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今日國人可謂進入了一個堪稱生活方式危機的時代。國人過去習以為常的“過日子”的方式和方法,變得不可維系。幾乎每一個過日子的環節,都面臨艱難選擇。過去,多子多福幾乎是人們的信仰;而今,生不生,生幾個,已經是個選擇題。過去,結婚是順其自然的事,門當戶對雖然“封建”,絕大多數人卻將婚姻和家庭視作人生歸宿;而今,要不要結婚,和誰結婚,已經是一個難題,農村“光棍”和城市大齡未婚女青年,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婚姻圖像的重要一景。過去,“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是老人們安度晚年的信條;而今,老年人空巢和“自養”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社會規則。
人們似乎不知道為何過日子,如何過日子。“美好生活”是每一個人的追求。于是乎,哪怕是最底層的民眾,也有中產生活的想象。他們用極其有限的收入,甚至是通過自我剝削,加班加點的收入,去獲取他們所認為的美好生活方式。在城市擁有一套住房,有休閑和娛樂,有汽車等消耗品,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現代社會關于美好生活的定義。可是,人們很可能因此而失去那些難能可貴的生活價值。天倫之樂已經被家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所代替;消遣,以及對日子的慢慢品味,已經被消費主義,以及匆匆的,精準計算的時間利用所代替。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不斷地自我規訓,不斷地將家庭策略發揮到極致,哪怕這些生活方式本身在反噬生活的美好。
短短幾年間,國人的生活方式變了個樣,個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閑暇時間的利用等,邏輯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是鄉土本色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家庭本位上,在穩定的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之上,開展其勞動、消費和休閑方式。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在加速進行,人們的勞動、消費和休閑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其顯著特征是,個體主義在崛起,家庭已經不是生活方式展開的必須。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美好生活的實現,恰恰是建立在家庭代際支持的基礎之上。
過日子是一系列個人生命事件和家庭事件構成的連續體。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人生事件的展開是過日子的主線;但對于上一代人來說,家庭事件才是過日子的主軸。但年輕人在實踐自己的中產生活時,父輩們正在辛辛苦苦為其準備好一切,而中產生活方式里,似乎是沒有祖輩的位置。那些老年人,在傳統意義上,歸父輩孝順和贍養;而在中產生活方式中,歸國家和社會供養。
問題在于,三代人的生活方式很難兼顧。理論上,只有過好日子,才能實現人生圓滿,順利實現家庭再生產。家庭生命周期由生、老、病、死等大事件構成的,每一個事件都由特定的社會機制在支撐。生育小孩,便意味著家族綿延和天倫之樂;結婚、造屋意味著家庭進入擴張期,也是人生的巔峰;而贍養老人,讓其有好的歸宿,是人生責任,也是社會繼替的保障。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總有人要做出犧牲。人生理想和家庭圓滿在任何一個生命事件中,都可能出現裂痕。當這些事件無法順利延續時,生活方式危機就產生了。
今天,國家也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介入私人生活領域,總是以某種方式安置和引導人們如何“過日子”。一系列國家行動,如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治理和移風易俗,雖是一方面是為了創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套新的生活方式標準,讓農民主動或被動的卷入了現代生活系統。因新舊生活方式交替而產生的社會危機,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