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霄,白 亮,馬 慶,金仁東
(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北京 100083)
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教學科研項目不斷深化,實驗室化學試劑使用量也在不斷增加。實驗室危險廢物作為科學研究的附加產物,其產生的量日趨增長,逐漸成為了制約實驗室管理與高?!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1],高校實驗室危險廢物普遍按照代碼為900-047-49,即“研究、開發和教學活動中,化學和生物實驗室產生的廢物”進行收集、貯存、運輸與處置,也反映出實驗室危險廢物具有來源分散、成分復雜、種類繁多的特點,是高校污染防治工作的難點。
目前,實驗室危險廢物工作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一環,且具有的污染性與危險性決定著這項工作難度較大,僅僅依靠管理難以緩解與改善工作現狀。本文通過分析實驗室危險廢物工作環節,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實驗室危險廢物工作應圍繞“治理、管理與服務”構建獨立工作體系,深入每一環節,針對問題癥結,切實做好實驗室危險廢物的污染治理與安全管理。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危險廢物的處置活動,須依托具備許可資質的單位進行。由于地區內具有資質的單位較少,跨省處理較難實現,導致危險廢物的處理能力有限,而高校產生量相較工業企業較少,但成分復雜導致處理成本較高,使得高校的實驗室危險廢物難以及時處置,容易產生堆積問題[2]。此外,危險廢物貯存設施選址要求嚴格,部分高校難以建設,危險廢物只得暫存于實驗室或不具備貯存條件的場所,具有一定安全隱患,極易造成環境污染。
在高校專項督查過程中,時常發現實驗室存在隨意排放危險廢物、危險廢物與非危險廢物混放、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識等違法行為,反映出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問題較大,實驗人員缺少廢物鑒定與管理知識。大多數高校雖制定了實驗室危險廢物的管理制度,但制度多是宏觀指導,對工作環節要求不細致。加之危險廢物管理工作專業性較強,卻缺乏必要的培訓與監督檢查機制,實驗人員難以形成有效記憶,使得危險廢物管理工作難以落實落細[3]。
危險廢物產生于實驗室,但受限于實驗室投放容器缺乏或不符要求,暫存場所設置困難,轉運缺乏專用工具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危險廢物的安全隱患與環境危害。但高校危險廢物處置組織架構不清晰,職能部門政治站位不高,缺少服務意識與能力,往往從上至下提出管理要求,不是協助實驗室解決問題、規避風險,導致安全隱患長期存在,也增加了管理工作難度。
實驗室危險廢物“治管服”工作體系,建立在實驗室全程處理的基礎上。結合法律法規與高校實際情況,分析工作環節的各要點,制定切實的工作手段,治理、管理與服務相輔相成,有效解決危險廢物問題。
實驗室危險廢物的工作環節包括分類、投放、暫存、轉運、貯存、處置、應急與監測。
(1)分類。①確定產生的廢棄物是否屬于危險廢物。這需要把握危險廢物的定義,結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與北京市地標DB11 1368 規定[4],實驗室危險廢物主要與實驗過程(包括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相關。如無關,則按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分類投放或排放,應避免非危險廢物與危險廢物混存。②確定實驗室危險廢物類別。DB11 1368 根據物相狀態、處理方式、危害程度等將危險廢物分成了12 個類別。在此基礎上,應考慮廢物性質是否相容,避免混合收集后發生反應造成危險;還應盡量保證類別的唯一性,避免混合收集導致處置成本的增加。
(2)收集。①降低廢物危險性。在常溫常壓下易燃易爆、排放有毒氣體以及反應不完全、不充分的危險廢物必須進行預處理,使之穩定;②使用適用容器收集。收集容器應完好無損,可有效密封。容器材質滿足相應強度要求并與所盛裝的廢物性質相容。不同類別的危險廢物宜采用不同種類、規格與顏色的容器分類收集;③明示廢物危險信息。收集容器上應粘貼危險廢物標簽,有效填寫危險廢物信息。收集容器還宜隨附收集登記表,記錄每次收集的有害成分、數量、日期、收集人等信息;④收集注意事項。每次收集后應及時密封容器,廢物的收集量不得超過容器容量的2/3,避免容器過度盛裝[5]。
(3)暫存。①明確實驗室內部暫存區域。暫存區域應陰涼通風,與實驗區域間隔。暫存區域應施劃實線明示,并在區域內張貼危險廢物警示標志。②采取措施降低暫存風險。暫存區域設置防溢容器等防撒落、防滲漏措施,避免廢物外溢。由于暫存區域內安全環保措施有限,應盡量減少危險廢物的暫存時間,盡快轉移至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場所。
(4)轉運。危險廢物的轉運可采取實驗室轉運與專人轉運兩種形式。實驗室轉運應明確轉運時間與路線,盡量避開上下課時間與人員易聚集場所。雙人進行轉運,并攜帶必要應急物資與個人防護用具。接收方應派專人,檢查廢物容器完整性與標識信息,做好交接記錄;專人轉運則需具有專業人員能力,配置專用運輸工具。
(5)貯存。①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建設。貯存設施應滿足國標GB 18 597[6]相關要求,合理選址以滿足環評,嚴格設計與建設要求,根據廢物性質考慮分區設置,配置安全防護設施與應急處置物資等,確保貯存設施具備安全環保貯存能力。②危險廢物貯存設施的運行與管理。貯存設施專人管理,制訂危險廢物收貯流程、分類貯存指南、貯存設施管理辦法,定期人員培訓、設施運行管理檢查抽查與設施維修維護。
(6)處置。①簽訂處置協議。由于實驗室產生的危險廢物類別較多,簽訂處置協議應包括所有產生廢物類別,避免危險廢物擅自處置與留置。②降低處置成本。提倡采取措施對危險廢物進行預處置或回收再利用,以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
(7)應急。①制訂危險廢物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包含泄漏污染、火災、人員傷害等環保與安全事故類型,編制參照國標GB 29639 要求;②配備應急處置人員與應急物資。應急處置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與身心素質,定期參與專業再培訓。配置必要的應急裝備和物資,并定期更新和補充;③開展應急演練。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專項預案1 年1 次,現場處置方案半年1 次),并對演練效果評估,分析存在問題,對應急預案及時修訂更新,確保應急預案有效實用[7]。
(8)監測。高校實驗室眾多,實驗項目復雜,實驗產生的污染如不達標排放,將對校園及周邊環境造成重大影響[8]。污染排放監測主要有實驗室尾氣排放監測、實驗樓宇廢水排放監測、貯存設施尾氣排放監測。監測方式可采用委托監測、自行監測與在線監測,監測頻次視管理需要與治理設備運行情況而定。
危險廢物的治理、管理與服務工作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治理、管理、服務三者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治理、管理、服務三者關系圖
治理的核心在于緩解與解決問題,也是管理與服務的落腳點。由于高校實驗室危險廢物的處置依賴于有資質公司,受限于處置頻次,治理工作需遵循“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考慮危險廢物在各個工作環節的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治理需要積極汲取先進經驗,鼓勵、支持與參與技術開發與處理設施建設,在人財物方面保障治理的正常運行。
管理的目的在于規范人員行為,是治理與服務的立足點。通過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的工作者能夠運用準確的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所以,危險廢物的管理工作應以責任落實為核心,制度建設為基礎,教育培訓與檢查整改為手段,獎懲追究為保證,推動實驗人員行為由“本能”轉變至“自主”,避免危險行為與違法行為發生。
服務的意義在于確保工作高質高效運轉,是治理與管理的突破點。實驗室功能與能力有限,需要高校提升服務意識與能力,為實驗室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求實驗室自行解決。特別是對實驗室危險廢物的處置,應提供相應指導與支持。在減輕實驗室工作壓力的同時,也有助于資質公司順利轉運處置。
危險廢物的治理需要學校頂層設計。危險廢物的治理的難點在于設施建設,高校應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治理計劃,明確組織領導,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任務分工、治理內容以及工作要求,保障資金投入有效實施,完善工作機制體制。治理方法主要有減量、減途徑兩種。
(1)減量。危險廢物的減量有無害化、再利用與預處理。實驗室階段,產生的成分簡單、危險性質單一的化學廢液,如無機酸堿、有機溶劑等,可采取中和法、蒸餾法、萃取法等方法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在確保達標的情況下排放;產生的沾染物,如試管、吸管、手套、口罩、培養皿等,可經過清水沖洗(化學類)與高溫滅菌(生物類)處理,在確保消除危險特性后重復使用或以非危險廢物處置。學校實驗室,收集的化學廢液可采取綜合水處理系統處置后達標回用或排放[9];有機化學廢液也可采取分級高溫裂解的方式進行處理;廢液處理留下的具有重復使用的收集容器,還可使用自動洗瓶裝置清洗后重復使用[10]。
(2)減途徑。危險廢物的污染途徑有擅自排放或處理不當造成的水污染、收集容器破損造成的土壤污染、大量貯存時有害氣體揮發造成的大氣污染以及事故造成的污染。實驗室水池處設置專用容器用于收集廢液與清洗廢水,避免直排;危險廢物暫存區域配置防溢容器等防遺撒、防滲漏措施,避免廢物外溢;配置危險廢物泄漏的應急處置物資,如吸附棉條、吸附枕、滅火毯等,提升實驗室應急處置能力。學校在主要排污實驗樓宇的排水口設置綜合廢水處理設備,進一步減低廢水排放指標;根據國標GB 18597 要求,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設施,特別關注基礎與襯里防滲、浸出液收集與尾氣處理,還應考慮靜電釋放、可燃氣體檢測與消防等安全設施配置。
管理的難點在人。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應圍繞培養“人”規范行為的根本目標,,強化責任落實,完善制度約束,加強教育培訓,落實檢查整改,附以獎懲追究[11]。
(1)責任落實。危險廢物管理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學實驗室技術安全工作小組領導下開展,明確學校資產管理處作為主管部門的職責,保衛保密處、后勤管理處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助,同時落實教學科研二級單位與實驗室職責?!靶?院”“院-室”“室-人”三層管理關系,以簽訂安全責任書的形式告知彼此責任,做到“橫到邊,縱到底”。
(2)制度約束。建立校院室3 級文件體系。其中,校級文件也分為4 級:一級綱領性文件為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規定,規定實驗室安全基本行為規范;二級專項文件為危險廢物安全管理辦法與危險廢物事故應急預案,細化危險廢物行為要求;三級實施細則包括實驗室危險廢物處理流程手冊、集中貯存設施操作準則、處置設施操作規程、污染監測方法等,針對具體事項,強化操作行為準則;四級表格標識包括危險廢物標識(暫存區域、收集容器)、暫存區域標線、收集登記表、交接與處置記錄本、污染監測記錄表等,統一標識記錄制式。學院與實驗室依據學校制度,結合學科特色及實驗室特色制定操作規程、應急處置卡等規程性文件,構建了完整制度體系。
(3)教育培訓。學校開展分級分層次的教育培訓工作[12]。①全員準入,對全體學生實施安全準入考試,合格后方可開展實驗;②重點授課,重點學科開設實驗室安全基礎必修課程,不斷優化課程內容;③專項培訓,管理人員參加全國、北京市實驗室安全培訓,組織“實驗室安全文化月”“安康杯”等專項培訓,邀請專家開展院級危險廢物巡回培訓;④加大宣傳,制發多種宣傳材料,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校園廣播、教育網站等媒體加強宣傳;⑤定期開展危險廢物泄漏應急演練,分步驟講解應急流程,鼓勵師生參與操作。
(4)檢查整改。實行3 級檢查制度,即校級季查,院級月查,實驗室日查,并設立實驗室安全督查小組進行日常安全巡查與指導。此外,邀請專家或專業公司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對發現的隱患問題,現場發放“檢查隱患整改通知單”并在校內公示。整改完成并復核,形成隱患檢查、公示、整改、復核的閉環管理。
(5)獎懲追究。學校每年組織開展“實驗室安全工作先進獎”評選,對取得先進、規范、示范性成績(成果)或表現突出的實驗室、個人所進行的表彰與獎勵。與此同時,每年對隱患整改不力、違反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相關規定的單位及個人,追究相應責任(包括書面檢查、批評教育、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并在實驗室安全工作總結會上通報。
高校應是危險廢物的服務主體,強化產廢主體實驗室與處置主體資質公司兩者聯系。提供服務的部門不僅僅是高校危險廢物的主管部門,還可包括后勤部門、保衛部門、教學部門、科研部門以及專業服務公司。多方可發揮自身職能優勢,針對難點問題,對實驗室提供相應支持與幫助。
(1)提供標準危險廢物收集容器。標準收集容器包括5L與25L廢液桶、5L固體粉末桶、專用防火垃圾桶(含加厚垃圾袋)以及利器盒等。學校提供并使用標準收集容器可緩解實驗室內廢物堆積,減少暫存安全隱患,也可以避免分揀包裝時間浪費與處置經費緊張[13]。
(2)專人分揀包裝與轉運。高校建立專業回收人員隊伍,為回收人員提供專業的規范操作培訓、回收工具和防爆運輸車輛。北京大學等高校通過試劑平臺申請回收服務,由回收人員上門分揀包裝并轉運。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高校聘請第三方專業服務公司,由公司對所有產廢實驗室進行上門分揀包裝并轉運。
(3)鼓勵與支持實驗室安全研究項目。學校設立教學科研研究課題,資助實驗室安全環保管理、安全環保技術創新、安全環保教育等方面立項研究并加以推廣。同時提供師生參與學校事務平臺,發揮基層力量。例如,成立危險廢物處置志愿小組,指導實驗室合理分類收集、張貼標識與收集登記;成立環境監測志愿小組,定期進行水氣污染排放檢測。
實驗室危險廢物工作作為實驗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治校園污染與保障師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綜合分析危險廢物工作各個環節要點,研究“治管服”工作體系,把握細節,直擊痛點難點,制定“治管服”工作措施,全面落地實施并加以保障。實驗室危險廢物的“治管服”工作體系的實施,需要全面推進、全員參與、全程壓實,不斷提升危險廢物工作質量,規范危險廢物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