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宇,岑鍵昌,李澤奇,謝仁華,高 鴻,蘇 平*
(1.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甘美醫院神經外科,昆明 650011;2.南充市中心醫院疼痛科,四川南充 637000)
顱內靜脈竇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少見病,在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5/100 萬。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妊娠期、產褥期、口服避孕藥、凝血功能異常等,發病率低但病死率、致殘率高,目前CVST 的早期診斷缺乏特異性。不同的治療方法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預后,延時診斷及錯誤的治療方法會增加患者的致殘率及病死率,本文報道妊娠并發CVST 形成1 例患者的資料及相關檢查、治療情況,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
1.1 患者資料 女性,28 歲,身高164 cm,體質量68 kg,G3P3,既往無特殊病史,于2019年12月13日無明顯誘因突發頭痛,遂于當地診所輸液治療,具體不詳。15 日晚8 時突發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伴右側肢體抽搐,無意識障礙,無其他陽性體征,家屬遂轉入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甘美醫院。16 日凌晨2 時在急診科行頭顱CT 示:雙側頂枕葉低密度病變伴散在高密度影,矢狀竇內見可疑三角形高密度影。急診科初步考慮:①雙側頂枕葉梗死、出血;②蛛網膜下腔出血;③CVST 形成。相關科室會診后轉入神經外科治療。神經外科查體:體溫(T):36.8 ℃,脈搏(P):91 次/min,呼吸(R):20 次/min,血壓(BP):117/70 mmHg(1 mmHg=0.1333 kPa),一般情況差,簡單對答,不完全遵囑,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ore,GCS)評分12 分(E3+V4+M5),雙瞳等大,直徑3.5 mm,光反射存在,頸稍抵抗,伸舌居中,右側鼻唇溝變淺,右側肌力0 級,肌張力偏高,右側腱反射減弱,右下肢病理征(+),左側查體正常。病史詢問過程中,家屬否認妊娠,神經外科考慮CVST,予吸氧、心電監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靜脈滴注125 mL 甘露醇等對癥治療。
1.2 相關檢查 血液檢查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3.07 g/L,血漿D-二聚體7.37 μg/mL,凝血酶原時間14.80 s,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27.30 s,白蛋白34.9 g/L,葡萄糖6.31 mmol/L,鉀3.37 mmol/L,血紅蛋白149 g/L,紅細胞4.58×1012個/L,全血黏度50(1/s)5.56 mPa·s,同型半胱氨酸6.70 μmol/L,特異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29993.00 U/L。床旁B 超示:宮內早孕,孕11周,明確妊娠史。16 日8 時患者出現右側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頭部抽搐,刺激左側肢體呈病理性過伸,GCS 評分4 分(E1+V1+M2),立即予125 mL 甘露醇靜脈滴注,呋塞米20 mg 靜脈推注,地西泮10 mg靜脈推注并持續泵入,復查CT 示:雙側頂枕葉內高密度混雜影較前進展,邊界清,腦溝內鑄型高密度影較前進展,右側頂葉局部出血較前進展,彌漫性腦腫脹,雙側側腦室受壓。考慮CVST 導致靜脈回流障礙性腦梗死及梗塞后出血進展、顱高壓,與家屬交代患者目前病情危重,可嘗試介入血管內取栓、溶栓治療,家屬同意血管內取栓術,于16 日12 時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顱內靜脈竇血栓取栓、溶栓術”,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動脈期未見異常,靜脈期見靜脈顯影明顯延遲,上矢狀竇、直竇、右側橫竇、乙狀竇、右側頂葉皮層靜脈未見顯影。靜脈引流緩慢,術中微導管內間斷注入2 萬單位尿激酶并持續支架取栓10 余次。術后復查全腦DSA 示:上矢狀竇、右側橫竇基本通暢,靜脈顯影速度明顯加快。影像資料見圖1。Dyna-CT示顱內出血情況同前,腦腫脹。術后將微導管置入上矢狀竇中部,持續泵入尿激酶。帶氣管插管返回神經外科繼續重癥監測、呼吸機輔助呼吸、鎮靜、鎮痛、抗感染、補液、穩定內環境等對癥治療。患者于17 日凌晨4 時突發血壓下降(65/42 mmHg),予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持續泵入維持血壓穩定,GCS 評分2T(E1+VT+M1),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血管活性藥物維持生命征治療,病情無明顯改善,生命征不平穩未復查CT,22 日家屬了解病情后要求出院,出院1 d 后因呼吸循環衰竭患者死亡。

圖1 患者CT 及DSA 影像圖
CVST 是一種少見的腦血管病,顱內靜脈壓力低、血流速度緩慢,血栓形成易引起擴散。CVST 形成以后,原本流暢的血液經靜脈竇流出受阻,導致顱內壓力進行性升高,繼發腦靜脈淤血和腦組織受壓缺血、缺氧,進一步致腦缺血壞死和出血損害,最終致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目前已知的CVST 危險因素多達100 種,分類方法多種多樣,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1〕根據CVST 發病機理分為10 大類,分別是血液易栓狀態、處于妊娠期或產褥期婦女、口服避孕藥史、感染相關病史、血液系統疾病、藥物相關、癌癥相關、機械因素、全身系統疾病及未知危險因素。2014年Moll 等〔2〕在總結前人分類方法基礎上重新對危險因素進行分類,分為先天永久遺傳性及后天暫時獲得性,該方法更容易識記。大部分CVST 患者可找到相關危險因素,女性危險因素中后天暫時獲得性較更易發現,在ASA 分類法中,3 類是女性特有的高危因素,分別是妊娠期、產褥期、口服避孕藥史。在其他個體研究中,Geisbüsch等〔3〕在其納入143 例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女性性別和口服避孕藥史是CVST 發生的危險因素,其高危因素在國內較大型回顧性研究中得以驗證,王亞潔等〔4〕在對1267 例孕產婦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結果顯示,剖宮產、產褥期感染、口服避孕藥是孕產婦CVST 發生的主要原因。該病例患者入院后確診為妊娠,是CVST 發生的誘因。
CVST 好發于中青年,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患者本次發病的誘因,血栓累及靜脈竇的位置及范圍,是否并發顱內出血,顱內梗死等嚴重并發癥以及患者自身代償耐受程度等〔2〕。CVST 患者多表現為顱高壓癥狀,以頭痛表現最為明顯,70%~90%以頭痛起病,該患者首發癥狀為頭痛,與文獻相符。但CVST 患者頭痛無特異性,應與其他疾病引起頭痛相鑒別。CVST 臨床表現還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運動障礙、言語障礙、癲癇及其他神經功能缺失,嚴重患者甚至很快出現深昏迷、死亡〔5〕。隨著影像學發展及醫師對該病的認識越來越多,該病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多數患者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入院,該患者發病3 d 入我院,入院時即確診為該病。
CVST 診斷有賴于影像學檢查,CT 檢查可作為該類患者篩查的主要手段,可排除出血性疾病,直接征象為靜脈竇走形區域表現為 “細繩征、三角征”,間接征象可表現為靜脈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大腦鐮致密及小腦幕增強影〔6〕。CVST 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現主要是不同時期血栓表現為不同信號影,磁共振靜脈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可以更為直觀地發現閉塞的靜脈竇位置及范圍,調整治療方式,也是確診和復查治療效果的方法之一〔7〕。其主要表現為受累靜脈出現完全及不完全的閉塞、正常發育的腦靜脈竇血流信號消失、閉塞的靜脈竇周圍側支循環的形成,相關引流靜脈的異常擴張〔8〕。MRV 其優勢較CT 或MRI 檢出率更高,更直觀反映病變位置及程度。由于靜脈竇存在先天變異,MRV 檢查可能發現其變異位置血流減慢或消失,其缺點為較DSA 假陽性率高。DSA 是CVST 的確診方法〔9〕,可通過動脈造影直接觀察有無血液回流障礙,從而確診該病。CVST 最易累及上矢狀竇,其次是橫竇、乙狀竇,該患者在后期行DSA 檢查示累及多個靜脈竇,可能與預后不佳有關。張士忠〔10〕研究顯示直竇受累為CVST 預后不良的高危因素,考慮直竇為患者深部腦組織主要引流靜脈,直竇引流不暢可導致深部丘腦、基底節區等重要神經核團受損,進一步加重患者功能受損。
CVST 患者的治療原則為積極處理病因及脫水、降顱壓、補液、穩定內環境、抗凝、溶栓等綜合治療。《中國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指出〔9〕,一旦證實CVST 形成,均應接受抗凝治療。抗凝治療中,首選低分子肝素,研究表明,在低分子肝素治療出血性CVST 患者時,并不增加其出血風險〔11〕。抗凝治療只是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預防血栓繼續進展,并不能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對于入院病情極其危重患者單純抗凝治療不能緩解其癥狀〔12〕。對于部分重癥患者,單純抗凝治療癥狀無緩解甚至進一步加重者,應積極采取血管內治療(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如靜脈接觸溶栓、機械取栓、支架取栓、球囊擴張+支架輔助取栓等方法〔13〕。影響CVST 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患者年齡、靜脈竇血栓形成的位置和范圍,是否并發顱內出血、患者自身代償程度等,且各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Wasay 等〔14〕研究表明孕產婦CVST患者表現為運動障礙、GCS 評分≤9 分和精神狀態障礙是其不良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Canh?o 等〔15〕研究顯示CVST 患者并發顱內出血和入院后腰椎穿刺壓力>300 mmH2O 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Ferro 等〔16〕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惡性腫瘤發生、精神障礙、年齡>37 歲、男性是其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多數CVST 患者愈后良好,研究報道稱少于10%的患者會遺留殘疾,早期具有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診斷及時,盡早接受抗凝等相關治療,預后較好〔17〕。
綜上所述,CVST 是少見病,誤診率及延遲診斷率相對較高,對于一些顱高壓癥狀明顯及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的患者或早期CT檢查未發現新發出血或顱內占位病變者,應高度懷疑該病,盡早行MRI+MRV 診斷,必要時行DSA 檢查,明確診斷。本病例于當地發病3 d 未能確診,未規律治療,致病情持續進展。入院后病情短時間內仍進展,及時診斷,確診后及時進行抗凝治療和血管內支架取栓,病情未明顯緩解。如對該類患者,做到盡早確診,并及時進行對癥治療(抗凝或溶栓治療),延緩病情進展,可能會改善該患者的預后。因此,年輕醫師應進一步加強對本病的認識,提高診治水平,做到盡早診斷及規范治療,為患者創造更好的預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