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斌
歷史上,寇準是家喻戶曉的北宋宰相,其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的性格和做派,歷來深受人們的推崇與喜愛。然而,這樣一位震古爍今的一代名臣,頂天立地、犯顏敢諫的大清官,卻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缺點:貪圖享樂,奢侈無度。
寇準出身世家,自幼聰敏好學,年方十九即進士及第,入朝為官,且仕途亨通,幾度擢升。“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國章”。得益于明辨是非、處事干練,其頗受賞識。宋太宗曾感慨:“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準貪圖享樂的“罪魁禍首”是好酒。喜好飲酒的寇準“座上客常滿”,吃吃喝喝,夜夜笙歌。《宋史·寇準傳》記述,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熟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寇準奢侈的名聲大而深遠,所以,后來司馬光在告誡自己的兒子時說:“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曾受封“萊國公)。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寇準早年被宋太宗賜婚娶了皇姨宋娥。婚后,夫婦二人每天設宴享樂。一天寇準的舅舅趙午來到寇家,見此情景,趙午說:“你每天如此享樂,我不禁想到姐姐吃了一輩子的苦,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寇準聽了連忙下跪,自知不該貪圖享樂,而忘記了母親生前受過的苦難。寇準請趙午一同入席用餐,趙午執意不肯,說:“你在這里吃得這么好,知不知道家鄉遇災,餓死了許多人。”寇準慚愧不已,撤掉宴席,請旨回鄉賑災……然而,這或許只是一個寄托了他人良好愿望的傳說,有些嗜好成了習性豈能說改就改?
每當“夜宴”,寇準的府邸點滿大量的蠟燭,如同白晝,連茅廁也不例外(當時,蠟燭屬稀有物品,一般人家用的都是油脂燈)。宴席間,還有歌姬跳舞助興,高興之余,寇準每每大肆獎給她們絲綢。寇準的小妾茜桃因此寫詩:“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花天酒地的寇準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愛在酒桌上跟人斗酒,不把人家喝趴下不愿罷休。《能改齋漫錄》記載:“有卒連困于酒,已病,而公尚促之不已。其妻乃叩公庭而訟焉,遂免。”意思是說寇準有個下屬因為接連多日在寇府飲酒,人都已喝病了,而寇準仍然催促其到家里接著喝。迫于無奈,下屬的妻子找到寇府向寇準訴說,懇求其饒恕自己酒量不大的丈夫。接著喝酒的事才免了。
宦海沉浮,飄萍一葉。據說,寇準62歲客死雷州時,窮得連辦后事的錢都沒有。成由勤儉敗由奢,多少人家能經得起山吃海喝的揮霍?寇家家道中落后,幾代人窮困潦倒。
(摘自《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