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趙子垚
肩負智能底盤、智能網聯和氫燃料三大發展方向,中汽創智正在開展前瞻、共性、平臺化和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研發。
隨著全球汽車工業邁入“四化”發展新階段,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開始著力于車用智能技術發展,并合作推進成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以期能在產業生態和競爭格局重構變局中保持領先優勢。在此背景下,一汽、東風、長安的T3科技平臺— —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汽創智”)應運而生,前瞻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
成立一年來,中汽智創成果斐然,在智能底盤、智能網聯和氫燃料幾大研發方向上獲得一系列技術突破。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上,中汽創智自主研發的“擎臻車用操作系統”榮獲“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優秀創新成果”獎項。
長期以來,國內車用操作系統都是一項發展短板,而市面上90%的份額均已被國外品牌車用操作系統壟斷。這般不佳的市場現狀,也令操作系統在2020年中科院發布35項亟需解決的關鍵“卡脖子”技術中位列第三。與此同時,由于智能網聯汽車隨著新型的電子電氣架構不斷迭代更新,操作系統的高實時性、高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及冗余控制等將成為主要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研發自主可控的車用操作系統迫在眉睫。“中汽創智適時推出的擎臻車用操作系統,則意在構建車用操作系統核心競爭力,破解國家層面的卡脖子問題。”中汽創智CTO周劍光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表示。
據悉,擎臻車用操作系統基于Autosar最新標準版本R20-11而開發,定位為車控和智駕方面的高性能中間件平臺。其最快啟動及最壞響應速度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硬實時;車規級嵌入式虛擬化,多域隔離,軟硬解耦,可滿足汽車安全最高等級ASIL-D級。此外,低時延,輕量級的大數據吞吐異構通信框架和豐富的自動駕駛功能接口打造了整車自動駕駛平臺需求和未來行業標準。
另一方面,中汽創智擎臻車用操作系統還聚焦當前熱點的實時性、安全性、萬物互聯等痛點,攻關基于SOA的跨域分布式架構、確定性低時延調度、通用可變形內核技術、實時虛擬化技術、形式化驗證等關鍵技術,意在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突圍。“如今,我們正在依托三大股東方優質的OEM平臺資源擴大擎臻車用操作系統生態圈,共同推進產品落地。”周劍光說,“同時我們也對這一操作系統推出定制化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差異需求。”
中汽創智擎臻車用操作系統已于今年6月完成原型發布,并計劃于2022年發布商用版本,加快推動國產車載操作系統的普及上車。而在未來,中汽創智還將繼續打造以“擎臻山+擎臻川+擎臻云+擎臻坤”為核心的車用操作系統技術平臺。

擎臻車用操作系統只是這家公司在智能網聯領域的一項階段成果。除此之外,中汽創智在智能底盤和氫燃料這兩個研發方向上同樣碩果累累。
在智能底盤領域,中汽創智開發了冗余智能制動系統、冗余智能轉向系統以及冗余電驅單元。這些系統與單元經過優化設計,實現了重量較同規格產品輕10%、主動制動響應時間≤140ms、調節精度≤0.1MPa等突破。其IBC+RBU制動系統還可根據客戶需求單獨提供IBC模塊和DBC模塊。而轉向系統則實現了由“故障-安全”升級為“故障-容錯”,并突破實現自主技術的量產搭載應用。此外,中汽創智還開展CDC智能主動懸掛系統、iCCS智能底盤域控制器等產品策劃,以求對智能底盤實現“產品安全可靠、軟件穩健魯棒、成本競爭力強”的目標。“中汽創智對智能底盤的追求是定位Tier0.5的供應商,致力搭建自主供應商和與汽車公司之間的協同橋梁和平臺。”周劍光表示。
在氫燃料方面,中汽創智正在以組建的氫燃料動力事業部為主導,建成了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零部件研發及測試試驗室,積極開展燃料電池電堆、系統以及核心材料和部件自主開發,并致力于打造從燃料電池材料端、部件端、車端到氫端的全產業生態鏈。目前,該事業部以開發出用于130kW電堆的雙極板與膜電極材料。其中,雙極板采用了強傳質流場,實現了超薄的雙極板。另一面,全流道周期做到了1.4mm,更是優于行業平均1.6-2mm周期水平。在雙極板與膜電極材料的基礎上,中汽創智已完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額定功率130kW燃料電池B樣件開發,臺架試驗結果表明功率密度國內領先,明年初具備投放市場條件。同時基于此電堆自主開發的額定功率110kW燃料電池系統已經完成環衛車型搭載方案,今年底將完成試驗樣車搭載,從用戶端進行氫燃料系統車規級試驗驗證。
據周劍光介紹,通過攜手產業鏈上下游,中汽創智正攜手生態圈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探索,并計劃到2025年實現200項核心技術突破,建成1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專利及行業標準數量進入行業第一梯隊的技術目標,并全力構建供應鏈開放共贏新生態,為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