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峰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虎龍溝煤礦,山西 朔州 038300)
巷道在過斷層應力區時受構造應力影響,巷道圍巖易產生應力破壞現象,頂板破碎下沉、煤壁片幫,從而導致巷道成型差、掘進效率低、圍巖支護難度大。對于應力區巷道傳統主要采用注漿加固、減小錨桿(索)間排距或施工工字鋼錨索吊棚等技術手段進行控制維護。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單一的注漿或錨桿(索)支護無法及時對圍巖起到有效控制作用,甚至加劇頂板破壞力度,如在應力破碎區施工錨索吊棚,很容易對頂板產生切頂破壞等,起不到有效的支護效果。本文以21517 巷為例,對巷道過F1 斷層應力區時提出了注漿錨桿支護[1-5]。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虎龍溝煤礦21517 巷東部、西部尚未開拓,南部與盤區運輸大巷相接,北部鄰近塔山礦礦界。21517 巷掘進煤層為5#煤層,煤層總厚度為9.65~14.11 m,平均煤厚11.98 m。由于火成巖順層侵入煤層,上部變質煤厚1.50~6.46 m,平均4.71 m 厚,下部正常煤厚6.02~8.15 m,平均煤厚7.27 m。煤層結構復雜,厚度變化穩定,中含泥巖及火成巖。
21517 巷采用綜合機械化掘進工藝,設計長度為954 m,巷道沿5#煤層底板掘進。巷道規格:矩形巷道,掘寬×掘高=5.0 m×4.0 m,掘進斷面18.2 m2。巷道掘進過程中在運輸大巷口往里867 m處,遇到落差1.70 m 的正斷層F1。受其影響,斷層附近煤層較疏松,對掘進有一定影響。具體斷層基本參數見表1。

表1 F1 斷層基本參數匯總表
21517 巷掘進至860 m 處時受F1 斷層影響,巷道圍巖變形相對嚴重,導致原巷道頂板支護效果差,對斷層影響區起不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1517 巷采用錨桿+鋼帶+單錨索聯合支護方式,頂板錨桿長度為2.0 m,直徑為22 mm,每排布置6 根,錨桿間距為1.0 m,排距為1.0 m,錨桿外露端安裝一根長度為5.0 m“W”型鋼帶;巷道每隔3.0 m 施工一排單錨索,每排3 根,錨索長度為6.0 m,直徑為17.8 mm,錨索間距為2.0 m。
(1)支護錨固效果差。21517 巷掘進煤層為5#層,煤層厚度為7.27 m,巷道掘進高度為3.5 m,巷道沿煤層頂板進行掘進,巷道留頂煤厚3.27 m。5#煤層穩定差,頂煤在F1 斷層影響下煤體破壞嚴重,煤體內裂隙發育,而錨桿在煤體內進行支護時,錨固效果差,錨桿支護失效現象嚴重。
(2)擾動破壞嚴重。原頂板支護設計中,錨桿布置相對密集,在進行錨桿鉆孔施工時,鉆具對煤壁產生嚴重擾動破壞作用,導致鉆孔壁及附近煤巖體破碎加劇,從而降低了錨桿支護效果。
為了提高應力區頂板穩定性,解決傳統錨桿支護存在的問題,通過技術研究決定對巷道原頂板支護進行優化,采用注漿錨桿支護。
注漿錨桿支護主要采用中空錨桿作為支護體。首先對破碎頂板采用錨桿進行錨注,然后對錨桿進行注漿施工。錨桿在注漿施工過程中,注漿液在鉆孔壁巖體內進行擴散,從而對破碎巖體進行粘接作用,同時注漿液可對錨桿與孔壁進行粘接,實現錨桿全長錨固,大大提高錨桿支護效果。注漿錨桿支護斷面、剖面示意圖如圖1。

圖1 注漿錨桿支護斷面、剖面示意圖
(1)注漿錨桿。21517 巷破碎頂板采用的中空注漿錨桿長度為3.5 m,錨桿直徑為30 mm,錨桿中部注漿孔直徑為12 mm,注漿錨桿錨固端長為1.0 m。從錨桿端頭往里0.5 m 處開始在桿體兩側均勻布置一排注漿射孔,孔直徑為10 mm,間距為0.5 m。
(2)注漿設備。采用2ZBQ 氣動注漿泵進行注漿施工,注漿泵主要由注漿軟管、泵體、吸液管、液桶以及高壓風管等部分組成。
(3)注漿材料。注漿液采用水泥漿-水玻璃混合液,水泥漿水灰比為0.8:1。為了提高水泥漿凝固強度,水泥漿中添加XPM 添加劑,添加劑為水泥量的10%。采用的水玻璃濃度為50°Be',水泥漿與水玻璃配比為1:0.5。
(1)巷道掘至860 m 處時,首先采用液壓鉆機在頂板施工一排支護鉆孔,孔深度為3.5 m,直徑為30 mm,鉆孔間距為1.2 m,排距為1.1 m。
(2)支護鉆孔施工完后,對鉆孔內錨注注漿錨桿。每根錨桿采用一長一短兩支錨固劑錨固,其中一支快速MSK23/35 型,一支中速MSZ23/60 型,錨桿錨固長度為0.95 m。
(3)注漿錨桿施工完成后,對注漿錨桿內填塞一根長度為2.0 m 注漿軟管,軟管直徑為8 mm,然后在錨桿端頭處安裝一個止漿塞,將注漿軟管與2ZBQ 氣動注漿泵連接,并進行注漿施工,注漿壓力控制在2.0 MPa 左右。同一排注漿錨桿注漿完成后,在錨桿外露端安裝一根長度為5.0 m、寬度為0.28 m“JW”鋼帶,并采用螺母進行預緊。
(1)支護工藝簡單。與傳統架棚相比,注漿錨桿支護工藝相對簡單,支護勞動強度低;與傳統注漿施工相比,簡化了注漿工序,縮短了支護時間。
(2)支護效果好。與傳統單錨桿以及注漿支護相比,注漿錨桿支護實現了錨桿支護與注漿支護同步施工。注漿施工可對鉆孔壁圍巖裂隙進行充分粘接,同時對錨桿進行全長錨固作用,支護效果好,降低了錨桿支護失效率。
(3)避免擾動破壞作用。采用注漿錨桿支護后,每排布置5 個支護鉆孔,鉆孔排距為1.1 m。與傳統支護設計相比,百米巷道可減少鉆孔數量達150個,不僅減少了鉆孔施工時間,而且避免了鉆孔施工時對不穩定頂板產生的擾動作用。
21517 巷施工注漿錨桿支護后,在應力區頂板每隔15 m 施工一個數顯頂板離層儀,并安排專人對離層儀進行觀察,同時在858 m 處頂板同樣安裝一個頂板離層儀用于對比分析。通過20 d 現場觀察發現:應力區巷道頂板施工注漿錨桿支護9 d 范圍內,由于注漿凝固體與破碎圍巖未完全膠合作用,頂板出現應力塑性變形現象,頂板中部出現局部下沉,通過實測下沉量為0.15 m;在9~15 d 范圍內變形圍巖與注漿錨桿支護逐漸達到耦合支護作用,頂板下沉量為0.21 m,在15 d 后頂板變形現象得到完全控制,如圖2。

圖2 注漿錨桿支護后應力區圍巖變形曲線圖
注漿錨桿支護目前被廣泛應用于煤礦、隧道等不穩定、應力圍巖中,該支護技術在錨注作用的同時可及時對圍巖裂隙帶進行填充加固,實現了錨桿全長錨固,對破碎圍巖變形、破碎現象進行有效的支護,在大變形、大應力采掘工作面中具有很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