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12 月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構(gòu)建了一臺76個光子100 個模式的量子計算機“九章”,它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岳”快一百萬億倍。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需要一億年完成的任務,“九章”只需一分鐘。同時,“九章”也等效地比谷歌2019 年發(fā)布的53 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實現(xiàn)“量子霸權(quán)”。
而實現(xiàn)量子霸權(quán)的團隊領頭人,除了廣為人知的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還有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
很多人對陸朝陽比較陌生,但在量子領域,這個年僅37 歲的年輕人早已是“傳奇”般的存在。2020 年, 他先是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20 年度阿道夫隆獎章;接著,他又斬獲國際上第一個以量子計算命名的重量級獎項——2021 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nèi)特量子計算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摘得這項大獎的桂冠。
撇開2020 年的高光表現(xiàn),陸朝陽的故事早已在國際量子界家喻戶曉,他曾在潘建偉帶領下參與研發(fā)出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西方權(quán)威科學媒體贊譽他是“操縱光子的中國巫師”。然而,我們看到的則是當今中國跨越式發(fā)展給他帶來的人生轉(zhuǎn)折。
1982 年出生的陸朝陽, 最初十分平凡,他是浙江東陽畫水鎮(zhèn)陸秀村人。以這個普通的村莊為起點,他憑借勤奮苦讀,走出了山村,走出了鄉(xiāng)鎮(zhèn),走向重點實驗學校東陽中學。
接著他蛻變成了一個“ 學霸”,連續(xù)獲得王惕吾一等獎學金和嚴濟慈獎學金。也是在東陽中學,他遇到了中國量子領域的傳奇人物——潘建偉。
潘建偉被稱為“ 中國量子力學之父”,當年,他回到母校東陽中學,做光量子方面的科普報告。
當時, 光量子學在國際尚屬新領域,因為其發(fā)生的一些效應,所發(fā)生的物理尺度是非常微小的,是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念^發(fā)絲的幾千萬分之一大小。在當年,這樣全新的一個微觀世界,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聞所未聞。
而16 歲的陸朝陽,在臺下聽完潘教授的報告后,登時被神秘詭譎的量子世界所吸引,他決定以此作為發(fā)展方向。
沒想到的是,這個決定讓未來的中國量子領域,多了一個屬于“陸朝陽”的故事;陸朝陽更沒想到,自己和潘教授的緣分,才剛剛開始……
18 歲, 陸朝陽順利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直接被保送到國家實驗室,而他的導師正是潘建偉。
作為潘教授的大弟子,陸朝陽被寄予厚望,給他的科研任務也極為重要艱難——他要負責重建光學實驗平臺,并且將其升級到具備操縱六光子糾纏的能力。
要知道, 六光子糾纏的操縱,數(shù)十年來在國際上還沒人實現(xiàn)過。陸朝陽回憶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我基本上每天在實驗室待到晚上11 點之后,寒假的時候做完實驗,外面下了很厚的雪,我就一個人踏著積雪,從東區(qū)實驗室走到西區(qū)宿舍。”
那一年,他犧牲了所有的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包括春節(jié)假期,一門心思拼命地做試驗。因為是第一次做科研,其中遇到的困難無法言說,曾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他遲遲無法將實驗推進到下一步,最艱難的時候,他差點要放棄用新判據(jù)來證明結(jié)論。是潘建偉的鼓勵,讓他重新振作,就這樣一點點在實驗室里搭建和調(diào)試裝置,一道道克服難題。
在這樣“拼命三郎”般的努力下,陸朝陽交出的答卷驚艷了全世界:他不僅成功制備了六光子糾纏態(tài),還在國際上第一次實驗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直接刷新了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紀錄。
這一年,他只有24 歲,但卻在國際上為中國的量子領域奪得一席之地。
在這之后,陸朝陽成為在量子世界里打怪升級的超級玩家。
25 歲,他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固態(tài)量子光學的深造。短短三年內(nèi),他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
此后,這位驚才絕艷的少年,一路在國際“過關斬將”,為中國贏得一次次科研尊榮。
在與團隊密切合作下,他四次刷新光子糾纏的世界紀錄,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xiàn)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tài),并在全球第一次開創(chuàng)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技術。
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評選陸朝陽是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美國光學學會聘陸朝陽為學會會士;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以19 世紀最偉大的光學家菲涅爾命名,是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給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而2017 年陸朝陽摘得桂冠!
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正是他的老師潘建偉。
在完成劍橋大學博士學業(yè)后,陸朝陽沒等英美開出的優(yōu)厚條件,甚至沒有做任何停留,就直接回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很多人不解, 陸朝陽笑著回答:“我曾與潘建偉老師有個君子之約,學成之后報效國家。”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祖國讓人心底踏實,他說:“我覺得同樣做一項科研,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就算再艱苦,也更有歸宿感和成就感,更值得。”
就這樣,這位渾身沸騰著熱血的年輕人,沒有給自己第二條路的選擇,回到祖國,進行更高難度的科研攻關。那年,他只有28 歲,成為中國科技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
他帶著幾個年輕的學生成立了實驗室,要在祖國相對薄弱的固態(tài)量子調(diào)控技術方面做研究,這一領域全球都在暗暗較勁,陸朝陽帶著團隊奮起直追。
短短三年,他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打破了之前的6 光子紀錄,實現(xiàn)8 光子糾纏,在多光子糾纏領域,讓中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
當一個燈泡被點亮,你看到的是一束光,看不到的是萬萬億計的光子,操縱光子是光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而陸朝陽和同事們經(jīng)過12 年的努力,終于控制住了10 個光子。
也由此,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誕生在中國。
量子力學預見世界未來,陸朝陽說:“ 如果沒有量子力學,今天人類使用的計算機、移動通信、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都將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2016 年, 我國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試驗衛(wèi)星。外媒稱:“沉寂千年的中國,誓回文明創(chuàng)新之巔。”
今天,計算機芯片集成度不斷提高,計算速度越來越快,尺寸越來越小,但也被逼近物理極限,人類還能如何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
全世界都在為此絞盡腦汁,而陸朝陽帶領年輕的團隊,正在利用量子世界特有的規(guī)律,不斷提升光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他們從事的量子信息技術,在歐洲被稱為“第二次量子革命”,其巨大潛力,已經(jīng)得到全球普遍共識和廣泛關注,未來的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如今,潘建偉和陸朝陽團隊的成功,將幾十萬年的運算時間縮短為幾秒鐘,必將改變世界。
年僅37 歲的陸朝陽,在白發(fā)蒼蒼的科學家們眼中,還是個初窺量子世界大門的“少年”。
然而,少年自有少年強,一向謙遜低調(diào)的陸朝陽說:“做學問需要頂天立地,這個時代需要仰望星空的年輕人,我們應當勇于擔當,甘于堅守!”
(摘自“華人星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