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俠,李靜,李欣
天津市北辰醫院呼吸內科,天津 300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常伴隨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且病情易反復,呈持續性進展[1]。COPD主要采取藥物療法,雖能改善患者病情,但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康復是一個長期持久的治療過程,需要患者養成良好的習慣,故COPD穩定期患者還需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肺功能恢復[2]。肺康復護理從患者具體情況出發,分別從呼吸鍛煉、氧氣吸入療法及保持呼吸道暢通等多方面進行干預,以改善呼吸功能,達到控制疾病目的[3-4]。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以運動療法為核心,可有效增強患者肺功能[5]。基于此,本研究將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用于COPD穩定期患者護理中,旨在探尋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2月間于天津市北辰醫院就診的100例COPD穩定期患者的臨床資料,將2016年2月—2018年2月間采取肺康復護理的50例COPD穩定期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8年3月—2020年2月間采取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的50例COPD穩定期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59.12±4.15)歲;COPD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18±2.37)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及以上19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9.16±4.13)歲;COPD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17±2.26)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18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6]中COPD穩定期診斷標準。(2)患者呼吸癥狀及體征穩定持續1個月以上。(3)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既往有支氣管哮喘病史。(2)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3)護理期間急性發作的患。
1.3.1 對照組行基礎肺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氧療。糾正低氧血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氧療方案。①長期氧療:長期氧療患者每天需保持氧療15 h以上,低流量吸氧1~2 L/min,定期檢查患者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②間歇氧療:活動時易出現喘息或呼吸困難患者給予間歇低流量吸氧,目標為維持血氧飽和度超過90%。(2)呼吸訓練。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開展呼吸訓練。①縮唇呼吸:閉嘴經鼻吸氣,縮唇緩慢呼氣,呼氣時口唇呈吹口哨狀,同時收縮腹部,維持吸氣時間2 s,呼吸時間逐漸延長至10 s,以不感費力為宜。②腹式呼吸:放松腹部肌肉,用鼻緩慢深呼吸,達到最大肺容量后屏氣,維持2~5 s,呼氣時用口呼出,收縮腹肌,松弛膈肌,連續10次左右,2次/d。呼吸訓練每周5次,每次維持30 min,呼吸訓練期間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可同步進行步行、登梯等運動,逐漸增加運動量。(3)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氣道溫濕化管理,鼓勵患者少量多次飲水,對于痰液黏稠難以排除的患者,及時采用氣道廓清技術處理,注意觀察患者情況,預防吸入性肺炎、胃腸脹氣等并發癥發生。干預2個月。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1)耐力訓練:采用功率自行車(上海益聯醫學儀器發展有限公司,828E型)對患者進行訓練,訓練強度均從最低開始,隨后訓練中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每次以10%的梯度增加,訓練期間進行心率監測,確保心率低于140次/min。(2)肌肉訓練:根據患者肌肉負荷運動強度開展抗阻肌力訓練,主要包括坐位擴胸、坐前上舉、屈膝、伸膝等動作,重復6~8次,循環4組,組間休息2 min,1次/d。干預2個月。
(1)肺功能: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應用肺功能儀(上海伊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AS-507型)檢測兩組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FEV1/FVC。(2)運動耐力: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6 min步行距離(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評估患者運動耐力[7],患者充分休息后,要求患者在指定距離內以最佳狀態行走折返,記錄患者6 min步行距離。(3)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T.George’s repivatory questionnaire,SGRQ)[8]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表主要包括癥狀、活動及疾病影響3大部分,50小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4)護理滿意度:護理前、護理4周后,以我院自擬護理滿意程度評分表分別從護理服務態度、護理知識專業技能及操作等方面評估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90~100分)、比較滿意(60~90分)、不滿意(0~60分)三個等級,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21,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FEV1、FEV1/FVC水平均較護理前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表示P<0.05。
組別干預前觀察組(n=50)對照組(n=50)FEV1(L)FEV1/FVC(%)tP 1.08±0.12 1.07±0.11 0.434 0.665 45.37±5.49 45.19±5.36 0.166 0.869干預2個月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P 1.54±0.24a 1.26±0.21a 6.208<0.001 63.49±6.76a 56.32±6.31a 5.483<0.001
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6MWD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SGRQ評分均較護理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6MWD、SGRQ評分對比(±s) 分

表2 兩組患者6MWD、SGRQ評分對比(±s)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表示P<0.05。
組別干預前觀察組(n=50)對照組(n=50)6MWD(m)SGRQ評分(分)tP 252.13±38.32 254.21±39.26 0.268 0.789 62.13±7.21 61.26±7.32 0.599 0.551干預2個月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P 315.74±41.53a 288.25±40.21a 3.363 0.001 46.74±5.13a 50.25±5.41a 3.329 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COPD會導致呼吸功能惡化,降低患者肺功能,在病情控制進入穩定期后,導致患者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下降,且易增加復發風險,因此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尤為重要[9-10]。肺康復護理主要適應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干預中,目的是通過一系列護理及鍛煉措施,改善肺功能,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11-12]。但因肺功能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一的肺康復護理干預效果不佳,需在基礎肺康復護理干預上積極輔以干預措施,以達到促進肺康復目的。
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中采用分階段性的耐力訓練及肌力訓練,通過循序漸進的功率自行車耐力訓練及肌力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運動耐力,且對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具有較好地改善作用[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可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肺康復護理為針對性較強的干預措施,該模式中根據患者情況為患者進行氧療、呼吸鍛煉等,促進肺功能改善[15]。該模式中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提高支氣管內壓,增強呼吸肌力,避免外周氣道堵塞,改善肺通氣,緩解呼吸肌疲勞,增加肺活量,促進FEV1/FVC水平升高,利于患者肺功能改善,而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則通過實施功率自行車耐力訓練及肌力訓練,增加呼吸肌力,改善呼吸道功能,提高肺部通氣功能,利于促進肺功能的改善。本研究結果表明,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在肺康復護理中,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及需要為患者進行氧療,幫助患者維持血氧飽和度,利于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早期開展康復訓練,提高康復訓練效果,增強患者運動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通過阻抗訓練,增強肌力,提高運動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說明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有相互協同作用,促進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此外,本研究結果表明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利于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肺康復護理聯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增強患者運動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