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廖旭,李娟
德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德陽 618000
帕金森典型癥狀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姿態異常和肌強直等,同時伴隨不同程度便秘、抑郁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1]。截至目前,帕金森病尚無根治措施,只能通過藥物緩解各項臨床表現。患者出院后護理服務中斷,同樣影響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因此,出院后回歸家庭和社區繼續實施的延續性健康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健康管理模式實現疾病大的全流程管理,在慢阻肺、2型糖尿病、腫瘤等患者中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對帕金森病的管理效果鮮有報道[2]。為此,本研究以德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8例帕金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應用價值進行如下探討。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為98例帕金森患者,均為德陽市人民醫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間收治的患者。根據患者診治順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2.86±1.54)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32±0.84)年;受教育年限3~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27±1.15)年。觀察組:男24例,女25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2.92±1.48)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36±0.81)年;受教育年限4~1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25±1.18)年。納入標準:(1)經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帕金森病。(2)年齡不低于60歲。(3)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2)伴隨其他類型神經系統病變。(3)伴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因失語無法溝通。(4)既往有精神病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在院內接受帕金森常規護理,出院后予以電話、定期復診等常規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健康管理,時間均為患者出院時至出院后1年,具體措施如下。
1.2.1 組建延續性護理團隊團隊包括醫院帕金森多學科管理小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訪小組、居家照護小組等三個小組,具體成員構成如下。(1)醫院帕金森多學科管理小組:2名神經內科醫師、2名帕金森健康管理師、2名專科護士、1名康復師、1名營養師、1名心理咨詢師。(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訪小組:2名社區醫師,4名社區護士。(3)居家照護小組:每位患者家庭選擇1名家屬或長期陪同人員。組內、團隊內人員各司其職,確保護理責任落實到位。
1.2.2 管理核心內容 (1)醫院帕金森多學科管理小組:①出院前,病房管床護士建立患者電子信息檔案,記錄患者病情、住院期間診治經過、康復情況等信息,并協助社區建立患者信息網絡管理平臺。②出院前1周,采用醫院自制的“帕金森患者健康管理需求調查表”評估患者出院后健康管理需求,并以此為基礎,由組內多學科成員制定符合患者自我需求的個性化健康管理計劃,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康復護理、復診計劃等方面。③出院前3 d,進行規范用藥指導,告知患者嚴格遵照醫囑按時定量用藥的重要性,治療初期無明顯治療效果時同樣需堅持用藥,不可私自增加藥量或調整為其他藥物,對各種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做出準確的解釋說明。④制定康復運動方案。組內康復醫生“一對一”協助患者進行個體化康復訓練,0.5 h/次,一周三次,包括被動肢體牽伸、肌肉按摩、被動關節活動等被動運動,和深呼吸、鼓腮、皺眉、握拳、轉體運動、原地踏步、下肢邁步等主動運動。⑤定期與社區隨訪小組成員溝通交流,組織成員下社區開展義診、專題講座等相關活動。(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訪小組:①將醫院出院、醫院轉診的本社區帕金森患者資料登記、歸檔,錄入社區網絡管理平臺。②組內成員制定本社區帕金森患者隨訪制度,包括電話隨訪、上門隨訪、門診隨訪等,按時完成隨訪工作。③對患者及居家照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導。了解患者負面情緒嚴重程度,分析其產生原因,同時結合患者個人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④根據醫院多學科管理小組制定的康復運動方案,協助患者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康復訓練。⑤定期與醫院多學科管理小組及居家照護小組聯系,反饋工作開展情況、患者康復情況等信息。(3)居家照護小組:①協助患者進行自我管理,通過微信群的方式及時向醫院多學科管理小組、社區隨訪小組反饋患者居家信息,并及時咨詢、解決照護中遇到問題。②照護者協助患者于家中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康復訓練。③患者若有不適,及時送院就診。
2 兩組GQOLI-74評分對比(±s)分

2 兩組GQOLI-74評分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P物質生活52.74±5.32 55.66±6.48 2.438<0.05軀體功能53.96±6.18 56.84±5.40 2.456<0.05社會功能53.24±6.12 56.76±5.54 2.985<0.05心理功能55.84±6.56 59.56±7.20 2.673<0.05生活質量207.87±21.09 225.13±23.31 3.844<0.05
(1)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定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對生活自理能力予以評定。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2)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定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問卷由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狀態組成,各項得分范圍依次為16~80分、20~100分、20~100分和20~100分。最終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組內Barthel指數均較干預前有顯著提升,且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 P護理前56.50±4.87 55.82±4.21 0.739>0.05護理后64.15±6.85 70.28±7.20 4.318<0.05 6.371 12.136<0.05<0.05 tP
觀察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等各項目及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當今老齡化加重的形勢下,帕金森病發病率也呈升高趨勢,成為影響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主要神經系統慢性疾病之一[3]。帕金森作為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需要長期堅持服藥、合理飲食、康復鍛煉,因此出院后的康復管理應得到充分重視。“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延續性護理模式,通過醫院、社區和家庭三方的緊密聯系、通力配合,實現科學、全面、優質的慢病管理服務[4]。
帕金森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其護理工作主要是在家庭內進行。實施“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可由醫院和社區工作人員為患者提供完整性、連續性的專業化護理,將護理工作中心由醫院轉移至社區和家庭,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緩解患者所在家庭經濟壓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該管理模式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需求調查,切實了解每位患者所遇問題,實現個體化管理。不僅如此,該管理模式關注患者心理狀態,使得患者負面情緒得到緩解,以良好心態應對疾病及出院后的康復工作,促進生活質量的改善[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管理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帕金森患者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可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存在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