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曉宏
(山西潞安集團蒲縣開拓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206)
開拓煤業(yè)3 號煤層厚度約2.2~2.4 m,煤層傾角3°,有一層夾矸約0.2~0.4 m,結構較簡單,屬穩(wěn)定可采煤層。頂板為細粒砂巖,底板為泥巖。3115回風順槽是為滿足3115 工作面回風、運料、行人所掘的巷道,東為鳳凰臺煤業(yè),西為該礦主要大巷,南為3113 已采工作面,北為設計的3115 工作面。
3#煤層現(xiàn)階段工作面間區(qū)段煤柱寬度多為35~40 m,3113 回風順槽護巷煤柱寬度為40 m。3113 工作面回采期間,工作面前方90 m 沿空側巷道表面變形量開始變大。以巷道中線及腰線為軸,巷道頂?shù)装寮皟蓭捅憩F(xiàn)不對稱破壞特征,豎直方向:靠近煤柱一側頂板下沉量明顯大于靠近實體煤一側;水平方向:煤柱幫片幫內移量明顯大于實體煤幫。結合以往沿空巷道破壞特點,提出3115 回風順槽支護原則:非對稱支護原則,加強煤柱幫及煤柱側頂板的支護;高預緊力支護原則,加大錨索預緊力,減小頂板下沉;吊頂、控幫的三位一體原則,煤柱幫一側增設錨索+槽鋼提升剛度,調整頂板錨索角度,減小煤柱側頂板回轉下沉量。
為解決大煤柱順槽支護效果差、回采率低的問題,擬采用小煤柱護巷的方式進行巷道布置。參考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1-3],護巷煤柱的寬度對于沿空巷道的穩(wěn)定性具有顯著的影響,為確定3115 回風順槽的最佳煤柱寬度,以3115 回風順槽掘進及3115工作面回采為工程背景,建立三維數(shù)值模擬模型,研究分析最佳的護巷煤柱寬度。參考相似地質條件下小煤柱沿空掘巷成功應用實例[4],設計煤柱寬度分別為5 m、8 m、15 m 三個方案,三維數(shù)值模型如圖1(a)。3 號煤煤層厚度2.3 m,巷道沿頂板掘進,兩側工作長度為100 m,模型邊界條件如圖1(b),模型頂面施加8.7 MPa 豎直向下的邊界載荷。

圖1 數(shù)值模擬模型及邊界條件詳圖
模擬步驟:模型計算平衡得到初始地應力場→3113 工作面的逐步回采(每次開挖步距2.4 m,共開挖50 次,推進120 m)→不同護巷煤柱寬度條件下3115 回風順槽開挖支護(巷道斷面寬×高=4.6 m×4.2 m,每次開挖10 m,分12 次開挖)→3115 工作面回采(開挖步距2.4 m,共開挖50 次,推進120 m)。模擬過程中,3115 回風順槽開挖完成后,記錄巷道長度方向中部截面巷道頂板、底板、兩幫的變形量,整理結果如圖2(a)。3115 工作面回采60 m 時,記錄超前工作面10 m 處3115 回風順槽圍巖表面變形量,整理結果如圖2(b)。
由圖2(a)結果可看出,沿空巷道掘進期間,圍巖表面主要變形表現(xiàn)為窄煤柱幫內移及頂板的下沉。煤柱寬度為5 m 時,圍巖表面變形最嚴重;護巷煤柱寬度增大至8 m,巷道表面變形量顯著減小,窄煤柱幫內移量由381 mm 減小為177 m,減小了46.5%,頂?shù)装寮皩嶓w煤幫變形量同樣減小30%~40%;護巷煤柱15 m 時,相對煤柱寬度8 m,同等條件下巷道表面位移量減小約15%~30%,巷道表面位移量的差值顯著小于護巷煤柱寬度為8 m、5 m 之間的差值。由圖2(a)結果可看出,工作面回采期間,煤柱寬度為8 m 時,沿空巷道變形量相對煤柱寬度為5 m 時顯著減小,煤柱寬度為15 m相對煤柱寬度為8 m,沿空巷道變形量差值顯著較小。綜上可得,護巷煤柱寬度為8 m,沿空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相對于煤柱寬度5 m 顯著提高,綜合考慮經濟、資源利用率等因素,確定護巷煤柱寬度設計為8 m 最為合理。

圖2 沿空巷道圍巖位移情況模擬結果
采用懸吊理論分析計算確定3115 回風順槽支護參數(shù)[1],頂板錨網索支護:每排6 根錨桿,間距為0.8 m,垂直頂板打設,考慮實際施工中的偏差,允許5°誤差,排距為0.7 mm,錨桿直徑為22 mm,長為2.4 m,采用6“眼”W 型鋼帶,規(guī)格:Φ12-5-80-4400 mm;采用網孔50 mm×50 mm菱形網護頂。錨桿錨固劑:一支MSK2335(在上)和一支MSZ2360(在下)型樹脂藥卷,錨固長度為1.2 m。頂板錨索布置:錨索每排布置兩根、三根交替,以巷道中心線向左右兩側各1.6 m 間距均勻布置,排距為1.4 m。錨索規(guī)格及布置方式:直徑21.7 mm,長6.2 m;配備300 mm×300 mm×12 mm 拱形托盤,采用一支MSK2335(在上)和兩支MSZ-2360(在下)樹脂藥卷錨固。
兩幫錨桿規(guī)格及布置方式:錨桿直徑20 mm,長2.0 m,每側錨桿5 根/排,靠近頂板的錨桿距頂板0.25 m,向上傾斜15°打設,靠近腰線的3 根錨桿水平布置,靠近底板的錨桿與底板間距為0.15 m,向下傾斜15°安裝,結合現(xiàn)場實際施工的偏差,允許5°的安裝誤差,間排距0.8 m×0.7 m,采用與頂板錨桿相同的錨固方式,兩幫采用聚丙烯雙抗網護幫。窄煤柱側補強加固措施:巷道掘進期間,滯后迎頭約100 m 開始進行補強支護,錨索為直徑17.8 mm 預應力鋼絞線,長4.2 m,間排距1.5 m×1.4 m,每排兩根,上部一根距頂板1.4 m,下部一根距底板1.3 m,兩根錨索間由長度1.7 m 的16#槽鋼聯(lián)結,錨索錨固方式與頂板錨索相同;同樣在滯后迎頭100 m 左右位置開始進行注漿作業(yè),每排施工3 個深度2500 mm 的注漿孔,布置間排距均為1.4 m,注漿管支架42 mm,長度1.5 m,采用425 硅酸鹽水泥添加8%的ACZ-1 配置漿液,首先注最上方的注漿孔,注漿壓力控制在4~6 MPa。綜上,3115 回風順槽支護詳情如圖3。


圖3 3115 回風順槽支護詳圖(mm)
3115 回風順槽留設8 m 的護巷煤柱,采用上述支護方式掘進期間,監(jiān)測巷道頂?shù)装寮皟蓭椭胁康囊平浚捎脭?shù)據(jù)處理軟件得到頂?shù)装濉蓭拖鄬ξ灰屏侩S著成巷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4(a)。可以看出,巷道圍巖表面位移增加較快,巷道開挖支護約25~30 d 時,圍巖表面位移量增速基本趨近于零,兩幫移近量維持在214 mm,頂?shù)装逡平烤S持在149 mm,巷道表面整體變形量在合理可控范圍內,能夠滿足巷道正常使用功能的斷面需求。3115 工作面回采期間,超前工作面100 m 處設置煤柱應力監(jiān)測點,鉆孔應力計長度1~6 m,觀測頻率2 d/次,整理得到煤柱內應力變化規(guī)律如圖4(b)。超前工作面約90 m,煤柱內垂直應力開始逐漸增大,距工作面10 m 附近,煤柱內垂直應力達到峰值,且煤柱內3~5 m 應力較大,該部分為應力集中峰值區(qū)域,可認為煤柱內3~5 m 為彈性核區(qū),對巷道頂板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圖4 現(xiàn)場應用期間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整理結果
開拓煤業(yè)3#煤層回采工作面沿空巷道圍巖表面位移呈現(xiàn)顯著的非對稱性,結合圍巖變形特征,提出非對稱支護理念,并設計具體的巷道支護參數(shù)及補強加固措施,數(shù)值模擬研究分析確定最合理的護巷煤柱寬度為8 m。現(xiàn)場應用期間,巷道表面位移量及煤柱內應力監(jiān)測結果表明,此次研究設計的沿空巷道支護參數(shù)及護巷煤柱寬度較合理,沿空巷道表面變形量在合理可控范圍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及生產的安全性,可在后續(xù)工作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