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農廣校紅衛農場分校


紅衛農場農廣校面向農業、種植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培養不離鄉不離土的種植型知識分子,達到提高種植戶科技文化水平的目的。
一、主要做法
一是解決“人力短缺”“人力成本較高”“新型無人機械使用知識缺乏”“如何節本增效”等困擾廣大種植戶的問題,開展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業務骨干、種植能手、新型技術應用帶頭人,以適應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要求,踏踏實實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出貢獻。
二是加大對現代農業緊缺急需的新技術、新學科、新產業的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向農業現代化種產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基地輸送更多的技術和人才,促進農場農業朝著標準化、規?;F代化、智能化方向穩步發展。
三是及時做好職工種植戶培訓工作典型和經驗的總結宣傳,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促進廣大職工農民身份更“新型”、技術掌握更扎實、應用方向更專業,發揮科技支撐、技術支撐、人才支撐的強大作用。
二、主要特點
一是切實推進按需施教。由于受到農時季節影響,對職工種植戶的學習教育要靈活機動,采取室內與田間相結合、大課堂與單對一相結合的辦法,多上實習實踐課,確保教學、生產兩不誤,使職工種植戶真正掌握技術知識,讓學員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農場共有4名農廣校教師,45名農、林、畜、機械技術人員參與農廣校教育培訓工作,共組織專題培訓16次,受訓人員達2860人次,建立農技服務站9個,發展萬名粉絲網絡主播12名,千名粉絲主播54名,解決各類實際生產技術難題420余件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實現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糧食總產33萬噸、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以上的好成績。
三是精心選擇實訓基地。按照上級農廣校要求,紅衛農場農廣校結合實際,精心選出了智慧農業指揮中心、無人農場先行示范區、具有代表性的農業農機示范點等,作為農場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
四是強化媒體資源建設。農場常年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直播、手機客戶端等手段,定時或不定時地對職工群眾急需的少、新、特知識進行播放培訓,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取得成效
一是解疑答惑收獲豐。紅衛農場農廣校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全年通過科普之冬、新技術推廣、創業創新等培訓班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并且活化培訓方式,以“線下+實踐+線上”的方式,把農民提出的問題,在培訓基地或農民生產田里現場答疑,或者是農廣校專家網絡診斷答疑,使農民的困惑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大提高了農民對農廣校的信任度,農廣校成為全場農民不可或缺的種植小助手,全年幫助農民解決各類生產技術問題600多項。
二是轉變思維天地寬。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畝產量、畝效益已達到了天花板,為此,紅衛農場農廣校以節本增效和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對農民進行培訓、指導,拓寬農民思路,幫助選擇受市場歡迎的適口性好、食味值高的品種進行種植,從單一追求產量向提高市場效益轉變,從各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轉變。在農廣校指導下,2021年,全場特色水稻種植達41萬畝,占水稻面積的75%以上,其中長粒香品種10.4萬畝,糯稻30.4萬畝,黑稻0.16萬畝,大大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拓寬了銷售渠道。
三是提升技能促增收。2021年,紅衛農場農廣校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使全場90%以上的農民學會了熟練使用智慧農業手機App,能夠在大數據平臺上完成訂購種子、肥料,發布供求信息、查看田間數據、學習技術規程、線上專家解答等多項內容,小小手機架起了農民與智慧農業的橋梁,滿足了高素質農民對新科技的企盼。2021年,紅衛農場農廣校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畝減農藥用量18%左右,畝節本約13元;畝減少氮肥用量約10%,提高氮肥利用率10%-15%以上,實現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實打實的效益,大大激發了農民參與智慧農業、無人農場建設的熱情,實現了對傳統農業的一次全新的革命。