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興和朱鳳蓉夫婦,是一對相逢于新疆馬蘭核實驗基地,在大漠相知相愛的少將夫婦。他們和蘑菇云相伴數十年,深藏功與名。
重逢在大漠
張利興和朱鳳蓉是上海吳淞中學的高中同學。1959年,張利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一年后進入新組建的工程化學系放射化學專業。朱鳳蓉則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后轉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在清華大學,兩個熱血青年如饑似渴地學習有關核科學的技術知識,希望有一天能為祖國效力。
張利興讀大一時,和同學去頤和園玩,正巧碰見兼任外交部長的副總理陳毅。得知他們在學習核技術,陳毅很高興,“我這個外交部長,現在腰桿子還不是很硬,等你們搞出了原子彈、導彈,我的腰桿子就硬嘍。”陳毅的厚望,讓他們激動不已,更加堅定了鉆研核技術的決心。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消息讓整個清華園沸騰了。
張利興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了我國唯一的核試驗基地——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那時,他與朱鳳蓉還沒有確立戀愛關系,但彼此都有好感。依依惜別之際,張利興一再叮囑朱鳳蓉,他會在馬蘭等她。
朱鳳蓉畢業后,清華大學希望她留校任教,她謝絕了。看到核試驗基地到北京招兵,朱鳳蓉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馬蘭核試驗基地位于新疆羅布泊地區,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沒有人煙,是世界上最好的核試驗區。可是,作為生活區,這里的惡劣環境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
夫妻倆參加核試驗數十次
1969年,張利興和朱鳳蓉結婚了。基地物質匱乏,婚禮也非常簡單,將平時睡的兩張單人床合在一起,同事們過來熱鬧一下,就算完成了。
有了女兒后,為了給她增加營養,他們向戰友學習開荒種地,種了多種蔬菜。有戰友回上海探親,幫他們帶來新鮮雞蛋。張利興和朱鳳蓉高興地將雞蛋孵化成小雞,每到周日,兩人就去野地里挖野菜喂雞。靠著養雞生蛋,他們解決了女兒的營養問題。
相比環境的艱苦,更難的是擺在張利興和朱鳳蓉面前的一個個科研難題。
張利興所在的研究室擔負地下核試驗選址的重任。他的小組里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大家從零開始,夜以繼日地籌建實驗室,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
改革開放后,張利興作為第一批出國進修人員到英國學習。兩年學成后,他毫不猶豫地返回基地研究所。張利興被調到朱鳳蓉所在的研究室,和她一起從事核武器放射化學診斷工作。
長期的高強度工作使朱鳳蓉病倒了,她的白血球降到2000,還患上了膀胱腫瘤。住院期間,朱鳳蓉滿腦子想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公式。終于,她想出了一個長期未找到的診斷方程。張利興來看望她時,朱鳳蓉趕緊將這一方程告訴丈夫。張利興回去立刻編寫計算程序,計算出氫彈地下試驗診斷數據。這對夫妻終于在病床上解決了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問題。
從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開始,到1996年暫停核試驗,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朱鳳蓉參加了37次,張利興參加了近30次。
張利興成為基地研究所核試驗放化診斷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擔任了13次地下核試驗放化診斷的主要負責人。夫妻二人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成果獎及國家級發明獎,他們先后被中央軍委晉升為少將。
對祖國的赤誠之愛
1998年,外孫女出生那天,朱鳳蓉去執行任務,張利興在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委會談判,兩人都沒在女兒身邊,這讓他們特別愧疚。
張利興和朱鳳蓉非常疼愛外孫女,他們總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來,幫女兒帶帶孩子。外孫女3歲開始,每次去哪兒,張利興和朱鳳蓉都會帶上她。他們給外孫女準備了一個小包,讓她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好。在老兩口的用心教育下,外孫女自理能力特別強。
2007年,張利興和朱鳳蓉退休后又被返聘回研究所。2016年9月,兩人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工作、生活了一輩子的基地研究所,回到了上海。經一位清華校友介紹,他們參加了上海清華校友合唱團。
2017年春天,央視《出彩中國人》欄目組來上海挑選節目。“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當這群老人用蒼老而深情的聲音唱響《我愛你,中國》時,電視機前的觀眾被感動了。正是這次節目,讓全國的電視觀眾知道了張利興和朱鳳蓉這對隱姓埋名、在西北大漠為祖國的核試驗事業奮斗了一輩子的伉儷。
(綜合《伴侶》、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