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日
2021年10月26日,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去世,享年88歲。他的去世勾起人們對韓國那一個時代的回憶。
盧泰愚1932年12月出生于韓國慶尚北道,朝鮮戰爭期間報考韓國陸軍軍官學校成為第11期學員,并與同屆同學全斗煥等結成密友,后發展成秘密組織“一心會”。全、盧畢業后都一直在軍中供職。1979年10月時任總統樸正熙遇刺身亡,時任韓軍保安司令官的全斗煥密謀發動政變,與時任陸軍第九師師長盧泰愚等“一心會”成員組成兵變集團。12月12日政變爆發,兵變集團逮捕了時任陸軍參謀總長兼戒嚴司令官鄭升和等人,全斗煥、盧泰愚等少壯派軍官掌握了軍權。
當時韓國剛剛從樸正熙長期獨裁統治下解脫出來,民主運動方興未艾,其中最活躍的民主運動領袖就是被稱為“三金”的金鐘泌、金泳三和金大中。為鎮壓民主運動,1980年5月17日,在時任首都警備司令盧泰愚所率600名官兵和四輛裝甲車配合下,全斗煥以三八線發生沖突為名逼迫時任總統崔圭夏擴大戒嚴。5.17緊急戒嚴事件后,全斗煥大量逮捕民主人士,并以武力鎮壓了光州市學生和市民的起義。隨后全斗煥“當選”總統。盧泰愚則成為全斗煥的最得力助手,晉升為陸軍大將,之后退役并步入政界,逐步成為全斗煥的接班人。他先后在全斗煥政府擔任韓國體育部長官、內務部長官、1986年漢城(今首爾)亞運會組委會委員長、1988年漢城奧運會組委會委員長等職。
1987年6月,盧泰愚在執政黨民主正義黨大會上被推選為總統候選人。他發表了包括實行總統直選制、修改憲法和總統選舉法等內容的“6.29宣言”(即所謂“民主化宣言”),推動了“1987年體制”的誕生。同年12月,在“一盧三金”選舉格局下,盧泰愚擊敗力量分散的民主運動候選人,當選第13任韓國總統,1988年2月就職。
就任總統后,盧泰愚提出“普通人的偉大時代”口號,為韓國政治轉型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對內提倡國民整合,對外提出改善與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北方政策”,并成功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本次奧運會有159個國家參會,遠遠超過了因冷戰而大受影響的1980年莫斯科、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規模,大幅改善了韓國的國際形象。
1993年盧泰愚任期屆滿。1995年發生了“盧泰愚秘密資金”事件,他在任時秘密收取的大量政治獻金被曝光。他由于主導、參與過12.12軍事政變、武力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籌集數千億韓元規模的秘密資金等多種原因,與全斗煥一起被投入監獄。1997年韓國大法院判決其有期徒刑17年并追繳2600億韓元獻金。1997年12月時任總統金泳三實行特赦后他被釋放,但因未繳納追繳金而長期被輿論追問,直到2013年9月繳清。
盧泰愚是軍人出身的總統,也是韓國首位民選總統。他作為軍人參與發動軍事政變、鎮壓民主運動、籌集秘密資金等非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律的應有懲罰。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韓國的民主化進程,并提升了韓國的國際地位。
1988年2月,盧泰愚在總統就職儀式上指出,“不同理念、體制國家之間關系的改善將有助于東亞地區穩定、和平與共同繁榮”。同年7月,他發表了“為民族自尊與統一、繁榮的總統特別宣言”(“7.7宣言”)。其后,他積極推動和改善了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1989年2月起先后與匈牙利、波蘭、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建立了外交關系。

2021年10月30日,韓國在首爾奧林匹克公園為盧泰愚舉行葬禮。
1990年6月,盧泰愚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舊金山舉行會談。為了與蘇聯建交,韓國同意向蘇聯提供3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這個金額相當于當時韓國外匯儲備額的15%,所以后來也有輿論批評他的所謂“美元外交”。同年9月韓蘇建交。12月,盧泰愚作為韓國總統首次訪問了蘇聯,1991年4月戈爾巴喬夫也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首次訪問了韓國。
在其任期內,朝韓關系也得到大幅改善。1989年9月朝韓總理在漢城舉行首次北南高級會談。1991年4月,在日本千葉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朝韓雙方組成了單一代表隊,首次聯手參加國際比賽。同年9月,朝韓同時加入聯合國。12月,朝韓簽署《朝鮮半島北南和解與不可侵犯基本協議書》。1992年2月,雙方宣布《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正式生效,該宣言規定雙方不試驗、不制造、不生產、不運入、不儲存、不部署、不使用核武器,核能只用于和平目的,不擁有核再處理和鈾濃縮設施等。該宣言的簽署有利于緩和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也有利于促進朝鮮半島雙方的和解、合作交流與和平統一。
在盧泰愚任內,韓國與中蘇等45個國家建交,并積極改善韓朝關系,擴大了韓國的外交空間。其“北方政策”在韓國外交史上被評為“思考的轉折”。文在寅政府的“新北方政策”雖然重點在于經濟合作,但仍可以說是與盧泰愚時期的“北方政策”一脈相承的。
正是在盧泰愚任內,中韓實現了建交。1988年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了漢城奧運會。以此為契機,兩國之間頻繁接觸和交流。盧泰愚對中韓建交的態度非常積極。1991年1月,中韓兩國分別在漢城和北京互設民間貿易代表處。同年11月,中國外長錢其琛前往韓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時,盧泰愚予以會見,兩國正式提出了建交問題。1992年5月中韓建交談判啟動,經過在北京和漢城舉行的三輪談判,同年8月24日中韓兩國終于建交。12月,盧泰愚作為韓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了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舉行了會談,并發表了《中韓聯合公報》。
盧泰愚去世后,國民力量黨、國民之黨等保守政黨,以及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大韓商工會議所、韓國經營者總協會等主要經濟團體都紛紛表示哀悼。作為進步派政黨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也表示了哀悼,并表示盧雖然在歷史上有過罪錯,但他的貢獻仍應予以肯定。當然,進步勢力對他做出一些肯定評價,也有為贏得2022年3月總統選舉而拉攏中間選民之意。
隨著盧泰愚的去世,韓國政界“一盧三金”時代的主演都消失在了歷史當中。韓國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總理金富謙出席了葬禮,這與對全斗煥的評價截然不同,而且與仍被監禁的李明博、樸槿惠兩名前總統的評價相比,韓國各界對盧泰愚的評價是比較全面而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