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邊國際機場出來后,首要任務便是尋找最近的ATM機以便換取當地貨幣,沒想到ATM機的電子屏上顯示只有美元選項,根本找不到當地貨幣瑞爾的影子。
這是什么情況?難道是本國貨幣過于搶手,都被大家取完了嗎?
答案恰恰相反。柬埔寨的本國貨幣瑞爾使用率太低,低到幾乎在自己的祖國都找不到存在感。在首都金邊,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路邊小超市,所有物品標價都是美元。在這里吃、穿、住、行,只需美元在手,都可以輕松解決。雖然人不在美國,卻天天在使用美元,難免會給人一種錯覺,像是到了另外一個“美國”。
不可否認,美元在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是硬通貨,在不少國家的商場里,外國游客可以用美元作為直接交易的貨幣。但通常情況下,當地人的生活還是以本國貨幣為主,美元的使用更多只是為了方便外國游客。像柬埔寨這樣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美元的國家,還是頭一個。
為何柬埔寨人民不用自己的貨幣,而非要用美元?難道本國政府對此坐視不管,任由美元泛濫?事實上,政府是管了的,只是沒管住而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還要從瑞爾的歷史說起。
瑞爾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953年,柬埔寨廢止法屬印度支那元,并開始發行本國貨幣“瑞爾”。“瑞爾”一詞,據說得名于高棉語中一種小魚的名字,當地人會捕捉瑞爾魚作為交換物品的條件,故而以該名作為柬幣的統稱。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政權廢除貨幣、關閉銀行,社會回到了以物易物的狀態,人們手中的瑞爾瞬間成為了一堆廢紙。隨著政權再次交替,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瑞爾重新發行,但此時,老百姓并不完全信任新政府,不敢把全部資產都兌換成瑞爾使用,而更愿意以保值的黃金和美元作為支付手段。
上世紀90年代,柬埔寨經濟發展滯后導致稅收不足,加上財政政策效率低及缺乏國際援助,政府赤字攀高,只能迫使國家銀行發行更多的瑞爾,這直接導致瑞爾迅速貶值,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人也對瑞爾更加不信任。
(摘自《海外文摘》2021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