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浩
摘 要:自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土地整治工作在我國已經開展了很長的一段時期,并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取得和收獲了一定的成績,生態環境建設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日益完善化的保護。可盡管如此,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快速擴張、資源需求的不斷上漲,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生態污染和環境破壞也日益嚴重,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為了保障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化健康發展,充分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必須不斷加強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文明的有效建設,全面探尋當今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全面落實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土地整治;生態建設;問題;對策
1 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態建設問題
1.1 土地整治工作中的思維存在不足
在我國土地整治工作中,一方面因發展較晚,導致對土地整治功能和本質的基本認知不夠全面的同時對土地整治方面的經驗也相對比較缺乏, 無法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另一方面,認為土地整治工作就是一個項目、任務或工作,沒有真正認識到土地整治的功能與本質是對土地資源及其利用方式進行再優化和再組織的一個過程,從而使土地整治的本質內涵、系統定位、實施機制及核心目標等根本認知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土地在整治過程中,過于注重項目本身,而忽視了與土地整治區域及國家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1]。
1.2 土地整治過程中的結構與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國土地整治工作只是有了初步成效,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仍然缺乏實踐經驗。我國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重點工作都放在了土地的生產功能與經濟效益上。土地的整治工作往往以單一的項目、工程開始,可以說只是開展了“整”的部分。隨著我國技術的發展以及對人文生態的重視,才真正意識到土地整治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和方式,逐漸有了生態建設的意識。
1.3 土地整治工作的新材料及新工藝欠缺
隨著我國對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使得土地整治工作已由單一技術向多目標綜合技術開始發展的同時也由項目工程向系統協同發展,并且當前的土地整治也從單純的補充耕地數量發展到提高質量、增加數量、改善生態及改進鄉村生產生活的新階段,而這也就使土地整治對生態化新工藝及新材料的要求變得更高。
1.4 缺少土地生態建設的理論和技術經驗
我國土地面積廣,土地資源分布受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特色等因素的影響。對土地整治工作在不同地區的推行,應順應不同情況來制定針對方針。但我國的土地整治相關的工作經驗太少,也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生態建設的方案,經濟發展過快、資源需要量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失衡之間的矛盾,是目前我國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這同時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初期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如農村房屋拆遷居民點廢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當人們意識到生態破壞之后,回過頭來修復,這在我國土地整改中經常出現。在總結了實際經驗后,才意識到理論和技術的重要性。
2 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態建設策略
2.1 強化土地整治理念
由于土地整治工作對土地原有的布局和利用類型進行了改變,導致整個區域中的土壤、水體、空氣質量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的同時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也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土地整治工作時,就需要遵循生命共同體理念,將山、水、林、田、湖看作一個共同生命體,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也要對自然環境加以保護,并從整個生態系統完整性角度來考慮問題。
因土地整治會對生態系統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進行土地整治時,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完整的土地整治策略。如通過構建全國綠色基礎網絡體系,對全國重點土地整治區域進行確定,之后在進行土地整治時, 若屬于城市范圍,就需要在注重景觀多樣性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空間的分布格局;若屬于農村范圍,就需要在注重土地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對廊道的生態化設計進行提高,同時加強高標準農田的設計,并對生態功能進行優化,以此實現土地的綜合治理和整治,進而使土地的生態功能和生產效率得到提升[3]。
2.2 發展生態技術,建立生態技術支持平臺
生態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是當前我國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建設的關鍵所在,對于生態建設的良性發展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在對生態技術的推廣上,必須做到分尺寸、分層次,確保技術推廣過程中規劃分析與整合的合理性,并充分把握與實際土地整治中生態建設問題的相關工程措施、產業技術等,盡可能避免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要更多地引入先進的生態土地整治技術,以更好地發揮土地整治作用,如緩沖帶技術、防護林技術等,通過對這些技術的運用, 在技術層面上有效增強生態建設的可操作性[3]。另一方面,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過程中,土地整治部門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性,應充分了解各項內容,實現生態技術推廣和土地整治總體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深入聯系[3]。
2.3 完善土地收儲獎勵政策
為充分發揮土地收儲獎勵約束機制,增強土地收儲職能作用,建議進一步完善土地收儲獎勵辦法,合理確定獎勵補償依據。關于配合收儲獎勵,以具體收儲公告中明確的收儲期限作為獎勵補償的依據,如帶建筑物收儲的企業用地,企業應在公告后的三個月內完成土地收儲合同簽訂(包含權屬調查、中介評估及內部審批時限,暫定一個月),逾期獎勵減半或不予獎勵。關于企業轉產轉型獎勵補助,以企業用地使用效能作為獎勵補償的依據,對經自然資源、發改、環保、財政、地稅等部門考核認定達到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條件的,探索借鑒上海、東莞等地區“基礎補償(房地評估補償款)+增值共享(土地出讓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的土地收儲補償方式,以鼓勵優質企業留在本地再投資;對收儲時經認定達產評估或過程評估不符合要求的企業用地,按合同約定收回土地使用權,不予收儲獎勵補償。
2.4 構建完善的土地整治理論和技術體系
想要使土地整治工作順利開展下去,并達到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目的, 就需要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構建完善的土地整治體系。首先,對土地整治的定位、功能、模式及對象等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其次,針對土地整治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理論方式和技術;最后,對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進行創新,同時將理論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技術,并進行合理應用,從而促進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在進行實際工作時,還應對土地規劃、景觀生態及恢復生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綜合考慮,并在不影響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土地整治方案進行制定,以此從宏觀層面對土地的空間格局布置進行把控[4]。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必須在開展土地整治過程中,不斷探索生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對策,從而加快我國土地整治生態建設發展速度,實現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穎.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建設問題及發展建議探析[J].科技風,2019,(12):110.
[2] 李炎彰.中國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策略[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 2019,(8):11-12.
[3] 林小藝.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J].房地產導刊,2018,(26):209-210.
[4] 崔琳品.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9,31(4):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