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么,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位于益陽市赫山區鵝公咀,湘江和資水尾閭處。
故事還得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的云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于是,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便在長江邊上修筑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云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云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但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云夢澤退出之后,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南宋時期,洞庭湖地區發生“楊幺起義”。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洼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幺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于是,楊幺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幺稱帝的心愿,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
當然,這種現象對已經很懦弱的南宋朝廷是不能容忍的,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調集20萬大軍,命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前往洞庭湖圍剿。這次圍剿結果是朝廷勝利,岳飛在蘆花崗楊幺的大廳里升帳,正準備處置跪在帳下與楊幺有關系的居民,這時,岳飛的兒子岳云出來說話了:“父帥,你看帳下跪的這些百姓,一個個都嚇成爛泥一灘,量日后也是爛泥糊不上壁,不會造反啦,就饒了他們吧!”
其實岳飛也不想再濫殺無辜,接過岳云的話頭:“爛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爛泥湖,都是極貧苦的百姓”,岳云也順勢接過話頭,故意把來儀湖諧音成爛泥湖。從而免除了對來儀湖百姓的屠戮。
從此,叫了五年多的來儀湖便變成了爛泥湖,并正式列為縣志的地名。可老百姓卻不管這么多,還是按原來的地名叫來儀湖。不久,南宋被元朝取代,這個被寫入縣志地名的爛泥湖地名反而被重新改過來正式叫來儀湖。可到明朝以后,來儀湖是犯漢文化禁忌的,因此,又不得不改為爛泥湖。再后來是清朝,雖滿人也是馬上民族,但滿人卻把自己融入了漢文化,來儀湖照樣犯禁,地名上自然還是爛泥湖。
2015年12月31日,國家林業局批準同意益陽市赫山區申報的來儀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納入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試點。
(綜合《湖南文學》《益陽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