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瑟
9月8日,據印度媒體披露,印度軍方已任命四位三星級將領分頭研究新戰區司令部的組建工作,希望在未來兩三年內完成戰區改革,這是印度軍事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近年來,印度著力推動戰區改革,欲借此整合三軍,提高作戰能力。但目前為止,這些動作仍是“雷聲大,雨點小”。未來,印度戰區改革仍面臨諸多挑戰。
1948年,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決定廢除原英印部隊總司令職位,實行陸海空三軍分立,各自對國防部負責。此舉意在使三軍相互牽制,防止軍隊權力過大危及政權,但三軍互不統屬也給印軍內部造成諸多痼疾。一是作戰缺乏協同。因缺乏統一指揮和作戰方針,在戰場上三軍往往各自為戰。例如,1999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卡吉爾沖突,印度陸軍在戰斗初期強烈拒絕空軍介入,后期空軍參戰后亦自行其是,與陸軍缺乏溝通。二是“地盤之爭”激烈。因印軍資源有限,三軍頻繁相互“搶人、搶錢、搶設備”,內耗嚴重。三是資源浪費。三軍均有獨立的后勤、訓練、裝備維護系統,運營成本高昂,往往“需要花三倍的錢”。
為此,在卡吉爾沖突后,印內部就曾有進行戰區改革的提議,但因反對意見強烈,最終未能落地。自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連任以來,“國家安全”漸成其凝聚民心的重要工具。為因應國內外“嚴峻”安全形勢,塑造“安全強人”形象,莫迪大力推動軍事改革,任命時任印度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為印度第一任“國防參謀長”,負責改革具體事宜。自此,印度戰區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
目前印度三軍共有17個司令部,其中陸軍與空軍各七個,海軍三個。根據目前的改革草案,印計劃將17個司令部壓縮為四至五個戰區司令部。一是成立海洋戰區司令部。該司令部將合并原有海軍東、西、南三戰區,主責應對海上威脅,總部設在位于印西部海域的“卡達姆巴海軍基地”,由海軍三星級將領負責指揮。二是成立防空司令部。該司令部統管三軍防空資源,主責應對空中威脅,總部擬設在北方邦城市阿拉哈巴德或古吉拉特邦首府甘地訥格爾,由空軍三星級將領負責指揮。三是在陸上成立兩至三個戰區。其中西部戰區主責應對巴基斯坦,總部設在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普爾;東部戰區主責應對中國,總部擬設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或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現有北部戰區因承擔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維穩和拉達克地區防衛任務暫時保留。各戰區成立后將統管轄區內所有三軍資產執行作戰任務,擁有指揮權,各軍種只保留培訓、后勤、日常維護等職能。
印媒曾放風稱莫迪有意在今年8月15日的獨立日演講中正式宣布成立海洋和防空司令部。為此,印國防部和印軍密集召開多輪咨詢會和高層軍官會,并邀請內政部、財政部等相關單位參會,希望統一意見,盡快拿出成果。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被輿論認為一向“口無遮攔”的拉瓦特再次“失言”。7月2日,拉瓦特在一次網絡研討會上公開表示“空軍的作用與炮兵和工程兵類似,是為陸軍作戰提供支持”。這種矮化空軍的言論徹底引爆空軍長期以來對戰區改革的不滿情緒,并將印軍內部矛盾公開化。7月22日,拉瓦特召集會議,試圖為8月15日宣布成立戰區做最后努力,然而最終因空軍反對未能達成共識。因此,莫迪亦未在獨立日演講中提及戰區改革事宜。

2020年10月8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舉行活動慶祝空軍日。空軍地位是此次印度戰區改革的關注焦點。
印空軍反對戰區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擔憂喪失獨立性,徹底淪為陸軍“附庸”。與此同時,印海軍雖有類似擔憂,但因擬設的海洋戰區司令部基本是對海軍原有資產的整合,不涉及資產流失問題,再加上海洋戰區司令也將由海軍將領出任,故未過多反對。然而,印空軍認為改革已觸及其根本利益,難以輕易做出讓步。
首先,資產拆分導致印空軍面臨被“分割”局面。印空軍長期缺乏戰斗機,現僅余30個戰斗中隊,將其再分別編入各戰區恐使空軍作戰資產被完全稀釋,影響作戰效能。其次,防空司令部對防空資產的統管權“有名無實”。理論上,防空司令部將統管印軍所有防空資產。但在實戰中,陸軍機動兵團的防空炮火和海軍艦艇上的防空系統難以受空軍轄制。第三,在領導權上淪為陸軍“配角”的可能令印空軍最“難以忍受”。拉瓦特曾多次表示,未來陸上戰區理應由陸軍將領指揮,空軍則應派軍官作為助手協助陸軍將領“補充空軍知識”。而空軍認為,空軍將領亦應有領導陸上戰區的機會。
然而,上述矛盾只是印戰區改革面臨困難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還存在一系列隱憂。
首先,頂層設計模糊或使印度戰區改革成為缺乏遠見的臨時性措施。一般而言,一國應首先根據國內外安全形勢擬定“國家安全戰略”,在此基礎上明確國家對軍隊的任務需求和目標期望,如軍隊現有結構無法滿足,則進行相應改革。但目前,印度仍未出臺國家層面的安全戰略,亦未就各戰區職能及其如何為國家安全服務進行充分說明。莫迪等印政治高層雖大力支持改革,但也未給予明確的政治授權與指導。這使改革由“自上而下”變為“自下而上”,易被各軍種的部門利益裹挾,成為功能性與臨時性措施,不利于整體安全利益的實現。
其次,財政保障存疑或將使改革“縮水”。從長遠看,戰區改革可優化資源配置,節省開支。但在短期內,改革無疑將耗費大量財力。2020~2021財年,印國防預算名義上增長了1.45%,但根據《簡氏防務周刊》的評估,扣除通脹等因素后預算反而下降7%。目前,由于印度經濟受到疫情的沉重打擊,未來印國防預算或將進一步下降。但在這樣“捉襟見肘”的預算下,印軍還面臨著大量裝備亟須更新換代的情況。因此,未來戰區改革會否因資金不足而“縮水”都是未知。
最后,職責劃分模糊導致的軍政關系矛盾是此次戰區改革的一大難題。莫迪設立的國防參謀長一職與國防部最高文官防務秘書的職責劃分一直較為模糊,這使戰區指揮官應對誰負責成為關鍵問題。若戰區指揮官對國防參謀長負責,那后者將成為實質上的三軍總司令,文官集團認為這將嚴重削弱國防部實權。但戰區指揮官若繞過各軍種參謀長和國防參謀長直接對防務秘書負責也會引起軍方反對,認為這是“外行領導內行”。
毋庸諱言,莫迪的個人威信與印人黨政府的強勢地位為印戰區改革提供了寶貴機遇。但“羅馬并非一天能夠建成”,要想將藍圖真正落實成宏偉建筑,莫迪政府還將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