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欽
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因為一些臨時性、特殊性緊急工作任務,在自身人員編制實在無法滿足工作需要的情況下,向其他單位調動借用工作人員來完成任務的做法,我們稱之為“借調”。作為一種人事應急補充機制,借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時下,越來越隨意、亂象叢生的借調背離了初衷,產生的危害較大,亟待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并加以整治。
借調之“亂”,背離了什么?一是背離了借調本來是因為“臨時性”“特殊性”緊急任務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轉而變為“長期性”“常態化”的經常性行為。造成的后果包括:借出單位“失血”過多,本來應該借調人員干的工作無人顧及,苦不堪言;借調人員長期在其他單位工作,編制、工資卻在原單位,未來發展晉升容易落得“兩頭空”;助長了借調單位一些正式工作人員懶政惰政、做“甩手掌柜”的不正之風,等等。二是背離了借調本來是為了解決借調單位工作之難的核心和初衷,轉而滋生出以“借調”之便利、行別有所圖之舉,以達到滿足個人私利目的的腐敗行為。比如有人通過“借”真正實現了“調”,順利完成個人“晉升”,這其中就不乏賄賂巴結,甚至是因人設崗、擴大編制數的腐敗現象,嚴重擾亂了人事任用的公正公平。

借調之“亂”,原因在哪?從根本上看,借調現象之所以發生,還是因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對人員編制結構的核定不科學。借調單位“需要借”,借出單位“借得出”,這說明人員編制結構本身就存在不平衡、不合理之處。編制結構未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形勢變化進行適時調整,導致工作和人員不匹配,只能靠借調來完成任務。其次,針對借調本身的制度建設嚴重欠缺。借調作為一種非正式的人事交流方式,不同于我國公務員法規定的調任、轉任、掛職鍛煉等法定公職人員人事交流制度,其制度規范處于灰色地帶,缺少較為成熟完善的約束、保障與監管等機制。再次,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的職業倦怠、懶政惰政也是催生借調現象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本應該由借調單位在編人員高效完成的工作未能按時完成,于是就從下級單位或其他單位借調骨干人員來做,加劇了忙閑不均、人浮于事的惡性循環。
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應致力于端正思想認識,不斷苦練內功,提高自身行政效能,避免成為借調中的“上位”單位,為形成風清氣正、管理規范、權責清晰、科學高效的人事管理工作局面做出表率。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