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召開。會議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旨在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達成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這也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全球性會議。
目前,地球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危機時期,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日益嚴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COP15領導人峰會上發表視頻講話時指出,當前物種滅絕速度是過去1000萬年平均速度的數十到數百倍,而且還在加速,逾百萬種動植物處于危險之中。“拯救瀕危物種、共建美好家園”的呼聲愈發高漲。
我國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占陸域國土面積約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約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約65%的高等植物群落、約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為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小編的腳步,看看我國在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成果吧!
圖1 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各種自然符號的COP15會標
“國寶”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是國際交流的友好使者。它以“黑白分明”、憨態可掬的樣貌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其形象被中國動物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自然保護組織用作會標。
不久前,我國野生大熊貓物種瀕危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引起網友廣泛討論。野生動物“降級”,反映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近年來,隨著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不少瀕危野生動物都被“降級”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之前大熊貓被列入“瀕危”等級的原因是其數量快速下降,種群被分割為小亞群。而中國最近兩次關于大熊貓生存狀態的調查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轉變。
圖2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訓練基地的大熊貓“思雪”(圖/新華社 薛玉斌 攝)
為摸清大熊貓野外種群、棲息地、同域分布動物等情況,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我國每十年開展一次大熊貓調查。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比第三次調查增加了268只,目前最多可達1864只,增長率為16.8%;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增長11.8%,潛在棲息地面積增長6.3%。
2017年1月,我國發布《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試點區域橫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這是首個以單一物種為核心在其主要棲息地設立國家公園的方案。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最典型的動物之一,素有“高原精靈”的美稱。為了適應高原的寒冷天氣,藏羚羊演化出保暖性極好的絨毛。正是這些柔軟、溫暖的絨毛,引來了偷獵者對藏羚羊的瘋狂獵殺。
圖3 藏羚羊(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用藏羚羊的絨毛制成的披肩名為“沙圖什”,因其輕軟纖細、彈性好、保暖性強,也被稱為“軟黃金”。一條“沙圖什”在歐美市場售價高達上萬美元,至少需要3只藏羚羊的絨毛才可做成。
國際市場對“沙圖什”愈來愈高的需求,使得藏羚羊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被大量捕殺與偷獵。1997年,藏羚羊被《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入瀕危動物名錄。
為更好地保護藏羚羊,我國嚴厲打擊非法捕殺藏羚羊的犯罪活動。1981年,中國禁止一切有關藏羚羊及其產品的貿易活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將藏羚羊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嚴格管控偷獵行為。
自1993年以來,中國先后建立了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青海三江源等7處藏羚羊自然保護區。2005年選定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韓美林將藏羚羊的形象經過藝術加工,以福娃“迎迎”的形象向公眾展示。
經過近40年的保護,藏羚羊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管控,數量恢復到約30萬只。藏羚羊保護級別從“瀕危”物種降為“近危”物種。
朱鹮古稱朱鷺,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涉禽,被譽為“東方寶石”。早在古埃及時期,朱鹮就出現在金字塔的壁畫中。歷史上,日本對朱鹮情有獨鐘,一度將其當成國鳥。
朱鹮最早分布在東亞,在20世紀初屬于常見鳥類,那時有農民抱怨朱鹮太多、踩壞稻田秧苗的報道。到20世紀中期,由于生存環境惡化,朱鹮漸漸在朝鮮半島消失。
與藏羚羊瀕臨滅絕的原因不同,朱鹮需要在淺水型的濕地進行覓食,同時需要在高大喬木上營巢或夜宿,而人類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顯著降低了稻田內的魚蝦數量,給朱鹮帶來了滅頂之災。
圖4 朱鹮(圖/新華社 蘭紅光 攝)
圖5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朱鹮生態園內的朱鹮(圖/新華社 劉瀟 攝)
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在陜西省洋縣找到了7只朱鹮,這是當時全球唯一的野生種群。朱鹮被重新發現后,洋縣馬上成立了朱鹮保護觀察站,專門負責這7只朱鹮的保護工作。
到2000年,朱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種群狀態由“極度瀕危”降為“瀕危”。
雪豹屬于食肉目、貓科動物,由于其終年在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也被稱為“雪山之王”。據研究,全球60%的雪豹生活在中國,其中青海省是中國乃至全球雪豹分布最集中、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
大多數情況下,“降級”說明物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應該慶祝。然而,雪豹的物種瀕危等級在2017年9月從“瀕危”調整為“易危”后,引發了爭議。
給雪豹定級的依據是爭議的根源所在。據介紹,劃入“瀕危”級別需要滿足兩點要求:一是可繁殖個體低于2500只;二是在過去16年內整個種群數量下降20%。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確定為雪豹“降級”時,這兩點都沒有基本數據。
圖6 雪豹的生活習性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晝伏夜出,喜歡走山脊和溪谷(圖/新華社發 鮑永清 攝)
圖7 雪豹被譽為“雪山之王”,由于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圖/新華社發 鮑永清 攝)
研究者擔心雪豹“降級”會影響其保護資源的投入,進而影響雪豹物種生存。白犀牛就是最慘痛的例子。最初白犀牛是“易危”物種,1996年被降成“低危”物種,最終因為保護力度不夠,導致大量白犀牛被偷獵。
作為雪豹最大的分布國,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中國雪豹保護行動計劃》,在雪豹分布區建立了138處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的規模和種類各不相同,構成最基本的雪豹保護監測網絡。其中,最大的保護區網絡位于三江源和羌塘地區。
華蓋木是云南特有的木蘭科植物,已有1.4億年的進化歷史。因其樹冠蔥蘢、寬廣,酷似古代帝王座駕上的華麗傘蓋而得名。
除了野生動物,我國野生植物保護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擴繁和遷地保護,目前我國已向野外回歸了206種瀕危植物,其中112種為中國特有。還建立了約200處植物園,系統收集保存了蘭科植物、蘇鐵、木蘭等瀕危植物種質資源。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初步擺脫了滅絕風險。
圖8 科研人員野外采集的華蓋木標本(左)和在植物園遷地保護后存活下來的同種植物(圖/新華社王南 攝)
1977年,植物學家劉玉壺在西疇縣小橋溝原始森林中首次發現華蓋木。這種直聳云霄的高大喬木有40多米高,樹齡在200年以上。一輩子與木蘭科植物打交道的老教授深入研究后確認:這是一種沒有記載的木蘭科新類群。
這一發現震驚國際植物學界。1992年,華蓋木被收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之后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它的瀕危等級為“極危”。
為了挽救這種即將消失的植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團隊從2001年起,對滇東南華蓋木原生境群落開展了漫長的野外調查和遷地保護。如今,上萬株人工培育的華蓋木幼苗在野外繁衍生息。
德保蘇鐵是常綠樹木中的一種,原產地為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德保縣。在所有蘇鐵中,德保蘇鐵無論是形態還是生長習性,都與3億年前原始蘇鐵的各項體征最接近。
1997年,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鐘業聰在廣西德保縣一座名叫郎卡瑪的石山上,發現了一種繁衍了3億多年的珍稀植物,并將其取名為德保蘇鐵。
經研究證實,德保蘇鐵為中國特有,與已知的其他蘇鐵不同,它的分枝、分叉保留了更多原始的物種特征,對了解地球變遷、物種衍化具有重要價值,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不久,稀有的德保蘇鐵就成為不法分子盜采牟利的對象,其種群數量由原來的2000多株驟減到600株左右。
為更好地保護德保蘇鐵,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的蘇鐵研究者李楠博士提議對其進行“遷地保護”。2002年,“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在仙湖植物園建立。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該中心對德保蘇鐵進行了引種培育。
圖9 德保蘇鐵(圖/探秘網)
2007年,國家林業局啟動“德保蘇鐵回歸自然”項目。2008年4月2日,500株經過“DNA鑒定”和病蟲害消殺處理的德保蘇鐵實生苗從深圳仙湖植物園重返故鄉,定植在自然環境與原生生境相似的黃連山-興旺自然保護區,成功實現了國內首次“植物回歸”。
大黃花蝦脊蘭屬蘭科常綠草本,生長在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深山林中,原產于江西、安徽、湖南和臺灣等地。其葉片碩大,花序修長,色澤金黃,花朵形似金色的鴿子,觀賞價值極高。
圖10 生長在井岡山的野生大黃花蝦脊蘭(圖 /《江西日報》)
在江西井岡山、湖南崀山、安徽涇縣山區,生長著一片人工移栽的同種草本植物,它們正是被譽為植物界“金絲猴”的大黃花蝦脊蘭。
因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種子有胚率極低等,大黃花蝦脊蘭在野外的分布極少。2012年,大黃花蝦脊蘭被列入我國120種極小種群保護名錄,同時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
從2015年開始,南昌大學楊柏云教授及其團隊開展多項研究和實驗,耗時5年終于破解了大黃花蝦脊蘭的瀕危原因,建立了無菌培養和真菌共生培養的繁殖體系,開展了規模化育苗和野外回歸等保護工作,使大黃花蝦脊蘭種苗在贛、湘、皖三省原產地的山林中成活。
小編的話:近年來,我國通過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使一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一批批默默付出的動植物學家、志愿者們,他們是野生動植物的忠誠守衛者,向他們致敬!
延伸閱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自然保護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格朗。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編制,是全球動物、植物和真菌保護現狀最全面、最權威的名錄。該名錄覆蓋了相關物種的生存范圍、種群數量、棲息地、面臨的威脅、急需的保護行動等信息,將物種劃分為9個等級,按嚴重程度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未予評估。
該名錄除了評估新發現的物種外,也會重新評估已經評估過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