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燕
中南大學湘雅附三醫院,湖南長沙 410000
外科門診換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創面情況,并進行創面清潔、消毒和去除壞死組織等,促進創面的恢復。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創傷嚴重、藥物刺激等會促使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多數患者換藥時對疼痛的耐受度降低,導致昏厥現象的發生。同時會促使患者出現焦慮情緒,對創面恢復產生不良影響[1]。故為促進外科門診換藥的順利進行,需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可視化宣教護理主要采取多樣化的宣教形式促進患者對換藥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同時通過針對性的換藥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對創面的恢復產生積極影響[2]。目前關于可視化宣教護理應用于外科門診換藥中的報道還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將常規健康宣教(175例)與可視化健康宣教(175例)進行對比,觀察就診時、護理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變化、疼痛程度以及護理滿意度,為臨床外科門診換藥患者的護理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間于中南大學湘雅附三醫院外科門診接受換藥的3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排列法分為兩組。參照組175例,其中男91例,女84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2.56±3.86)歲,手足外傷22例,膿腫切開45例,傷口縫合50例,燙傷/燒傷58例,文化程度:小學45例,中學/中專87例,大專及以上43例。試驗組175例,其中男93例,女82例,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32.15±3.77)歲,手足外傷25例,膿腫切開46例,傷口縫合48例,燙傷/燒傷56例,文化程度:小學45例,中學/中專90例,大專及以上40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初次進行外科換藥,單部位受傷,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無嚴重的臟器功能損害,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聽說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活動性感染。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口頭注意事項宣教、心理護理、飲食及運動指導等。
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予以可視化宣教護理。(1)記錄資料。患者就診時,詳細記錄創傷的情況,內容包括:創傷類型(臨床診斷)、創傷深度、有無感染及創傷用藥情況(藥物名稱、用藥頻次、方法)等,記錄在冊。(2)制作宣傳手冊。制作圖文并茂的換藥知識宣傳手冊,即在圖片旁注有文字講解,內容以換藥步驟、注意事項及換藥后的患者自我護理等為主。(3)制作視頻。錄制各類創傷換藥的視頻,配有通俗易懂的講解,注意視頻聲音清晰,有字幕解釋,且字幕不會對視頻的觀看造成影響,主要強調換藥的過程、注意事項及換藥后患者的自我護理措施。(4)可視化宣教。換藥前,向患者發放換藥宣傳手冊,并播放與患者創傷類型相對應的換藥視頻。患者觀看完畢后,詢問患者有無疑惑并給予準確的解答。待患者換藥完畢后,強調患者自我護理注意事項,并提醒患者下次換藥時間。
分別于就診時、護理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及護理后護理滿意率完成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疼痛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的評估。評估前向患者介紹各量表評估的目的與方法。(1)SAS共計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其標準差的分界值為50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2)SDS共計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其分界值為5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3)VAS分值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分值越小,疼痛越輕[3]。(4)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制定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定量表,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一般滿意(60~89分)和不滿意(<60分)3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就診時,兩組患者S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參照組(n=175)試驗組(n=175)t P 11.358 24.856 0.001 0.001 tP就診時52.45±4.16 52.27±4.09 0.408 0.683護理后47.56±3.89 42.65±3.08 13.091 0.001
就診時,兩組患者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參照組(n=175)試驗組(n=175)t P 9.556 22.348 0.001 0.001 tP就診時53.25±5.05 53.48±5.12 0.423 0.672護理后48.56±4.08 43.36±3.11 13.409 0.001
就診時,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參照組(n=175)試驗組(n=175)t P就診時6.45±2.08 6.57±2.12 0.534 0.593護理后4.78±1.18 3.09±0.83 15.497 0.001 9.238 20.221 0.001 0.001 tP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5.43%,參照組為82.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指出,疼痛會促進機體釋放前列腺素,促使血小板強烈收縮,導致機體血液循環障礙,影響藥物療效,最終對創面的修復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等,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造成影響,進而對傷口的愈合造成負面影響[4-6]。因此,做好積極的換藥護理尤為重要。健康宣教是指通過有計劃、專業性的指導提高患者的認知,促使患者理解并接受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最終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7]。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護理亦取得較大的進展,健康宣教已成為護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但常規健康宣教以口頭宣講為主,患者無法及時理解其中的內容,對其護理配合度產生影響,在外科門診中應用效果不佳。
本研究結果說明,可視化宣教護理能夠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有效減輕疼痛。在可視化宣教護理中,采用文字、圖片與視頻相結合的多樣化形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能夠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促進患者對換藥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促使患者掌握換藥后注意事項及自我護理方法,從而規避不良因素的影響,為創面的愈合創造良好的條件[8]。同時提高患者的認知度,有效減輕因知識缺乏引起的焦慮、抑郁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還能夠促進患者的配合,促進換藥的順利完成,對創傷的恢復產生積極影響[9-10]。此外,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促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減輕患者對疼痛的過分關注,從而減輕患者的主觀疼痛感覺,進而減輕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緒,形成良性循環[11]。熊紅梅[12]指出,可視化宣教中通過針對性的換藥護理能夠轉移患者對疼痛的過分關注,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同時緩解焦慮情緒。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可視化宣教組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低于常規護理組,進一步證實可視化宣教在減輕門診外科換藥患者焦慮情緒、疼痛方面的優勢。在可視化宣教中,充分展現人文關懷,能夠讓患者充分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愛與尊重,從而創建良好的護患溝通氛圍,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證實可視化宣教護理能夠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外科門診換藥患者實施可視化宣教能夠有效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及疼痛情況,有利于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