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妮
一
父親愛茶,幾十年來無茶不歡。記得還很小的年紀,我就跟著父親到山上采一種青葉子,炒干后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可以當茶喝,那是我最初認識的“老土茶”。
今年清明,收到朋友寄來的春茶,矜貴的明前茶,來自凌云高山,我可不敢獨享,因為這是父親的最愛。駕車直奔郊區娘家,一路飛馳,一路想象父親捧茶在手時的陶醉模樣,我就忍不住樂。
走進家門,看到父親正在擦拭家具,一套嶄新的實木茶臺擺在廳中央。我驚嘆:“爸,茶臺到啦?”父親笑道:“是呀,你阿弟昨日讓家具店送來了!”
看著父親喜不自禁的樣子,我會心而笑。還記得春節時,父親到鄰居家串門,說起哪家的新房夠氣派,誰家的茶臺真高級,老父親感嘆:“現在的人都講究生活,連不懂茶的年輕人都玩功夫茶啦!”
上個月三姐搬新居,我們到家具店挑選家具。父親對實木家具情有獨鐘,在一套花梨木茶臺前,他的腳步便移不開了,情不自禁地坐下來,粗糙的雙手在光滑的臺面上輕輕摩擦,還饒有興致地研究那嵌入式的智能燒水爐。
父親的心思做兒女的哪有不懂?姐弟幾個商議,父親熱愛新鮮事物,何不讓老人家也趕一把“潮流”?
心儀已久的茶臺如今擺在自家客廳,看得出父親很喜歡,他撫摸著光滑的臺面和仿古的雕花,就像觸摸他心愛的茶具一樣。
我對父親說:“今天我帶了好茶,正好賀您這新茶臺?!?/p>
“你阿弟訂了農夫山泉,泡茶最好?!备赣H呵呵笑道,張羅燒水沏茶。當熱水緩緩注入青瓷碗中,新茶的清香裊裊飄散,令人心曠神怡。舉杯聞香,父親大贊:“好茶!”
品味著清香四溢的高山茶,我的思緒也如茶香飄舞,回到父親與茶的往事中。
二
自我有記憶開始,就曉得父親愛茶。上個世紀80年代初,茶大概還屬于奢侈品,父親并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意義的“茶”,但他卻識“制茶”。我曾聽祖母說,祖父以前是賣涼茶的,會做手工茶。父親小時跟祖父上山采涼茶草藥,時常帶回一種特殊氣味的青葉,可以炒制成“茶”??删驮诟赣H六歲那一年,祖父被國民黨抓壯丁一去不返杳無音信,留下一包手工制作的土茶葉,讓年少的父親一直珍愛如寶。后來在祖母的指點下,父親也慢慢學會了手工制茶,他管那特別的青葉炒出來的叫“老土茶”。
清明前后,滿山的“老土茶”冒出嫩紅的新芽,輕柔的葉片在陽光映照下散發金色的光彩。父親把那鮮嫩的葉芽摘下來洗凈晾干,然后用干凈的鐵鑊開始炒制,如炒青菜般用猛火快速翻炒至軟熟,隨即把冒著青氣的葉子倒在簸箕上。父親將熱氣騰騰的青葉壓實攏在手心,用力反復地搓揉,柔軟的青葉隨著雙手的轉動漸漸變成卷曲的條狀。待熱氣漸散,搓揉過的葉子還要倒進鍋里再度炒熱,再搓揉,幾經翻炒,直至半干,最后攤開在簸箕里置于陰涼處晾曬,待水分完全干燥,“茶”也就做好了。經晾曬、殺青、搓揉、焙干的“老土茶”是父親的“精神食糧”,勞累時泡上一杯,解渴、也解乏;天熱時煮上一大鍋,一家人可以當涼茶喝。每次煮好“老土茶”,父親便大聲喊:“孩子們,來吃茶啦,健胃祛濕的涼茶,有錢也買不到的!”見我們捏著鼻子跑開,父親又哄道:“這茶是好東西,不苦的,喝了身體健康不用打針吃藥。”姊妹們便聽從父親的話,每人倒一碗“老土茶”咕嚕咕嚕地喝下去,果真也不難喝,入口有一點點苦澀,但喝過之后嘴巴蠻舒服,口舌里慢慢滲出一種甘甘的味道,倒是比母親煲的草藥涼茶要好喝些。
那時農村的生活還不富裕,我的父母要養育七個子女和常年臥病在床的祖母,一個十口之家,生活的重擔可想而知。父親為生計奔波勞碌,卻一直堅持做茶、喝茶。村里的井水帶堿性,“老土茶”泡出的茶湯是紅黑色的,氣味清苦,卻有一種特別的滋味,也許就是那樣的“老土茶”,安撫著父親常年喝木薯粥的腸胃,讓他保持飽滿的精神和斗志,克服生活中的種種艱辛。而我們兄弟姐妹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慢慢接受并愛上了“老土茶”。
1983年,農村實行“分田到戶”,那一年村里也通了自來水。由于老家在郊區,水廠向城里供水填埋的管道需從我們村經過,老鄉們獲益可接通管道無償用水。嘩嘩流的自來水,水源為純凈的天然山水,水質干凈而清澈。自從有了自來水,父親更喜歡泡茶了,酸堿度平衡的自來水泡出的“老土茶”不再是又紅又黑的,而是清透的深紅色,滋味似乎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苦澀中帶著淡淡的回甘,正如分田到戶后的農民,生活有了奔頭,也品嘗到了生活中的甜味。
三
喝上自來水,有了自留地,父親想到了自己種茶、制茶。他開始沒日沒夜地上山開荒,利用農閑時在布滿石塊和草木瘋長的荒山上開辟出一片茶園。經歷一年多的辛勞,父親用一把鋤頭和一擔簸箕圓了自己的夢,在茶園種上了翠綠的茶樹,自此,我們家有了真正的茶。那片茶園也成了我們姊妹年少時的樂園,那些和父親一起采茶、制茶和吃茶的種種往事,是我們一生難忘的經歷和美好的回憶。
父親愛茶,也用心去制茶。在采茶季節,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被父親帶到茶園去,在太陽出來之前,我們得把一天的茶葉采摘回家。茶葉在炒制之前,要在陰涼的地方攤放一段時間,時不時輕翻一下,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時方可炒制。下午,父親把廚房那口大鐵鑊洗凈,便開始炒茶。他立在鐵鑊旁,母親在灶下燒火,待鑊底燒得透紅,父親便將一畚箕茶葉倒下去,青葉子在烈火下啪啦亂爆,父親也不用茶叉,以左右手輪換著翻炒,青葉在鑊里發出噼啪之聲如放鞭炮,水蒸氣直冒,等到青葉子淺下去,爆聲也小了,父親便用畚箕覆向鑊里一合,隨手翻轉盛起,再用棕帚撣兩撣,鑊里不留一粒,這得手腳麻利一氣呵成,不然青葉子會炒焦老掉。父親快手快腳炒得一鑊,接著又是第二鑊。炒過的青葉子倒在簸箕里,我們幾姊妹早已等在一旁,趁熱將茶葉搓揉,揉成緊緊的一團,反復用力,直至搓到碧綠的漿水微微出來了,才抖散攤在竹匾里,待父親再用幽幽微火,把炒過搓揉過的茶葉進行二度三度焙干。在炒茶的過程中,會有清香的氣味飄散出來,裊裊茶香久久彌漫在家的周圍。
父親將經殺青、揉捻、干燥等過程制成的茶葉放進一個大瓦罐里,密封存放,吃茶的時候從里面抓一把。有時父親會花上十幾個小時的時間,用幽幽微火精心炒制一些上好的綠茶,緊致、圓潤、光滑,大小如米粒。父親把品質好的茶葉挑到城里換錢補貼家用,自己吃的往往是次級的茶或是老茶婆。
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一家人都愛喝茶。通常在晚飯后,父親手抓一把自制的茶葉,撒入圓潤而中空的茶壺里,沖入滾燙的開水,約略片刻,將茶倒出。白色瓷杯擁托著清新嫩綠的茶湯,還有隨茶葉而舞開的香氣,啜一口,從舌尖到喉嚨,都無比舒坦,那是屬于我們家的好茶。
從小,那簡樸的茶,是我們家人離不開的飲品,茶將我們全家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即使泡出的茶味是咬舌的苦澀,卻是印在辛苦生活里一段難忘的回憶。
多年以來,父親每天離不開茶,那氤氳著暖暖熱氣的茶湯,滋養著父親的身心,早已滲入了他的肌膚,潛進他的血液,是溶在他身體內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我常常想,茶帶給父親的,不僅是口腹之欲和健康之需,還有心靈和精神上的滋養和安慰吧?一個深刻的記憶至今印在我的腦海里——夜深人靜,仍在伏案看書寫字或研究建筑施工圖紙的父親,手邊擱著一杯釅釅的茶,疲倦時,他伸手捧起桌上的瓷杯,揭開杯蓋,輕輕往里吹一口氣,慢慢呷上一口,在杯蓋輕輕扣上的一聲脆響后,又繼續埋頭工作。那一杯提神醒腦的茶湯,可是父親為生活打拼的“續命茶”?
父親一生艱辛,經歷的挫折不少,命運也頗為坎坷。他出生于戰亂時期,自幼失父,留下祖母和三個年幼的孩子艱苦度日。父親的姐姐在一場疾病中夭折,小弟弟在“逃日本鬼子”的途中喪生,后來一直與我的祖母相依為命。父親聰明好學,祖母咬牙苦撐供他讀書,他是1960年村中唯一考上縣中學的高中生,卻因高考時的一場惡疾與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疾病和貧寒,讓父親只好安居鄉野,一邊治病一邊務農。他曾是鄉村教師,做過縣城糧所的臨時工人,也曾是公社企辦的會計人員。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縣城的建筑業興起,父親辭去企辦的工作又干起了建筑工。記憶中的父親總是積極樂觀的,從來沒有為生活皺過眉頭。無論時勢與命運如何,他都安然處之,認真去做每一份工作。他熱愛新事物,是“擅變”的,每次的“變”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父親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即使在艱難的歲月中,也努力咂摸出生活的甜味。
四
時光變遷,世事向好。在時代的更迭中,家鄉也隨著改革的步伐邁進了21世紀。經濟的發展讓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變,城市的不斷擴張把郊區的土地變成了一條條的公路、鐵路和一片片的廠房、樓房。父親辛勤經營了十多年的茶園,也在修建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時候被征收,湮滅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
沒有了茶園,我們家也不再種茶了,父親卻依然保持著喝茶的習慣。他又開始制作“老土茶”,每年春天,我隨父親上山采青葉子,也學會了制“老土茶”。一家人聚在一起時,還是會泡上一壺清新的“老土茶”,那熟悉的氣味,是我們家多年來揮之不去的味道,也是我們在父親的影響下對“老土茶”的摯愛。
近年,父親年紀漸長,身體出現了肺氣腫、腦梗死等疾病,為了健康他不碰煙酒,只飲清茶。逢年過節兄弟姐妹買茶孝敬父親,父親喝茶也不挑,在茶的品種上倒是逐漸多了起來,黑茶、紅茶、老白茶都接受,六堡、普洱、柑普茶也都喜歡,然而他最愛的,還是味道接近“老土茶”的綠茶。
晚年的父親,兒女都已長大,兒孫繞膝,生活無憂,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精神矍鑠。父親是個愛熱鬧的人,他年輕時曾參加鄉鎮文藝隊,到全縣各地演出“牛娘戲”,是個很受觀眾喜愛的角色。熱心腸的父親備受鄉親依賴和敬重,誰家趕上進新居、婚喪嫁娶等都要請他去“主持”,為主家寫對聯、記賬,各項事務忙得不亦樂乎。每年除夕之前,他為鄉鄰義務寫春聯,又得忙上大半個月。我常??吹礁赣H戴著老花鏡,在筆記本上寫畫著,或是揮筆書毫寫對聯。在休息的間隙,父親端起書桌上的紫砂茶杯,一邊喝茶一邊審視自己的杰作,面帶微笑、眉目舒展,一如那一杯裊裊飄溢著清香的茶……
五
“爺爺,我也要喝茶?!币粋€童稚的聲音,把我漫游的思緒拉回當前的現實中,是外面瘋玩得一頭熱汗的侄兒跑到茶臺前討茶喝。
“好好好,你也要喝茶。”父親笑呵呵地說,慈愛地為孫子擦汗,“曉得喝茶是好事兒?!?/p>
我把泡好的茶湯給侄兒和父親斟上,侄兒昂頭咕嚕一口喝下去,沖我甜甜地笑:“姑姑的茶真好喝呀,我還要!”我笑著給他再倒上一杯,卻無端想起兒時父親喊我們吃“老土茶”的情景。
我笑問父親:“明前茶如何?”
父親端著青瓷茶杯,輕呷細品,頷首微笑道:“凌云的高山茶自是好的,都說山泉是泡茶的好水,好茶遇到好水、好器,果然更加馥郁清香、回味悠長??!”
和父親品著上好的新茶,我又想起了“老土茶”。被茶香浸染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不正如一杯別有韻味的“老土茶”嗎?一片樹葉,在經過水與火、生與死的歷練后成為茶,最終在與水的相遇里完成了一生一次的飛翔。而父親,幾十年來在與茶的遇見里,也如茶一般,歷經嚴冬飛霜雨雪和初春生發嫩芽,經采摘、搓揉和炙烤,年過八旬已然一副深沉睿智的模樣。他一生與茶結緣,品嘗過老茶的苦,也品味到新茶的甜,他老人家已完成人生的磨礪和轉化,在對茶的品味里,安然接受生活的饋贈,也欣然享受兒女的關愛。
看著父親舒展的眉眼,我也笑意盎然,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愿在一杯茶的世界里,陪著父親慢慢變老。
【吳燕妮,2012年開始創作,2016年加入梧州市作家協會。作品散見于《西部散文選刊》《三月三》《西江月》等刊物?!?/p>
責任編輯? ?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