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智

20 世紀90 年代,啟功先生有次去南方參加書法活動。周圍人見先生隨身總帶一本詞典,好生奇怪。一位同行者問:“您老學富五車,水平這么高,怎么出門還帶詞典?”啟老的回答很簡潔:“遇上不認識的字,查查!”眾所周知,啟功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古代文學和古文字學專家、書畫家和詩人,卻如此低調、求實、謹慎,這是虛懷若谷的表現。
大約1997 年,我去啟功先生家。見先生剛寫完一幅書法作品, 內容是張旭的《桃花溪》。先生問我:“ 最后一句‘ 清溪的‘清,有沒有寫成青草的‘青的?”我回答:“應該沒有,反正我沒見過。” 先生一時筆誤,當時就發現錯了,大約覺得若有“青”字的版本,這幅字就不作廢了。于是去了里屋,在書柜前查看了幾本詩集。出屋后也不言語,就要撕這幅字。我忙說:“把‘青字補上三點水,不就行了嗎?”先生回答:“那這個字就偏了,和整幅字不協調了。”說完,他把這幅字撕了。對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是啟功先生一貫的作風。他覺得,在真理面前,沒有面子問題。
(潘光賢摘自2021 年3 月4 日《今晚報》,劉昌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