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來 秦 鵬
(山東省兗州市大統礦業有限公司,山東 兗州 273100)
星村煤礦所采3 煤經鑒定為強沖擊性,煤巷掘進過程中尤其七采區多次出現支護失效問題。七采區煤巷掘進是一個典型的大埋深、地質構造復雜條件下的高應力區域,埋深超過1100 m,水平應力大,附近沒有已掘巷道作為參考,巷道四周斷層較多、落差較大,掘進過程中壓力顯現完全不同于其他采區的巷道。
三采區的煤巷掘進過程中應力大小可通過鉆屑法、卸壓大孔、現場震動情況顯現出來,未出現過支護集中破壞的情況。然而七采區煤巷施工時,鉆屑法施工正常,未出現夾鉆吸鉆現象;預防性卸壓大孔施工過程中震動也較少,未出現夾鉆吸鉆現象;掘進割煤及支護過程中震動較少,且震動能量也較小,但是巷道頂板所承受的靜壓較大,巷道已掘進支護地點多次出現錨索斷裂現象,支護問題的失效現象嚴重威脅了巷道支護及施工人員安全。
七采區其中一條煤巷失效錨索統計結果:正拱頂錨索破斷16 根,其中斷錨索13 根,破斷位置距孔口2.0 m 左右;脫索、鎖片丟失的3 根; 錨索破斷基本處于迎頭20 m范圍內;恒阻錨索裝置口破斷。錨索破斷位置多位于孔口2.0 m 左右,多數動壓下發生張剪破斷。
從錨索斷裂的位置、距迎頭的距離以及中間錨索破斷的情況可以推斷,巷道開挖后頂煤在高水平應力作用下所發生的水平移動量較大,錨桿/錨索提供的約束效應不能有效控制頂煤的壓剪破壞,反而因頂煤的壓剪破壞造成支護體的破壞,給安全帶來隱患。
從錨索斷口分析,19 股鋼絞線都是在同一位置斷裂,斷口較齊,錨索為受橫向剪切應力造成的斷裂。
而其他區域巷道錨索斷裂明顯不同,鋼絞線斷裂位置不同,且鋼絞線斷裂處有直徑縮小的現象,是受縱向拉力作用造成的斷裂。
對七采區煤巷進行頂板窺視觀測,根據現場兩處鉆孔的窺視儀觀察結果,發現頂煤破碎、離層比較嚴重。孔深1.8~2.5 m 處,頂煤非常破碎,有較大裂隙,煤體整體性膨脹碎裂;孔深4 m(泥巖弱面)處,存在與鉆孔垂直的環形離層裂隙;孔深6.0~8.4 m 處,均有不同程度平行鉆孔方向的裂隙,圍巖受水平擠壓破碎。
錨桿支護范圍煤巖體整體性碎裂,煤巖接觸面軟弱泥巖產生離層,下部煤體發生整體性下沉。錨索錨固段圍巖出現平行鉆孔方向的裂縫,發生一定程度的破碎,對錨索端錨的可靠性產生較大影響。
七采區地應力測量報告結果:
最大主應力為68.46~68.56 MPa,其方位角為156.87°,傾角為8.37°~10.26°,為最大水平應力。
中間主應力為49.63~54.69 MPa,平均為52.16 MPa,為水平應力,方位角為65.57°,與最大水平應力相差91.3°,接近垂直。
最小主應力為34.92~35.23 MPa,平均為35.01 MPa。傾角為-73.73°~77.44°,可認為垂直應力。該巷道的平均埋藏深度為1220 m,按理論計算垂直應力(γH)為30.5 MPa。實測的垂直應力大于理論計算的垂直應力。

式中:σH為最大水平應力,MPa;σI為構造應力,MPa;μ為泊松比,實測值為0.255;σV為垂直應力,MPa;
按上式計算的構造應力58.01 MPa,實測結果和計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區域構造應力為58.01 MPa,整個區域以構造應力為主,屬于構造異常區域;
(2)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與軌道巷夾角61.39°~65.40°,呈大角度斜交,位置中間的主應力呈現水平方向。巷道掘進過程中,垂向應力因巷道施工后急劇降低,水平主應力導致頂板出現破壞以及底鼓現象,水平應力主要作用于頂底板,垂直應力主要作用于兩幫。
七采區煤巷沿3 煤底板掘進,巷道頂板為3 煤,f=2,強度低,巷道開挖后,引起應力集中,頂煤在水平應力的作用下發生壓剪破壞,這種破壞在掘進工作面前方就已經發生,掘進過程出現的煤炮就是應力發生轉移、圍巖發生破壞的現象。近5 m 厚的頂煤在高水平應力作用下必然發生由淺到深的破壞,錨桿/錨索不僅受到拉應力同時也受到剪應力作用,使錨索發生剪切破斷。
在深井煤巷中,頂煤受到高水平應力的作用,在掘進前或開挖過程中就已發生了破壞,屬于高應力軟巖,控制軟弱巖層最有效的措施是錨桿/錨索采用全長錨固。
高強全錨支護技術其作用都是對圍巖提供雙向約束(軸向及徑向)。軸向約束通過錨索的軸向力經由托盤、網、鋼帶(鋼筋梯)以及索體與孔壁間的粘結傳遞給巖(煤)體,將圍巖受力狀態變換為雙向、三向受力狀態(原始受力狀態為單向及雙向),有效地提高了圍巖的強度。徑向約束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因軸向約束而增加的層面或裂隙面上的摩擦;其二是索體及錨固劑所直接提供的抗剪阻力。這兩種約束效應是錨索產生支護作用的基礎。全錨支護技術就是提高錨索的軸向約束和橫向約束效果。
全長錨固可大大降低巷道圍巖的變形和頂板軟化高度。頂煤在水平應力作用下,因為缺乏有效的垂直層理方向的約束,造成頂板離層破壞,破壞的巖層承受水平應力的能力明顯降低,導致水平應力進一步向圍巖深部轉移,在深部形成新的破壞區。這個過程直到遇到強度高的巖石,或者被支護系統所阻止為止。上部頂煤的破壞,又對下部巖層產生膨脹載荷,造成下部巖層的下沉。采用高強全長錨固系統,則使錨固區內的頂板都受到約束,保證頂板巖層的整體穩定,遏制水平應力向上發展、限制離層破壞現象的發生,降低頂板軟化的高度。
全長錨固使錨索具有很高的抗剪強度。針對巖層沿層面或沿與錨索斜交的裂隙的錯動,全錨錨索以兩種方式產生徑向約束:第一是直接通過索體和樹脂粘結的剪切強度提供抗剪阻力抑制錯動;第二是通過較大的軸向力增加層面正應力,從而提高其摩擦阻力來抑制錯動。
對煤層頂板的原巖應力進行擾動、分散,降低巷道淺表區域圍巖應力,是保證應力得到有效釋放的重要措施。巷道頂板支護優化設計示意如圖1。

圖1 巷道頂板支護優化設計示意圖(mm)
(1)在千米埋深、高構造應力、高水平應力、煤層區域掘進的巷道,尤其是巷道掘進方向與水平應力方向呈一定夾角時,巷道頂板支護錨索頻繁出現斷裂的情況是受橫向剪切造成的斷裂,依照原有的支護設計理念單純增加錨索長度、支護密度,不能提高其抗剪強度,原支護體系不能滿足安全掘進。
(2)采用全長錨固后,輔助頂板深孔爆破卸壓措施,通過巷道變形觀測,巷道變形比支護升級前明顯減小,處于可控范圍內。(前面能刪點吧,這一點不轉了)
(3)針對千米埋深、高構造應力、高水平應力、煤層區域掘進的巷道,全長錨固、提高錨索預緊力、深孔卸壓爆破均是有效的、經濟的、安全的措施,對于保證礦井安全生產,提高支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