成巷60~120 d 期間,圍巖變形量僅有微小的增加,頂底板移近量僅增大5 mm,兩幫移近量增大4 mm,表明此時巷道圍巖已趨于穩定。結合現場情況可認為:“高預應力高強錨桿+預應力錨索+混凝土噴漿”聯合支護措施有效控制了輔運大巷的圍巖變形,取得了較好的支護效果。

圖5 輔運大巷表面位移曲線
以9#煤層輔運大巷掘進為工程條件,通過數值模擬、現場工業試驗、礦壓監測等手段,研究含水層下大巷圍巖控制技術,所得結論如下:
(1)含水層影響下,巷道圍巖破壞范圍和程度明顯增大,巷道表面位移量也顯著增大,含水層增大了巷道圍巖的控制難度。
(2)提出采用高應力高強錨桿、合理配置錨索、巷道表面噴漿封閉、酌情設置疏水孔和導水槽等聯合支護方案。
(3)“高預應力高強錨桿+預應力錨索+混凝土噴漿”聯合支護技術能夠有效控制輔運大巷的圍巖變形,保證大巷圍巖的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