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一生都在不斷面對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我是什么,我好不好,有沒有人愛我,我有沒有用。
不少人都受困于三個想法:一,我沒有用;二,沒人愛我。三,我運氣差。
每個想法都會衍生出不同的“后續行為”,比如:自覺沒有用的人,可能躺平自暴自棄,也可能為了證明自己有用,拼命工作,或者不斷在這兩個狀態之間循環,一會兒吃飽等死一會兒奮發圖強,就跟那種會反復加熱的水壺似的:水溫降到一定程度,就恐慌開始嘩啦啦加溫;到一定程度,啪一聲跳了,就開始自然而然地降溫——你不把水壺拿開,它能自己玩這一套玩到地老天荒、水干壺黑。
要怎么樣才能擺脫這樣的窘境,踏實地走自己的路?并不僅僅是反復對自己說“我最可愛、我最獨一無二”就能實現,而是你得真這么想,同時有很多事物證明你的想法。比如你的父母愛你、你的朋友愛你、你有過美好的感情關系、你有客戶、讀者、同事、路人……都很欣賞你。
而這時,很多人直接進入“原生家庭”模式:我的父母不愛我。
也許,但其他的,都是你可以努力的。朋友,愛情、工作。你必須借助這些點點滴滴的自我,來充實飽滿這個虛無的“我”,讓它堅實。
還有,當你說:我最優秀——這是嘴硬,還是真的這么想?有什么東西能證明你的想法?你的證據在哪里?
很多人,尤其是女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多半就會不斷從父母那里收到批評:腿并上、女孩子不能這樣;小聲點兒、女孩子……這種隨時隨地的批評,很令人痛苦。這當然是愛,但對于自尊自信的挫磨,像永遠的砂紙。
這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一些別的證據:比如實實在在的物質。
我當然很聰明,因為我考上了清華。我當然被愛過,你看我的十克拉鉆戒。我當然很牛,我25歲就赤手空拳買到了第一套房子。我當然見多識廣,我去過全世界每一大洲——南極洲除外。我當然很成功,我有金燦燦的簡歷。這些東西很庸俗,但它們“實在”,其他人的態度、口氣、語言,都不能抹殺實物的力量。
堅定的價值觀、務實的人生觀,合在一起,就是“堅實的自我”。
國慶出游的朋友們陸續返回了,他們——大部分是她們,告訴我:處處,都能看到結伴同游的女孩子。每一個或大眾或冷門的景點,都會有攢起來的微信群,人們——大部分是女孩子,在里面發出邀請:有沒有人想自駕去草原?一定有人響應。幾個人,熱熱鬧鬧算時間,能一拍即合的也不多,有時候時間對不攏,又各自找。到最后,總能湊到人的吧?
大部分女孩子沒有意愿,單身上路。要獨立處理人生旅途上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確實更需要見識和能力。但是,出來長長見識,領略大好河山,增加經驗,哪怕只是為了老了,能更好地回味,也是值得的。不一定非得等度蜜月才能出遠門。不一定非得和男朋友。
我是絕不鼓勵女性過“狹窄之極的人生的”——但偏偏就有相當多女性,過的是這樣的人生。上學放學,安分守己。在同城上大學,恨不能是走讀。循規蹈矩地結婚,娘家婆家隔得不遠。上一份普普通通的班,沒有成就感也沒有危機。她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就那么幾個:爸、媽、老公、小孩。
有發小有閨密,但如果她們是“走出去”的人生模板,與她可能就只是過年時候見一面吃一次飯;如果和她相仿,那不過就是:她懂的,她們全懂,沒啥可聊;她不懂的,她們也不懂,遇到問題,全員抓瞎。
小圈子生活,會讓她們放大自己所有的生活經驗,都當作天大的事兒。比如,單位上過度的兢兢業業,在極微小處下功夫。而當這種額外的付出,不受重視的時候,又極受打擊,立刻就往油子的方向去。
還有,非常重視婚育,異常強調這些。一開口就是:“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小孩就知道了。”——結婚生育這么普通的事兒,為什么要想象其他人沒有遇到呢?但是,沒辦法,這已經是她們生活中的巔峰。
——如果這種巔峰,不受丈夫公婆重視呢?萬念俱灰,懷疑人生。
這樣的女性,得非常非常平順,才能快樂。因為,她一生所重視的一切,對其他人來說,都太普通太瑣碎,很難給予她贊美。她也會渴望被愛被欣賞,有來自同性或異性的友情。可是光這些細小的上班、生小孩的事兒,聊天都沒什么可聊的。
遠不如聊聊月牙泉。
年輕時候,不曾縱馬天涯。新中年時代,更不可能了。所以,當你還年輕,還不如去遠方看看白樺林。詩酒趁年華。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