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第二中學/趙敏
北宋宰相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曾經推行改革,農田水利法的實施、農具的改進、農產品品種的引進及改良、大面積墾荒,使耕地面積較唐代有所增加。同時,以往以農地計算和以實物及役力為主要繳付辦法的農業稅——租調,也被以產值、現銀支付的新辦法取代,這就促使農業商品化和農產品貿易化發展。農田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在農村出現了富余勞動力,助推農村人口向外遷移。
在商業和手工業方面,北宋以納稅的方式代替了對市場和手工業的全面直接的控制。限制放寬,使市場活躍,這樣就給予了企業家們更多創業的機會,使交通便利和人口集中的地區城市化,更加吸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化地區遷移,對城市發展形成拉力。
同時,北宋是第一個積極推動海上貿易發展的朝代。它與東南亞和南亞進行貿易,在秀州、密州、明州、泉州、廣州專設對外的海上貿易管理機構——市舶司。
農村富余人口進入城市,也促進了城市市民階層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城市工商業主要以王室和官僚作為最大市場的傳統。北宋新型城市的工商業是以銷售大眾消費品(食品、日用品)為主,這又使工商業進一步發展。與此相適應,北宋政府在戶籍制度上把居住在鎮、寨、城市中的居民定為坊郭戶,他們向官府繳納房產稅和地基稅,承擔勞役,這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城市地租和新的戶籍身份。
宋太祖延續了周世宗的傳統,允許夜市的存在,這就打破了自周以來城市管理的兩大體制:里坊制和市肆制。汴京居民及工商業者因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從事制造業、貿易和娛樂業的自由。這種自由在京城內幾乎是不受時間(出現夜市、鬼市)和空間(沿河,沿街,河橋上、御街兩旁可以開設店鋪)的限制。
汴京有六條商業街,貨物按商品種類分布,形成皇城中的九條專業街。由于商品按種類分布,所以形成了激烈的質量與價格的市場競爭,這就使來自全城、全國的消費者能在同一條街道上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商業的集中分布,使地區知名度提高,產生了廣告效應,吸引了更多的購買者前往。
汴河是汴京的生命線,每年大約有6000艘漕船往來于江淮和汴京之間。除漕運外,還有客運、貨運與旅游。一般漕船有員工20多人,加上其他種類的船只船工和往來的商旅,造就了“河市”及河橋上繁忙的“橋市”(汴河及兩岸占了《清明上河圖》三分之一的空間)。沿河沿街分布的店鋪,成為漕運倉庫區舊城東南角子門內外的特色。這里的店鋪及攤檔主要服務于碼頭的運輸、物流及商旅。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城門店鋪的客人是一些剛入城的人和一些搬運和挑貨的苦力,店面比較簡陋。由虹橋至進入舊城大路的街道較為平直,店鋪也比較講究,出現了多幢樓閣式大酒樓及旅店。透過它們樓上雅座或房間的窗,可以一覽汴河風光。
北宋商業展現出的活力也能從店鋪門面及廣告牌的設置上體現出來。店鋪的裝飾,最為突出的是彩樓歡門,它是大小酒樓的必備裝飾,“孫羊正店”“十千腳店”的彩樓歡門不但大,而且還有寫了宣傳標語的燈箱,晚上點上燭火,格外招眼,更起到宣傳的效果。“孫羊正店”的歡門上還綴滿了花球、花枝及當時最時尚的吉祥天鵝裝飾。圖中的“王家紙馬店”等更是在店前樹立了精致的木制廣告牌。

隨著坊市制的瓦解,北宋逐漸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城市管理體制——廂坊制。北宋自開國以來,便在首都逐漸形成了一種在府之下的城鄉分治體制。城區及城外郊區,從屬于一個新型的城市內的三級行政架構,即都廂、廂及坊。當然,這種新的城市基層行政組織只在府、州、縣的行政所在地且又是大中型的城市設立。這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創新。
汴京雖然有四條河流過,但只有金水河的水可以飲用。為了使市民取得安全的飲用水,皇室特許將金水河自皇城引入舊城,當地政府也在全市不同地區開鑿了三百多眼水井,以供市民飲用。開封府長吏與本地河堤使負責每年“按視河堤”,并在正月及開春間發畿縣及近郡役夫數萬治河堤。又在城內開挖253條水溝,將下雨時的積水泄入河中。又派人淘溝渠、拆除障礙物,保持水口通暢。其中汴河堤岸司每年清浚汴河一次;每逢大雨,當汴河河水添漲及七尺五寸時,便遣禁軍三千沿河防護。
政府同時也采取了城市綠化措施,由市府專職部門及汴河堤岸司在運河和干道旁種植楊柳和花樹。同時,鼓勵住戶和商戶在街道上自家建筑紅線外十分之一寬的路面內進行綠化、開井及建造涼棚,由開封府左右軍巡下的街司負責。1002年至1036年間,開封府規定各街巷的寬度并登記于官冊,在街道上立“表木”標記,不許侵街,并將違章建筑予以拆除。另外,開封府派兵工五百員進行街道指揮、清潔及維護。市民“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汴京城內橋上,因為是交通要道,“不得令百姓搭蓋鋪占欄,有妨車馬過往”。
官營手工業由工部中的諸監管理,如少府監的都曲院負責酒曲的制造與批發;戶部的諸司,分別負責市舶、榷易、茶、鹽鐵、煤炭專賣及商稅。其中,京提舉汴河堤岸司更主管河市,在沿岸設房廊、堆垛場、牲口圈及渡口,并租借官地造屋建立面市,用來接收從汴河運來的大量日用必需品,供應給城郭居民,而官府(戶部左曹)則從它們的交易中抽稅。京都商稅院對四類二十七種商品征稅。當時的商業稅,主要是住稅和過稅。住稅即買賣交易稅(3%),過稅即商品流通稅(2%),還有物業稅即地稅之外的屋稅及其附帶的雜稅,共分十等,由廂向坊郭戶征收,官戶是豁免的。還有商業擺渡的津渡稅和貨船的格納稅。不過銷售生活用品和藥品的小販不用繳稅,這個利民政策促進了個體戶攤販的發展。
北宋的綜合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有些“瓦子”附近有酒樓、茶館、食肆和妓院,形成一個大型的城市綜合娛樂區。北宋末年時的開封共有六個“瓦子”,分布在皇城和城郭的不同地段。“瓦子”中最重要的表演技藝有十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小說”及“講史”。它們所依據的文本叫“話本”,又叫“平話”,是從唐末寺院講說佛經故事的“俗講”演變而來的。它的內容多是民間怪異及歷史傳說,豐富生動,引人入勝。
據歷史研究估計,北宋末年汴京有工商業者六千四百余家,小商販八九千家。其實小商販數目眾多,難以統計。據估計,京城從事工商業者有二十萬人,坊郭戶中的“下戶”就有不少是個體戶和小商販。北宋對小商販交易生活用品及藥品不收稅,這直接鼓勵了小市民創業,這也是個體戶及工商業等微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在以官井為主要飲用水源的汴京,為商戶及居民打水成為一個重要行業。有一個專門的行業,是在入城前的大街旁為路過的各種車輛提供打氣和補胎的服務。
北宋重視科舉,重視文官,在州縣廣建學校,同時又包容私人書院的建立,儒學自然興旺。政府除對儒學大力支持外,對佛教和道教也十分鼓勵和支持。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準。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也許為我們現在城市的繁榮鋪好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