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霄鵬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將13萬名華能人凝聚成為企業轉型升級、履行國企使命、服務國家戰略的強大力量,奏響了一曲“建功新時代,啟航新征程”的華能二次創業之歌。
繪好“一張圖”。公司黨組深刻領會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及時研究制定實施意見,圍繞重點任務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將產改融入公司改革發展大局,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進入“十四五”時期,公司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打造高素質專業化職工隊伍作為公司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將深化產改納入公司年度工作,確定了“十四五”時期公司勞動和技能競賽重點項目,明確了技術能手、華能工匠、華能創客等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目標,形成持續深化產改的路線圖。
下好“一盤棋”。把產改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堅持“上下一盤棋”理念,構建“黨組(黨委)全面領導、工會牽頭、行政發揮主體作用、職能部門協同、廣大職工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落實“公司總部、產業(區域)公司、基層企業”三級責任,形成“統一領導、左右協同、上下聯動”的高效工作機制。組織召開公司系統產改專題推進會,推動產改不斷向全方位、深層次推進。
揮好“一根棒”。強化“指揮棒”引導,引導激勵系統各單位擔當作為,推動產改向中心聚焦、為大局聚力。把產改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績效考核,以培養隊伍為重點,以提升素質為關鍵,以健全制度為保證,抓實過程督導和年終考評。強化經費支持,2021年專門落實1460萬元獎勵資金用于新能源發展等六大勞動競賽項目。強化薪酬激勵,每年一定比例的工資總額用于“雙通道”建設,持續提升一線產業工人薪酬與高技能人才待遇。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的職工占技能人才總數35.5%,技師及高級技師9400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60人。
黨的建設定向領航。堅持黨建帶工建、促產改,牢牢把握“政治上保證”這條主線,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產改全過程各環節。進一步發揮“區崗隊組”等黨建載體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表彰100個優秀黨組織(黨員)攻堅項目,激勵廣大職工在攻堅克難中挑大梁、唱主角。表彰70個優秀工會工作項目,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堅持開展“雙培養一輸送”,大力在基層一線和青年職工隊伍中發展黨員,推薦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鄭桂杰等一批勞模先進人物入黨。組織建黨100周年系列職工文化活動,干部職工共同唱響“始終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的時代主旋律。
職工之家暖心凝聚。集團公司黨組出臺《深化職工之家建設的意見》,全面推進公司系統職工之家(小家)建設。健全完善職代會“1+6”制度體系,實施廠務公開事項清單制度,建設“民主之家”;各單位組織文體活動1.3萬余場,參與55萬人次,打造職工“文化之家”;關心關愛職工生活,多次開展心理輔導講座、送醫下基層,打造職工“健康之家”。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高原企業和邊遠風電、光伏場站,撥付210余萬元支持61個“小散遠苦”基層工會職工之家(小家)建設,建成高原地區職工健康小屋。
勞模先進示范引路。注重發揮勞模先進在產改中的示范引路作用,近三年培養選樹集團勞動模范、先進個人、創客工匠、華能榜樣等297人次,其中基層生產一線技術技能人員占比54%。不斷增加產業工人在黨代會、職代會、工代會中的名額和比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開辦“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勞模講堂,組織勞模先進事跡報告會,運用互聯網平臺,連續推出勞模先進專題報道。
勞動競賽激發建功熱潮。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論述,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舉辦“當好主人翁、建功新征程”系列勞動競賽。緊緊圍繞綠色轉型、科技創新、能源安全等國家重大戰略進行策劃,組織開展全國重點行業勞動競賽—“聚力攻堅杯”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建設、新能源裝機8000萬千瓦綠色發展工程,以及專利“質”“量”雙提升、隴東能源基地建設等6大賽事,參賽單位實現公司系統全覆蓋。
技能競賽發掘崗位尖兵。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訓,近年來共組織集團級技能競賽40余場,競賽涵蓋火電、煤炭、風電、核電等多個產業板塊,涉及安全、運維等多個領域。參加全國和行業技能競賽86人次獲獎,獲評全國技術能手20人、電力行業技術能手12人。健全完善表彰激勵機制,對獲得集團級技能競賽一等獎的選手直接命名為“華能工匠”,并推薦競賽成績第一名的選手參加全國和行業“大國工匠”評選。
創新創效展現國企擔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尊重職工首創精神,激發職工創新活力,職工技術創新成果數量連續6年平均增長38%,表彰十大職工技術成果,為公司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大創新能量。致力推動“卡脖子”問題解決,依靠公司科技實力,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套全國產化DCS系統、PLC工業控制系統并示范應用。研制出我國首套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示范裝置,捕集能耗國際領先。世界首創水力式升船機、IGCC關鍵技術等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搭建國際標準交流合作平臺,完成兩項國際標準立項。實施“華能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在海上風電“五位一體”、高溫氣冷堆核電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技術。
“多管齊下”激活“自我賦能”。搭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超車道”,不斷完善產業工人隊伍“多通道”機制建設,打通行政崗位職務序列和專業技術技能職務的橫向轉換通道,2000余名一線技能崗位職工通過“雙通道”順利晉升。搭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淡化學歷要求、強化技能貢獻、建立綠色通道,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在核電企業建立經營管理、業務職能、專業技術、運行操作和技能作業5個職務序列,充分調動和激發職工積極性,為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資助可控能力的創新引領貢獻了華能力量。
“三個載體”強化內部賦能。深化特色工作室創建。推進基層企業創建280余個職工(勞模、創客、工匠)創新工作室,集聚技術尖子、崗位標兵、創新能手,將其打造為“孕育創新成果、培育工匠人才”的搖籃。整合41個省級和87個集團級創新工作室資源,組建12個跨區域、跨企業、跨行業的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開展221項攻關(轉化)項目和49項聯盟活動,實現合作攻關、成果轉化、研發實踐、人才培養。實施“一體化”培訓。建強培訓基地、建設網上培訓平臺、打造精品培訓項目、用好專家講師團隊,打造全鏈條、一體化職工培訓體系,培優育強高素質職工隊伍。打造優質技術資源“匯智庫”。公司生產專業部門組建專業組、交流群,每月定期舉辦兩期“網上技術論壇”。常態化開展前沿技術和難點問題解決方案的交流與分享,全面拓展基層一線技術技能人員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引智入企”放大外部賦能。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改革,開啟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新模式”。與高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模式,為海上風電發展、智慧運維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緊缺型技術技能人才。打破資源壁壘,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協同強鏈補鏈。與高校組建聯合研究機構,建成電力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實驗室,開發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智慧運維平臺和新能源智能監控平臺。健全高層次開放型引才機制,依托華能清能院、西安院、核能研究院、長江環??萍脊镜雀呔鈩摌I平臺,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科技創新方面高端人才。實施“新動力人才專項計劃”“華能優才計劃”,面向重點高校吸收優秀畢業生入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
(作者為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職工董事、工委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